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介质与淬火变形
初涉热处理工艺的人简单产生这样的认得:淬火介质的冷却速度
越快,工件的淬火变形就越大。
事实上,淬火介质的选择问题不这么简单。
淬火变形超差成为问题,肯定是在工件不淬裂,且淬火硬度和淬硬
层深度都能充足要求的前提下提出来的。
因此,任何特定条件下淬火的一种工件,都有最适合它的淬火介
质的冷却速度范围。
过快的冷却速度会引起淬火开裂和超差的淬火变形。
而过慢的冷却速度不仅不能把工件淬硬,引起的淬火变形问题往往更加
严重。
一般说,油性介质的冷却速度较慢,而水性介质的冷却速度则可
能很快。
除了留意介质的冷却速度快慢之外,使用条件和使用方法对冷
却速度的影响又是一个必需重视的问题。
和油性介质相比,水温变化对
水性介质冷却特性的影响较大。
因此,水性介质特别适合在单件淬火和
像网带炉之类的可以将工件分撒开淬火的场合使用。
而油性介质既适用
于单件场合使用,也适用于多件同时淬火。
大量的生产实践表明,在都能充足淬硬要求的条件下,油中淬火
后工件的淬火变形通常比水性介质中的要小;热油中淬火的变形又更小。
与油性介质相比,采纳高压气淬或者在低温盐浴中淬火的工件变形程度
还更小。
油中淬火变形大,重要表现为变形的分散程度大。
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重要是工件在水性和油性介质中淬火时,总要经过蒸汽膜阶段
到沸腾冷却阶段的变化过程。
这一缺点也被称为水性和油性介质的“特
性温度问题”。
用高压气淬或者在低温盐浴中淬火,就不存在这种问题.
虽然水性和油性介质早就得到普遍应用,但关于它们的冷却机理,我们还不甚了解。
新近的讨论发觉,在水性与油性介质中淬火冷却时,
对于工件具有等效厚度表面上的一个小区域(简称为“表面点”),其
蒸汽膜阶段的结束过程与该表面点的温度值之间并不存在唯一确定的对
应关系。
试验观测到的情况是,在肯定的温度范围内,同一工件上具有
同样等效厚度的浩繁的表面点中,哪个点在什么温度时从蒸汽膜包裹状
态变化到沸腾冷却状态,却是说不准的,也即具有相当大的随机性。
由
于现在通用的有关液态介质中淬火冷却的三阶段划分的理论不能解释这
样一些现象,我们提出了“液态介质中淬火冷却的四阶段理论”。
和现
在通用的三阶段划分相比,四阶段理论中加添一个“中心阶段”。
正是
由于中心阶段的存在,才引起了所谓的特性温度问题。
用四阶段理论已
经开发了一些技术方法。
采纳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掌控中心阶段显现的温
度范围,还可以使工件上任何特定部位在设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其中心
阶段历程。
把依据四阶段理论学问认得工件的淬火冷却过程,并采纳相
关的技术方法掌控工件冷却的中心阶段的淬火冷却技术,称为“精细淬
火冷却技术”。
我们希望,通过热处理行业多方面的参加和从易到难的
推广应用,精细淬火冷却技术能渐渐趋于完善。
今后,精细淬火冷却技
术的应用,将可能克服水性和油性淬火介质的特性温度问题。
在不久的
将来,采纳油性甚至水性介质淬火的工件,其淬火变形程度很有可能减
小到高压气淬和低温盐浴淬火的水平。
(关于四阶段理论和精细淬火冷
却技术的认真内容请参看:《热处理技术与装备》刊2023年第6期起,并正在连续发表的10篇文章)。
当前,锻坯等温正火已在国内热处理行业得到推广应用。
和一般
空冷正火相比,等温正火能获得更加优良和均匀的准备组织。
因此,在
随后的淬火或者渗碳淬火中产生的淬火变形更小。
等温正火生产的关键
工序是锻坯正火加热后的前期快冷。
前期快冷的要求是在过冷奥氏体发
生珠光体变化之前,把锻坯的温度降低到设定的等温温度。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锻坯获得均匀一致的等温变化产物。
由于不同工件的钢种和尺
寸大小不同,等温正火的前期快冷应当有多种冷却介质可供选用。
尺寸
较小和淬透性较好的钢种制造的工件,可以选用冷却速度较慢的冷却介质;而尺寸较大和淬透性较差的钢种制造的工件,则必需选用冷却速度
较快的冷却介质。
当前可供等温正火前期快冷选用的冷却介质,按它们
的冷却速度由慢到快的次序排列如下:
一般风冷-快速风冷-匀速冷却液-油-水性介质-水。
尺寸较大必需用油的场合,为避开产生烟火,可以改用水性介质
来代替。
除了锻坯等温正火外,渗碳后二次加热淬火的工件,其渗碳后的冷却快慢和所得组织的好坏与均匀性,对再次加热淬火后的工件的内在质量、变形程度和磨削裂纹敏感性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采纳相当于等温正火的方法,也能解决这方面问题。
而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也同样是选用适当的前期快冷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