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丽江古城旅游发展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_蔡飞

丽江古城旅游发展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_蔡飞

市场论坛MARKET FORUM旅游市场2011年第6期(总第87期)丽江古城旅游发展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蔡 飞 樊春梅 孙蓉丽(九江学院旅游学院 江西 九江 332005)【摘 要】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是中国古城风貌保存的典范,是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

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古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文章基于丽江古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针对性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更好促进古城的保护与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丽江古城 旅游发展 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777(2011)06-0061-02【收稿日期】2011-04-21【作者简介】蔡 飞(1979-),男,湖北黄冈人,九江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樊春梅(1979-),女,湖北沙洋人,九江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孙蓉丽(1986-),女,云南曲靖人,九江学院旅游学院学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一、丽江古城概况及旅游发展丽江古城坐落在玉龙山下,海拔2400m,总面积3.8km2。

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其最大特色。

丽江古城的街道依山傍水,空间时而封闭,时而开朗,组成了一个通达全城的路网。

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极富纳西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

在丽江城市建设八百多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保护、发展、破坏的各种过程。

丽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高原姑苏”美誉的大研古城、世界北半球纬度最低的一座有现在冰川分布的极高山———玉龙雪山、景观险峻雄伟的虎跳峡谷、独特的民族文化世界记忆遗产———东巴文化、有着母系氏族婚姻和摩梭文化的泸沽湖女儿国等等。

这所有的一切奇特的人文景观、多彩的民族风情一起构成了丽江独特的旅游资源。

丽江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初的丽江属乙类开放地区,接待人数很少,基本上属于“外事接待型”。

1994年,云南省政府明确把旅游开发重点转向滇西北地区,旅游业被列为丽江的支柱产业,丽江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96年接待人数首次突破百万。

1997年底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9年昆明世博会的举办对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

2003年“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截至2010年,丽江旅游业持续升温,旅游配套设施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共有星级宾馆179家,旅行社28家,A级旅游景点17家。

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12.46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909.97万人次。

丽江市名列2010年度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同时荣获“十佳旅游品牌城市”。

二、丽江古城旅游发展问题分析(一)破坏性开发严重丽江在大力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一些部门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保护,个别景点甚至出现破坏性开发的现象。

玉龙雪山由于开发不当,游人的大量拥入,破坏了冰川景区的小环境,改变了景区的小气候,致使部分冰川开始融化;一些游客进入后,践踏、破坏高山植被和野生花卉。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丽江旅游资源破坏相当严重,总体资源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突出表现为丽江古城水资源污染严重,古城水系已遭到一定的破坏,承载量过量导致水资源环境失衡,水质下降和水量减少尤为明显。

(二)人口置换严重,文化大量流失以前的丽江古城里禅院、喇嘛寺、道观、孔庙、督教堂并存,儒、释、道等多种文化碰撞交融。

如今,原本安谧祥和的古城繁荣起来;整个丽江古城人家都做生意,满大街都是商铺饭店,高楼别墅同古城中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格不入。

每天几万游客挤满容量为千人的小镇,曾经存在于街头巷尾的纳西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渐渐消失,雕梁画栋、小桥流水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摇摇晃晃,古朴一点点褪去,有的甚至一去不复返。

(三)管理体制存在缺失目前,丽江古城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突出,主要表现为:旅游管理机构重叠交叉现象严重、旅游产业要素管理分散。

旅游资源管理,旅游企业管理隶属部门多,有机协调能力差,宏观调控、监督管理难度大,对旅游资源管理权和使用权不明确,概念不清,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项目的策划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市场观念。

(四)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丽江现有旅游产品功能较为单一,以观光型、低层次、简单性的旅游产品居多。

旅游产品开发以观光为主,游客体验、参与性差,省级旅游度假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康体娱乐、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游少,旅游购物千篇一律,旅游购、娱等消费偏低,旅游综合效益难以发挥。

—16—(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丽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城市旅游厕所、停车场所和公共休息场所严重短缺;城市绿化和水域景观等建设层次低;城市图书馆、文化娱乐场所明显不足。

城市交通路网建设滞后,城市主干道承受压力交大,公路建设仍然存在着瓶颈现象,景区景点的道路路况差,交通行程重复往返多,尚未形成环线旅游线路。

(六)人才和资金匮乏虽然丽江发展旅游起步较早,但旅游经营、策划、销售等专业性人才匮乏,行业管理人才奇缺,从业人员大都缺乏专业培训,服务程序不规范,服务意识和质量亟待提高。

丽江古城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开发投资严重不足,造成了旅游项目策划水平不高,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粗放,融资渠道不畅,单靠政府加大投入明显不足,资金和人才问题日益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丽江古城旅游发展对策与建议(一)坚持科学发展,明确发展目标丽江古城旅游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市场化、差异化、规范化的要求,科学整合古城旅游资源,精心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大力创新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确保旅游业持续稳步增长。

要努力打造一个美丽、洁净、和谐、良好的社会生态系统,使游客认识、感知“南国冰川、母系文化”的丽江古城品牌形象,使丽江旅游打造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认可度、高满意度、高回头率的整体形象。

在目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逐步建设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乃至世界级精品旅游胜地。

(二)合理规划,开发与保护并举丽江古城规划和开发,必须本着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古迹保护与观光旅游并存,整体规划与重点开发并进。

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要切实做好丽江古城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将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纳入丽江旅游大系统中,合理规划,科学开发和合理布局旅游项目,克服旅游项目开发的盲目性。

规划要与推进丽江古城旅游总体发展相结合、与弘扬丽江文化相结合、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努力做到高起点、有特色、规范化。

(三)加强组织管理,完善法律法规加快丽江古城旅游发展,关键在组织领导,重点是建立古城保护管理法制体系。

同时要不断努力探索合理的管理体制,成立古城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明确职责分工。

旅游管理部门要增设古城旅游发展指导办公室,全面抓好规划编制、行业管理、形象推介、市场监管和指导服务。

同时成立古城旅游行业协会,对古城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制订行业《诚信经营公约》,健全行业自律机制,规范古城旅游市场秩序,确保诚信经营和公平竞争。

(四)丰富产品,深挖民族文化内涵丽江古城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应该多种多样,从观光到度假、娱乐、休闲,再到考察、研究、交流等各种文化旅游。

只有这样,才能使古镇旅游多姿多彩,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要不断丰富古城文化内涵,继续加大对古城原住民的保护和补贴,大力开展“纳西古乐”、“东巴乐舞”等一大批民族文化传承展演经营项目;对于濒临失传的纳西族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发掘和保护,使其得到新生和“重构”。

(五)拓宽融资渠道,加快设施建设丽江位于经济欠发达西部地区,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导向性投入较少,加之融资渠道有限,旅游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

因此,要采取政府引导、政策调动、利益驱动、市场推动等方式广泛融资。

积极广泛对外招商,通过资本运作,吸引国内外资本进入开发;采取拍卖经营权、出让产权、租赁、合资、入股等方式,以资源换资金,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旅游开发;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满足丽江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从而形成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多元化的经营体制。

在资金解决基础上加快丽江古城旅游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深入抓好镇区和景区(点)的道路网络、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旅游餐饮、住宿、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提升丽江旅游服务质量。

(六)建立人才机制,落实遗产宣传教育工作丽江古城旅游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市内外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方针,加强现有经营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在岗培训,又要积极引进高素质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同时抓好领导干部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在强化培训的基础上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劳动部门建立科学的选人、引人、用人、留人和培养人机制。

同时丽江市政府可以考虑扶持建立专业化的研究培训机构,为丽江古城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丽江古城的管理保护工作仅仅依靠专业的管理保护工作者来完成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怀和支持。

要注意从居民和游人的教育出发,使他们都了解旅游和保护的重要性,使保护工作的意义深入人心,让全社会真正理解世界遗产的管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高对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

(七)保护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丽江各级政府和企业尽可能地把高新技术成果运用到旅游业发展上,保护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旅游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东巴文化产品。

运用影视人类学的原理,抢救、整理、复原、摄制几个重要的东巴仪式。

强调文物保护,珍惜旅游资源,丽江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是发展都市旅游最重要和最珍贵的旅游资源。

不断发展创新文化度假、会展、休闲体验、康体娱乐、生态旅游等旅游产品,以旅游精品的打造和旅游体验质量的提高打造旅游发展的核心和增长点,把丽江古城建设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不断扩展旅游的范围,延长游客逗留时间,丰富并延伸旅游的生命周期,巩固发展最佳优秀旅游城市地位,逐步朝着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目标迈进,在国际上形成独树一帜的“丽江古城旅游”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1]丽江统计局.丽江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刘燕.旅游业的发展对丽江古城社会文化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01).[3]和良辉.从“丽江现象”到“丽江模式”[J].理论前沿.2005,(03).[4]丽江市旅游局.丽江市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5]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