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经管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力01班张从明2012082234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历史发展与未来趋势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不纳入预算管理,由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
它是国家预算资金的必要补充,具有分散性、自主性、专用性的特点。
我国预算外资金形成于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政府职能和社会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而对预算外资金认识上的滞后和政策、管理手段的缺位,造成预算外资金游离于政府控制之外,并一再膨胀,既扭曲了收入分配结构,分散了国家财力,又滋生了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收入两条线”管理改革的实行,逐步缩小了资金规模,增加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但仍缺乏具体有效的法规制度以及运行机制的保障,财政管理尚未完全到位。
因此,正确认识并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缺位,仍是财政管理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历史发展我国预算外资金由来已久,解放伊始就存在。
1958年,我国对财政体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财权大幅度下放,国家财政部明确提出了预算外资金的概念,从此,预算外资金就基本上形成了三大块,即由地方财政部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和国营企业管理的三个部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改变以往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措施,预算外资金的项目迅速增加,规模迅速扩大。
针对预算外资金的膨胀,1993年国家财政部对预算外资金作了一次大的调整,国有企业折旧基金和税后留用资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1管理,因而,预算外资金口径及其范围缩小了。
1996年,中央开始对预算外资金进行治理整顿,将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收费)纳入预算,并将地方财政按规定收取的各项费、附加纳入预算,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
1997年底,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计委、审计署、监察部和纠风办联合发布了《关于第一批取消的各种基金(附加、收费)项目的通知》,首批取消了217项预算外资金项目。
由此可见,预算外资金范围界定的变化是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分不开的。
预算外资金虽然对缓解财政支出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预算外资金项目繁多、数额巨大、管理不规范和监督不力等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问题,它扩大了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造成苦乐不均,冲击收入分配,脱离财政监管,加剧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基金双膨胀,其消极作用显而易见。
2007年6月27日,审计署公布了2006年度政府审计工作报告。
其中,预算外资金在管理、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财政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预算外资金(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罚没收入)大幅度增加,目前有大约3000—4000亿元,成为预算内资金的重要补充,对减轻财政负担、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和监督,预算外资金的筹措、分配使用上不断出现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些地区、部门弄虚作假,大量隐瞒财政收入;一些部门和单位擅自设立基金(包括各种专项资金及附加)、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随意扩大基金征收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预算外资金收支混乱,滥发钱物、挥霍浪费、投机牟利、搞计划外投资的现象相当普遍,有的甚至私设“小金库”或贪污私分。
由于预算外资金规模巨大,又游离于财政预算之外,容易被随意支配和滥用,不仅助长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等歪风,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加剧了消费基金和固定资产投资膨胀。
按照现行预算法的规定,财政超收收入的使用可以由政府自行决定,全国人大可以对超收收入的使用提出要求,但不具有强制性。
因此,不少地方的预算外收入如何使用,常常是地方的领导人说了算。
由于来得容易、用着方便、缺乏监管,致使本来应用于调节收入分配、解决民生问题的预算外资金,成了谁都想吃一口的“唐僧肉”,背离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和初衷。
二、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未来趋势(一)对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正确认识由于观念、体制以及管理手段上存在缺陷,预算外资金管理一直以来是财政会计工作中的难点,预算外资金的迅速增长,给本地区的财政会计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比如预算外资金的迅速膨胀加剧了财政困难,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扰乱了财政分配秩序;预算外资金使用比例较混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乱收滥支不利于转换政府职能等。
由于这些原因,有些人主张立刻取消预算外资金,根据国家预算的统一性原则,建立统一的财政预算,统一掌握财政资金。
但是我认为在目前的财政预算体制下,还不可以马上取消预算外资金,而是应该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地位,并通过加强管理来解决当前财政会计工作中的问题,继而循序渐进地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并最终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1、预算外资金作为对现行财政体制的补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预算外资金的快速增长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不能通过简单的取消就能解决问题。
预算外资金的快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其实是在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财权和事权的不统一。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央放权让利,地方权限得到了扩大,在下放财权的同时,却没有下放相应的事权,造成财权和事权相脱节。
预算外资金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特有范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家财政预算将走向规范化、统一化,预算外资金最终必将萎缩甚至消亡。
而如果在当前急于取消预算外资金,由于利益驱动,原预算外资金的拥有主体还将以新的办法、新的名目取得预算外收入。
2、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好方法。
对于预算外资金膨胀的问题,比较务实的做法是,以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为目标,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控制规模,健全管理,加强监督;而从长远看,则要科学地划分财政收入,合理地划分财政支出范围,实现财权和事权的统一,消除预算外资金存在的制度原因,从而逐步取消财政资金的“双轨制”,建立统一的政府预算。
(二)、当前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预算外资金加速膨胀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单位、监督机构和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原因。
正确认识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切合实际,找到妥善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办法。
总的来说,当前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如下:1、单位对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性质认识不清。
长期以来,在预算外资金问题上,由于性质不明、概念不清,制度不全,从而产生了三种错误观念。
第一种观念认为预算外资金是单位自行组织、自行提取的、所有权理应属单位;第二种观念认为,既然预算外资金是单位组织的收入,那么政府无权调控,更不能上缴财政预算外专户;第三种观念认为,预算外资金是单位的自有资金,因此,可不受财政、财务制度的约束,可以任意地自由支配使用。
在这些错误的观念引导下,预算外资金的使用容易出现违规现象。
2、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
目前预算外资金的监督检查普遍存在着重收入轻支出的现象,一味强调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和缴存比例,忽视了支出上存在的问题。
虽然财政在拨付资金时,根据用款单位上报的用款计划进行了核定,但财政资金划出以后,用款单位怎样使用、用到什么地方都不得而知。
事实上有的单位常常以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为名申请拨款,但实际上多用于人头经费,事业发展无从谈起,资金使用效益十分低下。
这种监督管理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讲是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可以从近几年审计查处的一些单位擅自扩大行政开支范围、乱发津贴、私费公付等问题中得到印证。
同时由于收费经费化,资金支出向个人倾斜,使部门间存在分配不公、苦乐不均的问题。
从更深层次看,它还造成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效率。
3、资金征缴模式陈旧、征缴程序不科学。
尽管近几年各地都积极推行预算外资金“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体制。
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区仍处于自存自缴的状态。
而预算外资金收入过渡户的存在,给个别单位截留预算内外收入、坐收坐支预算内外资金提供了可能。
另外,由于征缴程序不严密、不科学,也容易导致部分资金逃避财政监督,形成资金体外循环。
如一些地方出台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省、地(州、市)、县(市、区)三级预算收入,应按比例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
但其具体征管模式是,由地县基层单位负责收缴资金,由省级部门归集资金、报批手续,待审批后,再由省级部门按比例逐级返还原单位,然后各自缴入国库。
这种方法虽有利于资金到位,但对按级次入库的资金,由于征缴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又没有必要的财政监督手段,容易形成既不解缴当地国库,又不纳入专户储存的体外循环资金。
4、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缺位影响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落实。
根据财政部《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行政主管机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集中一部分管理费。
但该办法对管理费的收取方式、标准、票据使用、支出范围及资金管理都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
目前,一些地方迫于强大的财政压力,不得不要求预算部门自行解决一些财政支出,因此一些主管部门就以各种名义向下属单位收取管理费。
由于没有具体的政策规定,一些单位超标准收费、使用不合法票据以及白条收费,进而逃避专户管理、违规投资基建,甚至隐瞒收入、私设小金库等问题时有发生。
此外,一些国家收费命令取消,但由于没有及时理顺和解决相关的单位经费,致使一些旨在建立政府与民间良性关系、规范行政行为、减轻企业负担的国家政策无法落到实处。
(三)、加强和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对策针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我们在财政会计工作中,应该围绕财政综合预算的总体目标,在各方面加强管理,逐步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统管。
1、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其实,从理论上讲,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力的重要组成分,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从形式来看,预算外资金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价值的转移,是凭借政府的职权参与国民收入和再分配所取得的资金,如果没有国家法律法规授予的权力,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可能取得预算外收入。
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必须把预算外资金所有权、调控权、管理权分别归还于国家、政府、财政。
2、加强票据管理,从源头上把关。
要完善票据管理模式,使用新的票据管理软件,通过控制、管理、电脑缴销和银行联网的方式进行票据管理,把票据管理与资金管理科学有效结合起来,真正做到“验旧换新,票款同行”,进一步规范预算外资金征管行为,有效地防止收入不进专户和截留,隐瞒收入等现象。
但目前财政预算外专户还没有使用票据管理软件,并且只有一个人操作,对于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缺乏力度。
3、积极借助科技手段以及高效、智能的网络管理系统,彻底改革预算外资金收缴制度。
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首先是堵塞收入方面的漏洞,做到应收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