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高安,坐落在赣中大地江西省会南昌的西郊,它像一颗镶嵌在赣鄱丘陵的熠熠生辉的明珠,那样的靓丽那样的耀眼。
放眼望去,并不高大险峻的小山丘起伏连绵,山上,或山花烂漫,或树木葱茏,或硕果飘香,时时处处充满了活力。
山陵之间,星罗棋布的是麦田、稻田、油菜地,滚滚的麦浪透出无限的生机,一望无际的稻穗预示着丰收的喜悦,金色的油菜花让你惊喜让你心跳。
一条大河自西向东蜿蜒而来,把近似正方形的高安大地分成两半,那是我们的母亲河——锦河,又叫瑞河。
说是锦河,因为它像一条洁白的玉带,飘飞在山陵之间,点缀得高安大地美不胜收,说是瑞河,它像是一只充满生机的巨龙,在高安大地曼舞,给高安人们带来祥瑞。
锦河两岸,山陵与农田之中,点缀着的是屋舍整齐的村落,每当夕阳西下,满天霞光映照,劳作了一天的农人陆续回村,天空升起袅袅炊烟,猪牛鸡鸭的唤叫不时传来,好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致。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历史的车轮驶到二十一世纪,曼舞在高安大地的巨龙有如神助一般,跳跃着,飞舞着,高安大地勃发出无限的生机。
十万辆大卡车穿梭在大江南北,让高安获得运输大市的美誉;国家陶瓷基地气势磅礴,亮出了高安的品牌。
八十三万高安儿女,走南闯北,展示出高安人的勤劳与智慧。
且看高安市区,以锦河为轴线,四座大桥贯通南北,桥南桥北,高楼拔地而起,街道纵横交错。
白天,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晚上,霓虹灯映着满天繁星,光彩夺目,锦河两岸歌舞升平,凤凰广场火树银花,喷泉飞洒,人们欢歌笑语。
这就是高安,我美丽的家乡,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它正在腾飞。
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相信你如果来游玩,一定会流连忘返。
高安,素有"赣中明珠"之称,公元前201年建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高安山川隽秀,土地富饶,资源丰富,文化灿烂。
古老、美丽、充满机和活力的高安,像一颗璀璨明珠,闪烁在赣中大地。
高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北,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全市幅员面积2439.33平方公里,于公元1993年撤县设市,辖两个街道办事处,22个乡镇(街道)、2个垦殖场,总人口83万,是全省经济十强县之一,所具备的投资兴业的良好条件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安区位优势特别突出,市政府所在地距省会南昌市仅52公里(所辖大城镇距南昌市仅32公里),距南昌昌北机场60公里;经济长期受省会南昌的辐射和带动,接受各方面信息快捷。
二是高安交通条件相当优越,新建的赣粤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浙赣铁路和京九铁路支线连接南部6个乡镇,锦河、肖河水运贯东西,同汇赣江,320国道横穿境内50公里,6条省道在市内联结成网,处于东北方向连"昌九"(昌九工业走廊),东南方向接"京九"(京九铁路)的重要位置。
高安汽车运输业发达,是全国汽运业四强县市之一,拥有大型货车7000多辆。
三是高安可开发资源非常丰富,煤炭、石英石、花岗石、瓷土、碳酸岩等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其中石英石蕴量达1亿多吨,大部分可露天开采,生产的石英砂产品质地纯正、品位高。
高安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森林覆盖率达39.5%,有被誉为清代三朝"帝师元老"朱轼陵园,有岳飞点将台,有北宋大文豪苏辙登临赋诗"苍然暮色映楼台,江市游人夜未回"的大观楼,有被誉为"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一块理想的避暑、旅游胜地"的凤凰湖等,旅游资源极具开发前景。
高安属中亚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期较短,生长期长。
优越的温、光、水自然条件,使这片肥沃土地出产丰富的农产品,高安由此跻身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猪、牛生产基地。
高安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高安境内便有人类居住与活动,距今4000多年。
1977年江西省博物馆在高安开展下陈遗址调查,首次考证了这一史实;1982年文物普查时,又相继在相城一带发现了矿山、反泉、消水洞、漳浒、山背、严家山等处遗址,其年代略晚于下陈遗址,相当于青铜器时代,即西周至春秋时期。
据已有的文字记载,高安原是古三苗活动之地。
春秋时属吴国管辖范围,越灭吴属越。
战国时楚灭越属楚。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高安属九江郡。
汉高祖初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遂属淮南国豫章郡。
高安建县始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取名建成。
建成县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四县(市)全境和樟树市一部分。
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建成县为多聚县。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恢复旧名;中平年间(184~189年),从建成县划出一部分设置上蔡县(今上高县)。
东汉┠戡三国鼎立,建成县属孙吴。
黄武年间?22~228年),又从建成县、上蔡县分别划出一部分设置宜丰、阳乐(今万载县)两县。
晋及南朝时期,建成县仍属豫章郡。
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废望蔡(即上蔡),并康乐(即阳乐),宜丰复入建成,是时改豫章郡为洪州,遂属洪州;大业初年(605年),废州复置郡,建成县仍属豫章郡。
唐朝改郡为州。
武德五年(622年),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改建成为高安。
据《太平寰宇记》载:"地形似高而安,故名"。
同时在高安设置靖州,恢复望蔡、宜丰、阳乐三县,增设华阳县,连同高安,五县悉统于州。
武德七年(624年),先改名米州,继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年)废靖州,将望蔡、宜丰、阳乐,华阳四县并入高安县,隶属洪州。
五代十国时期,高安先属吴政权、后属南唐政权所辖。
保大十年(925年)复置筠州,领高安、上高、万载、清江四县,高安是筠州治所。
北宋大平兴国六年(981年),从高安、上高分别划出一部分设置新昌县(今宜丰县)。
绍兴十三年(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五年后复名筠州。
宝庆元年(1225年),因"筠"字与理宗赵昀名同音,且恰逢州治后山的碧落堂发现一株十四茎灵芝草,视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为瑞州,高安仍是县名,为瑞州治所。
元朝改州为路,高安归瑞州路治。
明清两朝改路为府,高安归瑞州府治。
民国3年(1914年)全省划为四道,高安隶属庐陵道。
民国15年(1926年)废道,高安直属省管。
民国21年(1932年),全省划为十三个行政区,高安隶属第一行政区。
民国24年(1935年)全省缩为八个行政区,高安隶属第二行政区。
民国28年(1939年)全省扩为十一个行政区,高安仍属第二行政区。
民国31年(1942年)全省调整为九个行政区,高安改属第一行政区。
1949年7月10日,高安解放。
同年7月14日成立高安县人民政府,隶属于江西省人民政府南昌分区督查专员公署管辖。
1959年1月南昌专员公署改名为宜春专员公署,高安县隶属宜春专员公署管辖。
此后,宜春专员公署于1968年2月改为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于1978年7月改为宜春地区行政公署,高安县仍隶属于其管辖。
1993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高安撤县设市。
高安市为县级省辖市,由宜春地区(2000年5月改为宜春市)代管。
●土地资源高安市土地总面积2439.33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70168.8公顷,占28.8%;山地92691.5公顷,占38%;水域25434.3公顷,占10.4%;城镇、村庄、道路等其它用地55638.1公顷,占22.8%。
土壤质地肥沃,主要以红壤土和水稻土为主。
其中:红壤土占土壤面积的50.3%,水稻土占土壤面积的43.1%。
市域土地结构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体系,土层疏松的沟谷平原对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非常有利,而丘陵岗地平缓,开发潜力较大,适宜于发展旱地作物和经济林木。
●水资源高安市水系发达,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均比较丰富。
地表径流归属于锦河、肖江、潦河、袁河四流域,其中锦河是最大河流,境内流程近70公里,流经12个乡镇(街办)。
全市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38亿立方米,大部分地区形成河川径流和地下水补给。
境内锦河以北为弱风化裂隙水和孔隙裂隙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区,锦河以南为裂隙溶洞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区,全市地下水资源量在4亿立方米以上,水质良好。
经过多年开发,全市建有蓄水工程1538座(其中大二型水库1座,中型小库7座,小一型水库48座,小二型水库257座,山塘水库1225座),总库容5.87亿立方米;引水工程343座(其中中型工程1座,万亩工程2座,小型陂闸工程340座);提水工程装机4362台,49966千瓦;全市水电蕴藏量2.5万千瓦,可供开发的资源为1.35万千瓦,已建小水电站24座,装机容量4098千瓦。
●气候资源高安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
境内多年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每平方米106万千卡,年均降雨量为1560毫米,年均气温为17.7℃,年均无霜期为276天。
●林业资源境内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多种多样。
植物种类共有2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有80科237属452种;地带性植被的基本类型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与阔叶、常绿与落叶混交林,竹林,灌丛,草丛等。
境内林业用地面积84894.6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4.8%;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317.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0%。
●矿产资源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26种,主要有煤、石灰石、高岭土、石英石、瓷石、耐火粘土、铜、铝、锌、铁、金等。
其中煤炭储量2.6亿吨,位居全省前列;石灰石仅出露范围内的储量就达13.4亿吨,且品位较高,在全国都享有知名度。
其它主要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具有分布广、品质优的特点,开发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