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在扣除上述三个方面所需的生产消费资料部分以外 ,剩余的社会总产品才能成为生活消费资料。还必 须从中首先扣除下列三项费用:
第一,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 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和各种保
健设施等; 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提出了与“共担 风险”原则相区别的“国家负责制”理论。认为,以 雇佣工人工资的形式取得的那部分自己创造的财富非 常少,刚好能满足最迫切的生活需要,因此,无产者 根本不能从工资中拿出钱来储蓄,以备在疾病、伤残、 年老等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业时的需要。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改良政策有两个支撑点:一是他们从伦 理道德出发,认为劳资冲突不是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而是 感情、教养和思想上存在差距而引起的对立。所以,不需 要阶级斗争,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而只要对工人进行教 育,改其心理和伦理道德的观点,便可以解决。一是他们 的国家观。该学派主张国家至上,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的管理,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
经济政策主要有三:
1)福利措施应当不以损害资本增值和资本 积累为宗旨,否则就会减少国民收入和社 会福利。因此,从富人那里转移收入, “自愿转移”要比“强制转移”好。
2)不论实行直接转移收入还是间接转移收入 措施,都要防止懒惰和浪费,以便做到投资于 福利事业的收益大于投资于机器的收益。
3)反对实行无条件的补贴,认为最好的补贴 是那种“能够激励工作和储蓄”的补贴。否则, 就会使某些有工作能力的人完全依靠救济。
社会保险概论 第二章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社会保险的改革与调整 第四节 我国社会保险的建立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一、新历史主义理论
德国新历史学派非常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 位和作用,主张实行社会改良政策。
认为应该由国家兴办一部分公共事业来改善 国民的生活,如建立社会保险、孤寡救济、 劳资合作及工厂监督等一系列社会政策。
这一理论主要是从社会安全角度出发的,还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分析。
二、需求层次理论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
精神生活需要 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
三、旧福利经济学理论
对社会保障最早做经济研究者,应当是旧 福利经济学创始人——庇古(英国),20 世纪20年代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他以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作为依据,构建出社会 福利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 列重要的经济政策主张。
这是对社会保障政策较为完整的经济分析。
第二节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

一、社会保险的产生
学术界公认:社会保险制度最早产生于19世纪 80年代的德国。
1883年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 1884年颁布《工伤保险法》; 1889年颁布《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 随后,欧美等工业化国家也相继模仿建立各自的
贝弗里奇设计的社会保险制度涵盖了养老、疾病、死亡、工伤、 失业和家庭津贴7大保险项目。
六、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
马克思指出,在进行分配以前,应该从社会总产品 中首先扣除三个部分:
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 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第三,用提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所 有受保人应收到与其工资收入相当的补偿,保险支出 全部由雇主和国家负担。”
七、凯恩斯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 和货币通论》。从“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机制无 法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论断,推导出只有依靠 国家干预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结论 。同时提出实行社会保障,消除贫民窟,推行累进 税制,进行最低工资立法等。
利益再分配的方式依赖于健全的社会保障政策。
五、贝弗利奇报告
1942年《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具有两个十分显 著的意义:
一是把各种不同社会保障改革愿望融进了一个统一 的体系之中。成为当代福利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是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框架。标 志着福利国家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变成现实。
报告主张建立三种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满足居民的基本需要,保障被保险 人的基本生活水平;
社会救助:满足特殊情况的需要,保障受领人 的最低生活水平;
自愿保险:满足收入较高的居民较高层次的需 求。
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4条基本原则:
(1)普遍性原则。 (2)满足最低需求原则。 (3)充分就业原则。 (4)费用共担原则。
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国家对社会福利领域的干 预有助于增加消费倾向,实现宏观经济的均 衡。
其作用机理是:
社会保障收入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缓慢,而支出增 加迅速;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缓慢 ,收入增加迅速,这样,社会保障收入的一快一慢 运动就会自发地作用于社会总需求,从而具有调节 和缓和经济波动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为增进社会总福利,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出 努力:
一是必须增加国民收入量,而要增加国民 收入量,就必须使生产资源在各个生产部 门中的配置能够达到最优状态;
二是政府通过税收机制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转 移给穷人,社会福利就会增大。
庇古这种“收入均等化”主张的基本依据是边际 效用递减规律。庇古认为,一个人收入愈多, 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愈小;反之,一个人收 入愈少,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就愈大。
四、新福利经济学理论
20世纪30年代末,卡尔多等人提出并论证了 “假想的补偿原理”。补偿原理的实质是:
如果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不会同时造 成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或者一些社会成 员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社 会福利就增加。
根据这一原理,政府的某些措施或立法会使一 些人得益而使另一些人受损,如果得利总额超 过损失总额,那么政府使用适当政策向得利人 征收特定税收,以补偿受损者,这样对任何人 都没有不利而对一些人有利,因而增进了社会 福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