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6. 8.4 ATM性能
宽带IP网
6. 9. 1千兆位路由器与IP交换
6. 9. 2 IP over SDH与波分复用
6. 10. 1数字用户线路接入
6. 10. 2光缆接入
10. 3光缆-同轴电缆混合接入
第七章多媒体通信终端与系统
7.1传送层协议
1. 1应用层分帧和集成层次处理
7.1.2因特网传送层协议
1.3.2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
1.3. 3大容量数字存储技术的发展
1.4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终端和多媒体通信系统
1.4.1多媒体计算机
1.4.2多媒体通信终端
1.4.3多媒体通信系统
1.5多媒体通信系统的类型,特点及其相关业务
1.5.1独立商亭式系统
1.5.2多媒体信息检索与查询
1.5.3多媒体会议与协同工作
3.3. 2信息率一失真函数
3.3. 3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
3.4取样频率的转换
3.4. 1整数比率转换
3.4.2分数比率转换和变比率转换
3.5预测编码
6.5. 1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6.5.2序列图像中运动矢量的估值
6.5. 3具有运动补偿的帧间预测
3. 5.4具有运动补偿的帧间内插
3.6正交变换编码
3. 6. 1线性正交变换
1.5.4点播电视
1.5.5多媒体信件
第二章视觉特性和彩色电视信号
2.1人眼的视觉特性
2.1.1图像的对比度与视觉的对比度灵敏度特性
2.1.2空间频率与视觉的空间频率响应
2.1. 3视觉的时间域响应
2.2彩电电视信号
6.2. 1扫描空间频率与时间频率的转换
2.2.2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
2.2.3电视信号的宽带
9.2. 1性能指标
9.2. 2网络功能
6.2. 3服务质量
6.3网络类别
6.3. 1电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
6.3.2面向连接方式和无连接方式
10.3.3资源预留,资源分配和资源独享
6.4电路交换广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10.4. 1电路交换网络
10.4. 2多点控制单元
5局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2.2.4彩色空间的处理
2.2.5全彩色电视信号
2.3彩色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6.3.1分量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6.3.2复合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第三章数据压缩的基本技术
7.1概述
3.2数据压缩的理论依据
7.2. 1离散信源的信息嫡
7.2.2信源的概率分布与炳的关系
3.2.3信源的相关性与序列嫡的关系
3.3. 1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第七章
多媒体通信终端与系统
8学时
第八章
视频数据的分组传输
8学时
第九章
多媒体数据库
4学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共计
54学时
2.教学媒体的使用
本课程的主要教材: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蔡安妮、孙景鳌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三、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
第一章 概论一一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1.1概述
1.2多媒体的概念与含义
1.3多媒体产生的技术背景
1.3.1图像压缩编码技术的成熟
4.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通信原理与系统、数字电路、
二、教学学时安排及教学媒体的使用
1.学时分配
章次
教学内容
学时安排
第一章
概论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3学时
第二章
视觉特性和彩色电视信号
2学时
第三章
数据压缩的基本技术
10学时
第四章
恒定速率多媒体信息的编码
4学时
第五章
多媒体同步
7学时
第六章
多媒体传输网络
8学时
6. 6. 3 SMDS
IP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6. 7. 1传统的IP网
6.7.2 IP多网
6. 7.3新一代IP协议(IP v6)
6. 7.4新出现的QoS保障机制
ATM广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6. 8. 1 ATM原理
6. 8. 2 ATM协议结构
6. 8. 3 ATM服务类型和ATM适配层
6.5. 1传统的共享介质局域网
8.5. 2传统局域网进行多媒体数据传输的性能
5. 3局域网帧交换
5.4同步FDDI和优先级令牌环
5. 5 100 VG-AnyLAN以太网和FDDIII
5.6等时以太网
6. 5.7 ATM局域网
6. 5.8局域网性能的比较
6.6分组交换的广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
1. 3实时传送层协议RTP及RTCP
1.4实时流协议RTSP
1.5其它传送层协议
7.2服务质量的保障
2. 1端到端的QoS保障
9.2. 2 QoS规范
7.2. 3 QoS预备机制
7.2.6端到端的QoS体系结构的研究
7.3视听通信系统与终端
3.1视听通信终端的一般框架
11.3. 2 N-ISDN视听业务标准(H. 320)
(4)了解图像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掌握典型的视频编码器和解 码器、速率控制。
(5)掌握多媒体同步技术。
(6)掌握多媒体网络类别、电路交换广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 支持、局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分组交换的广域网对多媒体 信息传输的支持、IP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ATM广域网对多 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了解宽带IP网、宽带用户接入网。
(7)熟悉传送层协议、服务质量的保障、视听通信系统与终端、 协同计算与组通信。
(8)掌握变比特率编码、QoS的可伸缩性、定时信息的维护、包 丢失的预防和补偿、视频信源的统计特性。
(9)了解多媒体数据库的相关定义。
3.教学实施建议
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整个多媒体通信系统的了解,所以在教 学中应突出重点,省略较麻烦的数学推倒过程,注重结论和应用。
4.3图像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
4.3. 1静止图像压缩编码标准JPEG
8.3. 2视听会议压缩编码标准H. 261
8.3. 3数字声像存储压缩编码标准MPEG1
8.3.4通用视频图像压缩编码标准MPEG2 (H. 261)
4. 3.5低比特率视听会议压缩编码标准H. 263
第五章多媒体同步
5.1多媒体数据5.1.1连续媒体数据与静态媒体数据
5.4.3多级同步机制
5.5.1基于播放时限的同步方法
8.5.2基于缓存数据量控制的同步方法
5.6过媒体流之间的同步
8.6. 1基于全局时钟的口寸间戳方法
5.6.2基于反馈的流间同步方法
8.6. 3基于流内同步的流间同步方法
5.6.4同步算法的比较
第六章多媒体传输网络
9.1概述
6.2多媒体信息传输对网络的要求
3. 6. 2离散余弦变换
3. 7. 2正交镜像滤波器组
3. 7.3时■域消除混叠的变换编码
3.8量化
3. 8. 1均匀量化器
3. 8. 2非均匀量化器
3. 8. 3最小炳量化器
3.8.4自适应量化
3. 8.5 DPCM预测误差信号的量化
3. 8. 6 DCT系数的量化
3.8.7子带信号的量化
3.9炳编码
《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是通信工程和信息技术的专业课。本课程的主要 内容包括多媒体技术的特征、视觉特性和彩色电视信号、数据压缩 的基本技术、恒定速率多媒体信息的编码、多媒体同步、多媒体传输 网络、多媒体通信终端与系统、视频数据的分组传输、多媒体数据库 等。由于本课程以概念为主,理论性较强。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能了解多媒体通信技术及发展趋势。
3.9. 1炳编码的基本概念
3. 9. 2霍夫曼编码
3. 9. 3算术编码
第四章恒定速率多媒体信息的编码
4.1典型的视频编码器和解码器
7.1.1编码器与解码器结构
4.1.2图像信号的预处理
7.1. 3编码过程
4.1.4运动估值/补偿模式
7.2速率控制
4.2. 1速度控制策略
4.2. 2视频缓存证实器
11.3. 3 ATM视听业务标准(H. 310/H. 321)
11.3.4局域网视听业务标准(H. 322/H. 323)
7.3. 5公用电路网视听业务标准(H. 324)
7.3.6 H系列系统间的互通
7.3. 7视听系统的复制/分接标准
10.3.8视听系统的通信控制协议
9.1. 2多媒体数据内部约束关系
9.1. 3多媒体数据的构成
5.2多媒体数据时域特征表示
5.2. 1时域场景和时域定义方案
9.2. 2时域参考框架
5.2.3描述时域特征的时间模型
5.2. 4同步容限
5.3多媒体同步的四层参考模型
5.4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结构
5.4.1同步规范的传送
5.4.2影响多媒体同步的因素
2.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全面了解多媒体和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会议电视系统、桌面 会议电视系统和多媒体会议系统的基本含义以及多媒体技术中的交 互工作方式与传统通信技术中的双向通信的区别。了解多媒体系统的 类型和类型的关键技术。
(2)了解人眼的视觉特性和彩色电视信号的相关定义。
(3)了解数据压缩的理论依据、信息率一失真理论;熟悉取样频 率的转换、预测编码、正交变换编码、炳编码;掌握子带编码、量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