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文联在全省基层文联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材料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文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县文联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特色,创新工作”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拓展工作职能,创作文艺精品,打造文艺品牌,成效明显,影响广泛,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新**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我们的主要做法有四点:一、争取领导重视,加强协调沟通,着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一是多向县委、县政府请示、汇报工作。
一般分季度向县委、政府分管领导、县委宣传部长进行汇报,一年4次。
组织开展的各项重要工作、重大活动或上级来客另作汇报,并邀请县委、政府分管领导、县委宣传部长参加。
二是紧密配合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中心开展工作。
我们始终坚持“有作为”才能“有地位”的工作理念,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中心,结合文联自身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挖掘弘扬**茶文化,不断提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了文联工作越积极,精品越涌现,县委、县政府越支持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是为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文联主要领导要充分利用县委、县政府、县政协邀请参加的知识分子座谈会、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等机会积极发言,把文联工作的亮点介绍出去,把文联工作的困难和问题摆出来,把文联工作的建议和意见提出来,让与会者了解文联支持文联关心文联。
我是**县七届政协委员,在今年2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县七届一次会议期间,我抓住机遇,积极开展走访、座谈进行调研,递交了《关于加强**县文化建设的提案》。
此后,县委、县政府召开人大、政协提案工作会议,责成县委宣传部主办,县长亲自督办。
积极为繁荣我县文艺事业,促进先进文化大县建设献计献策,赢得了县委、县政府对文联及文化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为我县文联和文化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是多与各级各部门沟通联系,争取加大各类政策、措施和资金的扶持力度。
我们在云南省作家协会的帮助下,于XX年10月成立了“云南省茶文化**文学创作基地”,在全省尚属首家。
为千年茶乡· **的文学爱好者、文艺爱好者搭建一个良好的创作、交流、展示平台,并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扶持。
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为文艺工作者提供各类文艺信息,积极推荐优秀文艺人才参加各类学习、培训和深造,把文艺工作者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各级各类展览、赛事和评奖活动中,争取文艺作品有尽可能多的展示机会。
二、注重地方特色,打造文化品牌,着力发展和繁荣文艺事业。
一直来,我们围绕全县重大节庆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中心,积极发挥文联的人才优势,举办或承办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艺活动,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文艺工作者的凝聚力,扩大了文联的影响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加强对茶文化的研究、创作。
茶文化是我县的特色文化。
1984年**县与福建安溪、浙江富阳、安徽岳西一起被列为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
XX年起我县以研究开发茶文化为重点,开始打造“千年茶乡● **”文化品牌,成立了**县茶叶协会,分课题、全方位地对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文化等进行研究。
XX年5月23~26日县委、县政府聘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县古茶树鉴定组。
对漭水镇的黄家寨,沿江村的大白岩、茶山河社唐家河、保家凹子;温泉乡联席村芭蕉林大园子、破石头;田园镇石佛山等地的大茶树和古茶园进行了现场考察、调查和采访,考察中专家发现了已有1200多年树龄的“千岁茶树王”,使我国人工栽培茶树的历史向前推进了400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虞富莲研究员在“漭水大叶茶”和“温泉原头茶”两份茶树种质资源中,惊喜地发现了在茶树遗传育种研究上具有重要价植的四倍体单株。
鉴定结果表明:**县古茶树资源丰富,全县有六大古茶树群落,分布面积 2500多亩,既有野生型的大理茶,又有栽培型的XX茶,亦有大理茶与XX茶自然杂交后代的过渡类型,说明**利用茶叶的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
县委、县政府现已连续举办了三届“千年茶乡商贸文化节”活动,活动期间县文联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各文艺协会开展文艺活动。
成功组织了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文艺演出;举办了书法美术作品展;举办了全国“千年茶乡● **”歌曲有奖征集大赛、民族民间文艺大赛、主持人大赛等文艺活动。
编辑出版了《**茶韵》、《**核桃》精品书籍馈赠嘉宾。
XX年对文联会刊进行了改、扩版。
把原会刊《茶乡文学》更名为《千年茶乡》,并将纯文学季刊改版为文化季刊,开本由16开扩大为国际流行的大16开,页码由48页增加到64页,开设了**视窗、新农村建设、**文化地图、**民间文艺展台、产业博览、企业之光、人物春秋、纪检监察、茶韵、小说、散文、诗歌、校园文学、“千年茶乡● **”获奖歌曲选登等栏目。
二是加强对我县优秀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和弘扬。
我县民间文化艺术品种繁多、风格独特、底蕴深厚、内涵丰富。
近年来,我们对一些流传至今且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品种进行了重点挖掘与整理。
XX年5月,**县对耈街乡打平村、土皮太村苗族服饰等项目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保护,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项目是全国518个、云南省34个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是保山市唯一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项目国务院将拨款80万元进行保护;**县珠街乡谷满村傈僳族服饰被云南省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珠街乡彝族歌舞、傣族史诗《金孔雀》、傣族民间故事《白象红牙》、万德美、陶美源等19个项目和人物被保山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民间文化传承人。
创作了以耇街苗族服饰为背景的电影剧本《五彩神衣》,舞台剧本《苗岭天风》。
《五彩神衣》进入拍摄前期准备阶段,去年12月8日,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协会主席吴贻弓,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吴天戈,XX影视公司总经理、制片人阎力、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主任李云岭,云南武警边防总队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全国公安文联理事杨佳富上校,保山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李德昌等一行在县有关部门的陪同下对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耈街乡打平村、土皮太村苗族服饰及苗族文化、生活状况、居住环境进行了考察,现在《五彩神衣》电影剧本已改编出炉,正在进行筹资。
《苗岭天风》剧目已在县、市重大活动中演出6场,观众达5万多人次。
民间文化传承人万德美翻译的傣族民间故事先后被收入《**民间文学集》、《洒落的珍珠》等书籍,现已翻译完稿待整理出版的《蜘蛛王》等傣族民间故事达20余万字。
民间根雕作品《孔雀》、《鸽》、《牛》、《祈祷》等被云南电视台、保山电视台展播,被《保山报》、《春城晚报》刊用,入选《中国根艺美术家辞典》。
民间叶艺作品《十二属相》多次参加市、县展出,并走向市场,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收入。
三、以“出作品,出人才”为文联工作重点,着力培养优秀文艺人才,不断推出文艺精品。
1、着力培养和造就文学艺术人才。
近年来,文联始终坚持“普及、提高、交流”的工作方针,不断强化文艺工作者、爱好者的素质,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创作水平。
一是号召各文艺协会定期不定期的举办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表演创作培训班。
二是积极推荐会员加入省、市各文艺协会。
三是组织参与了“大西南诗会”、“滇西笔会”、“中国千名作家万里采风”及对俄罗斯的圣彼德堡和莫斯科历史文化考察等活动。
四是聘请省、市知名作家、书法家、画家、摄影家等到**授课。
五是组织对外文化交流。
XX年与XX、云县成功举办“两市三县”书画联展,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书画爱好者的好评。
通过这些途径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搭建交流与展示平台,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勤奋创作、阵容强大的文艺工作队伍。
目前,有国家级协会会员4人,省级协会会员9人,市级协会会员53人,县级协会会员116人。
2、始终坚持“立足本土、贴近现实、兼顾历史、弘扬正气、讴歌时代、宣传**、培养人才”的宗旨,不断推出文艺作品。
全县老中青文艺工作者充分发挥文艺创作资源优势,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学艺术作品,在省内外各种比赛中频频获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作品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作品内涵越来越丰富,艺术技巧渐渐成熟,文学色彩越来越浓,精品不断涌现。
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作品和作品入选图书的作家、作者不断增加。
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小说《立生基》、《不归路》、《好人老杜》,诗歌《寻找珍珠》、《莲》, 散文《斯诺的滇西之旅》、《高黎贡山情人》等作品先后发表于《当代》、《诗刊》《边疆文学》、《散文百家》、《星星》、《诗歌报》、《XX文艺界》、《云南日报》等国家级、省级报刊。
《品茶》、《青蛇的皮在歌唱》等作品分别荣获市级、省级、国家级奖励。
出版李德昌长篇小说《血沃江南》,小说集《新的太阳》;出版李明华散文集《梦的颜色》;出版周兴贵小说集《麻绍堂传奇》。
其中:《梦的颜色》荣获中山图书奖。
书法、美术佳作不断涌现。
杨国胜、周兴贵、王永红、徐占云、黄健、赵逸民、杨正泽、张清浩、周跃泉、杨中宝等会员的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日本、新加坡等国际展出和省、市展出。
部分书法作品被办展单位收藏;《卡瓦人家》、《马帮记忆》、《老根·青青的草地》等部分作品入选《中日现代美术通鉴》、《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画家》、《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全国毛泽东诗词书法精品集》、《保山书法》、《保山老年书画集》、《XX彝族自治州火把节·国际书画邀请展作品选集》等书画集。
部分作品荣获了国际特等奖和市级、省级、国家级优秀作品奖。
摄影创作从一般的新闻宣传和资料积累向艺术精品转型。
近年来,会员摄影作品先后被香港《大公报》、《民族画报》、《大西南画报》、《云南日报》、《支部生活》、《保山日报》等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采用;有部分作品编入了《国家重点联系县市概况》、《**县志》、《**茶韵》等书籍。
《朝霞满天》、《儿女分家不分心》、《苗山神雾》等作品先后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影展并获奖。
音乐、曲艺表演创作硕果累累。
新创歌曲《彝家祝酒歌》、《苗山美酒》、《苗山小罐茶》先后在《词刊》、《民族音乐》、《云岭歌声》发表;《踏歌火把节》在全国第四届“中国之春·中国民族歌曲演创大赛”中荣获“中国民族首届金歌奖”金奖;《用心牵住你的手》荣获中国群众歌曲征集二等奖;《奉献一生好年华》荣获省计生调演银奖,被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播用;《打电话》荣获全国双拥办组织的“南岭村”杯双拥文艺创作三等奖。
《踏歌火把节》、《山寨灯亮啦》被收入《中国民族歌曲选粹·中国之春》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