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与其发展趋势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与其发展趋势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与其发展趋势
(一)电影的简介
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在成功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取着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摄影等各种艺术的成就与经验。

电影又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

高度的综合性和生产上的高度技术要求,规定着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许多特点。

电影是一种最年轻的艺术,也是一种成长得最迅速的艺术。

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期里,它不仅巩固地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艺术的地位,而且正如列宁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成为了一切艺术中“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一种艺术。

电影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也仍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脱离这个一般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都不断地证明着毛泽东同志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断的正确。

(二)中国电影的发展史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

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

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

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
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

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

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

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

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

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

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

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

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
步的探索和尝试。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她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拍摄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

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赵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

除《孔繁森》
《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还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涌现出一大批新生力量。

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邓小平》《可可西里》《台湾往事》等力作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

近三年来中国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标志着第三次发展高潮的到来。

(三)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
趋势1--数字化虚拟演员会成为主流吗?
麒麟影业副总裁杨真鉴说:“《画皮2》与其说是拍出来的电影,倒不如说是画出来的电影。

”整部影片一共1800个镜头,其中1200个镜头都用到了特效。

基于特效技术在影片中的普遍应用,以及之前在影片中曾有的成功案例,例如《哈利·波特》中的小精灵波比、《精灵鼠小弟》中的小老鼠斯图尔特,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电影中出现的明星不再是人类扮演,而更多的是通过电脑合成出来的数字人。

对此,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邢建毅表示这种趋势是很有可能的。

以《阿凡达》为例,片中的女主角就是通过数字技术,将捕捉到的真人动作及表情放在虚拟人身上,足可以假乱真。

有些专家则表示,演员的数字化只可能是个例,不能形成一种趋
势。

偶尔出现在科幻片、动画片中尚可,但如果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影片则绝对不可能。

趋势2--院线可否实现社区家庭化?
3D电影和巨幕电影的出现,让原本不瘟不火的电影市场,又一次找到了新的商机。

而3D电视的出现,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观看到3D电影。

C3D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3D电视机的产量有望达到2000万台。

与此同时,在北京某些高档小区内,都会在自己的会所中开设社区电影院,通过购买拷贝的方式,几乎是与院线同步上映新片。

对于未来院线趋于社区化、家庭化的发展趋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表示,电影院是否能达到如此高的普及程度,现在还很难界定。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实体院线以外,其实网络可以说是另一类虚拟院线。

院线发展渠道有很多,电影在电影院放完了可以电视放,电视放完可以放到网上。

院线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多元化。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索亚斌针对未来影院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另一种可能,当观众走进电影院,就会直接置身于一个电影场景之中,影厅的四周以及观众的头顶和脚下,全是幕布。

大家不再像之前那样坐着看电影,而是站着看电影,360度虚拟场景加强了视觉和听觉的刺激。

趋势3--影院排片能否由观众做主?
针对如今国内电影排片难、电影扎堆上映的现象,在未来,也许会出现一个专为电影排片而设的交流平台,观众在看过电影的预告片
之后,通过投票的方式,票选出最期待的影片。

所有实体院线根据电影预告片所得票数来安排影片的放映时间,以此改变观众被动接受影院排片计划的现状。

邢建毅表示,这种做法更加人性化,甚至影片的结尾也可以由观众预先设定。

在排片自主化问题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章柏青则表示,观众若没有看完整部影片,只是通过短短的预告片进行判断,是没有办法客观判断出一部电影的好坏。

排片的问题,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比如政策影响、成本回收等。

所以排片只能在指定的影院中实行,不可能全面铺开。

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与其发展趋势
姓名:林肯
学号:2010040045
班级:文化产业管理10级1班
时间:2013年5月8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