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第三单元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第一课《寻找秋天》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2、乐于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3、向学生进行互相合作的教育。

4、知道温度的单位,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种类,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温。

教学重点:知道温度的单位,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和种类,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气温。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或体验到秋天的自然美。

教学准备:教师:温度计,纸,透明胶带,剪刀。

学生:笔,纸,树叶,红毛线,铁锤,钉子。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

放一放秋天景色的录像,内容是秋天里的植物和动物在秋天里的行为。

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活动内容就是来寻找秋天。

二、赛诗会:美丽的秋天。

让学生看书。

以书上“秋”、“秋天到”、“我眼中的秋天”的描述格式,说说“我”心中的秋天。

组织形式:(1)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小组预赛,每个小组选出1名优胜者;(2)班级赛诗会。

赛诗会结束后,教师要把握好学生诗句中的亮点句子进行点评,引导到“收获的季节”上来。

(3)秋天的景色确实与我们描述的景色是一样的吗?最后,借用妙妙的一句话“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探访秋天吧!”三、探访秋天里的生物。

走出教室,行走在秋天的校园里。

引导学生注意树叶的变化,什么树的叶子变红了?树叶变黄的是什么树?地上的落叶是什么树的?并收集自己喜欢的树叶。

教师要适时进行评价。

仔细观察动物,包括动物的名称,活动方式,鸣叫声等等。

四、讨论与交流。

我们描述的秋天和看到的秋天是一样的吗?谁写的诗更贴近真实的秋天?每个小组挑选1-2篇,自由组合完成一份“秋天的景色”的手抄报。

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

我们找到的秋天的一些事物,那么,秋天与夏天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树叶变成了彩色?(学生说一说,师生评议,引出温度)二、测量气温1、谈话:树叶是由气温染成五颜六色的。

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你们知道气温是用什么仪器测量出来的?2、认识温度计(1)分组观察温度计。

(2)汇报观察结果,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

3、正确使用温度计(1)将温度计挂历在室外通风、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2)温度计离地面约1.5米左右;(3)分小组定时观察,记录温度;(4)读数时,一定要注意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平,如果个子矮,应站在凳子上看。

4、学习记录温度的方法教师讲解:用摄氏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叫做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写作“℃”,其中C表示摄氏,C左上角的小圈表示度。

0度以上的温度叫做零上温度,读的时候先说数字,再说单位(摄氏度)。

例如10℃,20℃,30℃。

写的时候也是这样,先写数字,再写单位。

零上温度的刻度,从0开始,越往上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高。

0度以下的温度叫做零下温度,读的时候要先说“零下”,然后说数字,再说单位。

例如-10℃,-20℃,-30℃。

写的时候也按这种顺序,用“-”表示零下。

在温度计上读温度的时候,要看清从0—10分成几格,每格是多少度。

如果分成10格,每格是1度;如果分成5格,每格是2度,每半格是1度。

5、交流与分析(1)整理测量数据。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气温资料。

(3)讨论与分析:气温由22℃降至10℃的这段时间称为秋天。

三、制作树叶书签制作方法:(1)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用废旧书报夹一个星期左右,使它们变得干燥、平整;(2)然后衬上卡纸,较大的树叶可用剪刀剪出树叶的形状后再用透明胶带固定;较小的树叶可直接把树叶固定好,再修剪卡纸的外形;(3)最后,在叶柄处系上红毛线即可。

四、总结。

阅读“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五颜六色”,总结探究的内容。

五、拓展:(1)下周上课时展示各自制作的树叶书签。

(2)下周上课时每人带来一种果实。

第二课《果实累累的季节》教学目标:1、根据物体特征进行简单分类2、对植物的果实进行分类3、了解蟋蟀的生活习性,了解果实的种类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全面的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

教学准备:学生:果实,毛巾或餐巾纸。

教师:小刀,盘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评比上节课制作的树叶书签:小组内评比,每个小组推荐2件好作品进行展示。

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并在“学习园地”里展示一个星期。

提出问题:植物都长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叶子。

除了叶子之外,树上最常见的还有什么?二、果实展示会。

1、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果实,开一个展示会。

(1)果实都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看到的和触摸到的果实形状一样吗?(2)果实都有不同的味道,闻到的和吃到的味道一样吗?学生小组内进行观察。

边观察、边讨论、边记录。

把观察到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三、趣味活动——找“星星”选择梨、苹果等果实,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用小刀切,看谁能找到“星星”,即种子的排列形式。

归纳果实的特征:注意事项:(1)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到他人。

(2)找到“星星”后,切开的果实、餐巾纸等要及时清理;小刀、盘子、毛巾要及时清洗干净。

四、分类:找果实●把水果分一类,蔬菜分一类;●把桔子分一类,苹果分一类;●根据能否生吃进行分类;●按照果实的颜色分类;…………科学自助餐:马铃薯为什么不能参加果实大会。

五、拓展活动:采集植物的种子。

第四单元有趣的动物第一课《寻访蚂蚁》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2、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3、归纳昆虫的特征4、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教学难点: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教学准备:放大镜、昆虫盒、橡皮泥、细木棍、饭粒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生猜谜语导入新课。

二、观察提问1、学生看教材中的图,并提出问题。

“蚂蚁住在哪里?”“这些蚂蚁排着队干什么?”三、动手操作。

1、做“蚂蚁”。

学生根据经验动手制作蚂蚁模型,可用橡皮泥代替黏土。

2、师生交流评议:蚂蚁的身体是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的。

四、观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到校园里观察蚂蚁,说一说:真正的蚂蚁什么样?教师适当引导:“用樟脑球画一个圈观察蚂蚁”,“用放大镜观察蚂蚁”辅助观察。

五、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昆虫”这一概念。

六、实践活动查找昆虫准备过冬的资料,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

第二课《动物怎样过冬》教学目标:1、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2、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教学重点: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教学难点: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教学准备:学生提前观察蚂蚁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由上节课的探访蚂蚁导入。

二、初步感知。

1、阅读“小蚂蚁找朋友”。

谁能说一说“这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三、探究活动。

1、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动物过冬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2、通过查找资料的形式,调动学生脑海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唤起对动物的家的回忆。

3、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进行搜集资料4、更深层次的观察与提问:给动物的过冬方式分类。

教材中呈现的画面是从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中筛选出来的,有共性。

四、拓展活动。

卡片竞答游戏我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力,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真正将能力内化为知识。

第三课《上夜班的动物》教学目标:1、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2、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进一步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4、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究昼夜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准备:搜集夜晚活动的动物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部分“上夜班”的动物,你还记得他们吗?学生说一说。

二、集体探究。

1、趣味阅读。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趣味故事,对夜行性动物的生活习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由此知道夜行性动物的一些特征,并通过搜集资料进行验证。

2、小组交流。

猫有哪些适应夜行性的特点?学生说一说,师生评议总结。

(眼睛和爪子等,拓展夜行性动物的特征。

)3、观察与讨论:动物怎样上夜班?三、拓展活动。

给动物办一张“动物夜间通行证”。

师生交流展示,集体评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