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有限公司节能减排综合技术改造项目节能评估方案报告

化工有限公司节能减排综合技术改造项目节能评估方案报告

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节能减排综合技术改造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目录前言 (4)第一章评估依据 (5)1.1评估围和容 (5)1.2评估依据 (5)第二章项目概况介绍 (9)2.1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9)2.2 项目基本情况 (10)2.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9)2.4项目用能情况 (31)第三章能源消耗及所在地能源供应情况分析 (33)3.1消耗的能源种类和数量 (33)3.2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及消费情况 (35)3.3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对当地能源的影响 (35)3.4项目新增能源指标 (36)第四章建设方案及主要能耗指标先进性分析 (37)4.1项目工艺流程、技术方案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37)4.2主要用能工艺、技术方案选择 (38)4.3主要耗能设备、辅助生产和附属生产设施 (40)4.4能源加工、转换、利用情况 (42)4.5能效水平分析 (43)第五章合理用能及节能措施分析 (44)5.1节能措施 (44)5.2单项节能工程 (45)5.3节能措施效果分析 (46)5.4节能措施经济型评估 (47)第六章企业节能管理 (48)6.1管理组织和制度 (48)6.2企业能源计量统计制度: (54)第七章结论 (57)第八章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9)附录 (60)前言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

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

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企业而言企业实施节能改进,不仅可以降低能耗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而且有助于缓解政府能源供应和建设压力,对减少废气污染保护环境也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积极贯彻节能降耗方针,为了有效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率、降低原材料消耗率,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产品市场,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特建设本项目。

第一章评估依据1.1评估围和容该项目从立项选址、总面布置到该项目产品产出,整个过程都属于评估围。

具体的容有项目厂房的选址,厂区各建筑物和建筑物各种设备的布置,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机器设备的耗能情况等。

1.2评估依据1.2.1相关法律、法规、规划、行业准入条件、产业政策1.2.1.1 相关法律(1)《中华人民国节约能源法》(2008年4月1日施行);(2)《中华人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施行);(3)《中华人民国建筑法》(2003年1月1日施行);(4)《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施行);(5)《中华人民国可再生能源法》;(6)《中华人民国电力法》;(7)《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施行)。

1.2.1.2相关法规(1)《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2004年17号令);(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国发[2010]6号);(3)《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4)《##省节约能源条例》(2006年5月24日);(5)《##省民用建筑条例》(2009年7月30日)。

1.2.1.3相关规划(1)《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国家发改委发改环资[2004]2505号);(2)《##省建筑节能发展规划》。

1.2.1.4行业准入条件本项目是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该项目准入条件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清洁生产要求。

1.2.1.5产业政策(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21号);(3)《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4)《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23号);(6)《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2006)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21号);(7)《关于加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工信部节[2010]135号);(8)《##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冀政〔2006〕90号);(9)《关于2009年全省及各设区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的公报(冀统能字〔2010〕92号)》。

1.2.2相关标准及规(1)《公共建筑采暖空调能耗限额》(DB 37/935-2007);(2)《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3)《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4)《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 144-2004);(5)《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GB 50242-2002);(6)《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GB 50019-2003);(7)《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2008);(8)《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GB/T 13234-2009);(9)《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GB/T17166-1997)(10)《评价企业合理用电技术导则》(GB/T3485-1998)(11)《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GB/T 15587-2008);(12)《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 17167-2006);(13)《节电技术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GB/T 13471-2008);(1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3(J)81-2009;(15)《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3(J)63-2007。

1.2.3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1.2.3.1节能技术推荐目录(1)《国家推广节能技术目录》(第一批);(2)《国家推广节能技术目录》(第二批)。

1.2.3.2节能产品推荐目录(1)《中国节能产品目录》;(2)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节能机电设备推荐目录(第一批)》;(3)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节能机电设备推荐目录(第二批)》。

1.2.4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等目录(1)《国家明令淘汰用能设备、产品目录》;(2)其他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目录。

1.2.5其他依据(1)节能减排综合技术改造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技术合同;(2)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二章项目概况介绍2.1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项目建设单位: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某化工“)始建于1970年,前身是某县化肥厂,1998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旧厂区位于某县城南部工业区,在津沪铁路、京福公路(104国道)的东侧,南临京福高速公路引路,距某火车站1km,交通运输极为方便,现有老厂区占地面积2.0×105m2,其中建筑面积6×104m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小氮肥行业进入了第三次革命,化肥行业在规模、产品结构、技术改造方面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逐渐向大规模、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随着某县的发展,该公司原有厂区周边已建设了不少居民区,在原有的生产厂区已无法继续扩大规模,不能满足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

为了适应当前生产形势发展的要求,该公司在县城东部新建一厂区,目前新厂区已形成18万吨/年合成氨、30万吨/年尿素的生产能力。

该公司新厂区位于某县城东部,在化工路两侧,与老厂区直线距离约3.5km。

某化工是一家以煤为原料的氮肥企业,经过40年的发展,公司尿素产能跃居全省前列,新厂区及老厂区总生产能力达到合成氨40万吨/年、尿素65万吨/年、甲醇10万吨/年、塑料编织袋2000万套/年、生物降解塑料制品1万吨。

该公司现有职工800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0余人,现有固定资产净值32000万元,产品以尿素为主,同时生产液氨、甲醇、塑料编织袋等产品。

公司本着坚持“以煤化工为基础,以现有产品为主导”,在把现有产品做大做强的同时,加快发展与之相关联的产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调整产品结构,增强企业抗风险和驾驭市场的能力。

并大力推行节能降耗,在全公司围形成了团结奋进,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改要效益的氛围,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增强公司自身实力,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2.2 项目基本情况2.2.1 项目名称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节能减排综合技术改造项目。

2.2.2 建设地点某县城东部工业区。

2.2.3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5209.99万元,全部为企业自筹资金。

2.2.4 建设规模及容本项目总占地面积5000m2,其中包括食品级二氧化碳生产装置和三废流化混燃炉装置区。

其中,食品级二氧化碳生产装置占地面积约2600m2三废流化混燃炉装置区占地面积约2400m2。

项目建成后,年产5万吨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年产71.28万吨蒸汽。

本项目三废混燃炉装置均为室外设备,无建构筑物;二氧化碳生产工段有二氧化碳压缩厂房一座以及配套的辅助用房。

项目建设主要建筑物详见表2-1。

建构筑物一览表(2-1)本项目产品方案为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过热蒸汽(5.29MPa、485℃)。

(1)二氧化碳性质: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常温下是一种无味、无色、无毒的气体,在低温高压下,可变成液体,微溶于水,并生成碳酸。

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易升华,二氧化碳略微溶于醇。

二氧化碳密度为1.977g/L,熔点-56.6℃(226.89kPa——5.2大气压),沸点-78.5℃(升华)。

临界温度31.1℃。

常温下7092.75千帕(70大气压)液化成无色液体。

液体二氧化碳密度 1.1g/cm3。

液体二氧化碳蒸发时或在加压冷却时可凝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是一种低温致冷剂,密度为1.56g/cm3。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20℃时每100体积水可溶88体积二氧化碳,一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液体二氧化碳质量标准符合国际饮料技术协会(ISBT)标准和GB10621-2006标准(根据用户要求,生产中作相应调整)。

液体二氧化碳产品规格(GB 10621—2006标准)(2-2)液体二氧化碳产品规格(国际饮料协会质量标准(ISBT))(2-3)①某化工新厂区生产装置能力为18万吨合成氨/年、6万吨甲醇/年、30万吨尿素/年,拟新上产汽量90t/h的三废流化混燃炉及配套装置一套,将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造气吹风气、合成放空气提氢尾气、氨槽驰放气、造气炉渣、造气污水池煤泥、除尘器细灰、掺入部分粉煤和煤矸石在三废炉进行流化燃烧,产生中温、中压蒸汽供合成氨生产使用,年产71.28万吨蒸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