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例析高考的大阅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
在文学作品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中也经常遇到)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题目,其要求一般为:……的好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
本文特就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解法略作探讨。
一、人称表达类命题方向: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例子1】2000年《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子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解题思路:(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如下表:(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1、《长城》第22题答为:①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
②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2、06年辽宁卷第20小题答为: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二、修辞方法类命题方向:针对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命题。
【例子1】06年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子2】06年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例子3】07年福建卷第12题: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6分)【例子4】07年浙江卷20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5分)(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
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
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
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
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比喻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或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于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偶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1、06年福建卷第13小题答为: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2、06年天津卷第19题: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3、07年福建卷第12题: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4、07年浙江卷20题: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三、表达方式类命题方向: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例子1】1998年《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例子2】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例子3】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例子4】07年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4分)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如下表:表达方式主要作用表达方式主要作用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1、1998年第28小题可答为:作者插入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意在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2、06年江苏卷第14小题可答为:第一段侧重对牛做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做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
举例。
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气愤。
举例。
3、06年安徽卷第17小题答为:⑴特征:秀美,宁静。
⑵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两位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以宁静的环境衬托作者激荡的内心世界。
4、07年江苏卷第15题: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四、行文段落类命题方向: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例子1】06年上海卷第12小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例子2】06年山东卷第16小题第二问: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例子3】07年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例子4】07年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如下表:开头段统摄全篇,提纲挈领,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或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
1、06年上海卷第12小题答为:首尾呼应,末段是首段的延伸和升华;感情真挚,集中抒发作者对冰心的崇敬之情;以诗意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冰心对后代的影响和作用。
2、06年山东卷第16小题第二问答为: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述转向了历史抒写。
3、07年江西卷第17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4、07年辽宁卷第17题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2分)五、表现手法类命题方向: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例子1】06年湖北卷第19小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例子2】06年重庆卷第18小题问: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例子3】07年全国Ⅰ卷第16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或特点)。
如下表: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
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衬托或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铺垫 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
它可以限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点面结合 结构方法之一。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
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的,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托物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含蓄,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悬念 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
白描 不设喻、少修饰的方法,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
它往往能起到寥寥几笔就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伏笔 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