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
V l l 1 2 C
2
t
t V 1 2 C
2
由此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结论, 即著名的尺缩钟慢效应。
广义相对论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 间空间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 物质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 强,则空间的“曲率”就愈大、时间的 流逝就愈慢。
(1)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 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 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 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 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4、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前提和基础 社会的基本结构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讲 辩证唯物主义
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个民族如果
没有自己的哲学 家,它在世界上 是不可能有地位 的。”
笛卡尔
(一) 什么是哲学 ( Philosophia ) 1、哲学的含义
哲 学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
论。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说: “全部哲学,特 别是近代哲学的 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 1 )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 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 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研究的对象、涉及的范围、程度不同。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对具体科学 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了世界观 和方法论的指导。 具 体 科 学 基础 指导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
感应性。
(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 理。 (3)从动物的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在人的
意识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2、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 了客观需要与可能。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 形式 1、时间和空间的科学涵义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其特性是一维性。 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 性。其特性是三维性。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1)物质运动 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2)时间和空间 离不开物质运动。
3、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把物质理解为物质结 构的最小层次——原子。 17世纪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18世纪 法国的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等。 近代唯物主义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形成了 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但也存在机 械性、行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等明显缺陷。
(3)坚持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它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原则界 限。 它划清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原则界限。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运动的涵义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 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 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 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 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 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 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二元论: 世界有两个互相 平行、各自独立 的本原:物质和精 神。
“我思故我在”
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思考
多元论: 世界的本原有多个。 中国的“五行说”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莱布尼兹的“单子论”
二、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一)物质范畴的历史演进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2)唯心主义
坚持思维或精神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物 质是由精神派生的。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
观念、意志、心、经验)作为唯一真实 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何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 对观念)作为世界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
主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
贝克莱: “物是观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被感知” 王阳明: “心外无物” 陆九渊: “吾心便是宇宙” 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
(1)唯物主义 坚持存在第一性,思维或精神第二性, 精神是物质派生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发展 而来,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复归于它。
中国的元气说、五行说,古希腊的德谟克利 特的原子论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正确 立场,但缺乏科学的论证,具有直观猜测的 性质。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形而上学不变论(绝对主义):夸大相 对静止,否定运动。
“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 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董仲舒
芝诺“飞矢不动”
相对主义诡辩论(相对主义):夸大运 动,否定相对静止。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 同一条河流。
(4)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 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 影和反映。”
(1)如何理解物质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内蕴两层含义: 一是客观性即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存在 于人的意识之外; 二是可感知性即物质可以为人的感觉所感知, 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辨证性,体现了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2)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物质 结构理论的关系
区别:哲学物质范畴揭示了一切物质形态 的共性;物质结构理论是自然科学在一定 阶段上关于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 联系:物质结构理论是哲学物质范畴基 础;哲学物质范畴给物质结构的认识以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一,相对静止是衡量运动的尺度。
第二,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发展的条 件。 第三,相对静止是区别和认识事物的基 础。
自然科学领域时空观发展过程中的 三种主要理论:
• 亚里士多德——托勒密时期的时空观 •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广义 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
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是“什么”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 世界“怎么样”
辩证法
形而上学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涵义 辩证法——黑格尔第一个用以指关于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的哲学思想,现已成为辩证法的 通常含义。 行而上学——自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 辩证法的反义词。是指用孤立的、静止的、 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物质
泰勒士:“水”是万物的始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原子看作物质
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各种元素的 原子既不能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 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 不可分性,被看成是一切物质形态的 不变的属性。
认精神实体的存在。认为人们只能认识感 觉经验,至于人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是 人的认识所无法把握的。即在世界上,除 了感觉经验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东西。
• 康德:外部世界——“物自体”只是感觉的
素材,是不可认识的。物自体不在空间或 时间中,它不是实体,空间和时间是主观 的,是我们知觉的一部分。但是正因为如 此,可以确信,我们没有经验到的物自体。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机 械 性
人是机器
钟 齿轮 发条 游丝
人 关节 心脏 神经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形 而 上 学 性
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不 彻 底 性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 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对唯 物主义进行了科学的论 证,并贯彻到社会历史 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 主义。
幡 动!
风 动!
3、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1)相对静止的涵义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 形式,是指物质运动在一 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 于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
(2)相对静止的表现形式:
①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变化。 ②没有发生质变。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 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2、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 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主 体。
形而上学的观点: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 不变化的。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 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唯心主义观点:“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幡 动。一僧曰:风动。慧能进曰:不是幡动,不 是风动,仁者心动。” (《坛经》)
( 2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的问题。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
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最普遍、 最根本的问题。 (2)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家和派别都不 能回避的问题。 (3)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决定着哲学的方 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