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情教育更应培养民族危机感一辩稿

国情教育更应培养民族危机感一辩稿

定义:(这个不说,只是大家确认下)
自豪感:对民族既有成就的赞美,对民族未来的信心
危机感:对民族现有危机的发现,希望解决危机的态度
谢谢主席。

首先纠正对方辩友立论中的几点误区(看定义有无不同,或者论点中是否有太多反常识的东西)。

开宗明义,国情教育是以教化为目的,了解国情为手段,激励国民更好的建设祖国的教育。

更注重培养自豪感和危机感有不同的表现,前者更多的宣传我们国家已有的成果,引发我们的肯定;而后者更多的分析已有或潜在的问题,引导我们去解决。

今天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必定要立足现状,放眼未来。

今天的中国,是一头正在苏醒的雄狮,然而,深化改革寻求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矛盾复杂,文化传承挑战严峻,公民对于大多数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处于不了解或认识有偏差的状态。

因而,正确理解国情,增强民族认同感,进而众志成城为中国稳步向前奋斗,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为何国情教育更应注重培养民族危机感。

1. 从正确全面认识国情来看,危机感教育缺失更为严重。

在我们的教育中,我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璀璨、科技的进步,都被一次又一次的提及。

而对于我们当前的不足却难以得到官方确凿的资料。

国民对现状的不满,与政府遮遮掩掩的态度,产生了严重的矛盾,一些网络上为搏人眼球的虚假言论或者外媒居心叵测的挑拨就极易被人们认为是事实。

面对“南海已完全被菲律宾占领”的谣言,我们固然要宣传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观点,但更加清晰的引导国民认识我们在南海问题上的现状与困境,培养民众的危机意识,才能让我们抵御谣言,有真正清醒的认识。

(类似例子,网络上55%的谣言是关于贪腐的)
2.从国情教育过程来看,危机感教育更需要深度和时间,需要更加注重。

如前所述,自豪感生发于已有成果,危机感体现于隐忧与未知。

长城的雄壮我们耳闻目睹可以领会,但是八达岭之外断壁残垣却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关注。

而这种关切之心与忧思之情需要长时间培养,需要启发出我们深刻的思考。

相较于看到奥运健儿摘金夺银的精彩表现而油然而生出的民族自豪感,看到一些环境、贪腐等负面问题时,人们往往只是抱怨,而只有进行教育和引导,我们才能从问题中感受到危机,希望去解决。

因此,危机感的培养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更加重视。

(具体例子:刚开始实行限塑令的时候,由于国民没有受到关于环保问题的教育,因而阻力巨大)
3.从产生的效用来看,危机感更有利于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对社会推动更大。

对于一件事,我们不否认自豪感和危机感都能激发人们对其保护和重视,然而针对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国粹昆曲急需保护,如果仅仅是对于昆曲的自豪感,我们会燃起保护昆曲的熊熊斗志;但如果我们对问题分析深入,意识到昆曲现在面临着艺人流失过快的现状,产生了这样一种危机感,就更容易将目标具体化,问题明确化,对高效解决问题提供有力思维武器。

同时,危机感更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责任心,体会到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因而在问题解决上源动力更强。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我们更注重危机感的培养,并不是要否认自豪感带来的对国家民族的爱,而是去追求一种更加深沉的爱,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改深爱一如往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