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采收率原理
(二)驱油效率 影响因素: 岩石性质及其微观结构和流体性质 水驱油藏残余油的分布: 亲水岩藏: 大多以珠状形式被捕集在流通孔道中。
亲油岩藏: 存在于注入水未进入的较小的流通孔 道中,而在充满水的大孔隙中,残余 油呈膜状粘附在孔壁上。
残余油的分布状况及数量直接与岩石的润湿性、 界面张力、岩石的微观结构等有关。
四、微生物采油
作 用 改造油层岩石 微生物采油:通过有选择地向油层注入微生物基液和 增大孔隙度和渗透率 营养液,使得微生物就地繁殖生长,其代谢产物与原 与碱质岩石反应生成 CO 2 微生物及其产物 酸
油产生物化作用。 生命体
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封堵 对烃类粘附引起乳化作用 改善固体表面 降解和变质原油 驱油机理: 降低原油粘度和原油凝固点 原油脱硫作用 ⑴降低原油粘度,代谢产物中的 CH 4、H2、CO2、H2S等气 气体( CO2 , CH 4 , H 2 ) 使油层压力增加 体使原油体积膨胀,代谢产物与原油互溶(乳化),降 原油膨胀 低原油粘度。 降粘 对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 ⑵产生有机酸(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 溶剂 溶解原油 表面活性剂 降低界面张力 乳化作用 (完) 高分子聚合物 流度控制 选择性或非选择性封堵
二、提高采收率的方向
第一,通过降低流度比以提高波及系数,同时尽可能
适应油层的非均质性,以减少非均质性对驱油过程的 不利影响; 第二,通过减小界面张力或者消除工作剂与原油间的 界面效应以提高驱油效率。
第二节
一、化学驱油法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原 理
通过向油藏注入化学剂,以改善流体和 岩石间的物化特征,如降低界面张力、 改善流度比等,从而提高采收率。
3.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
2) SAGD机理
以蒸汽做为热载体, 加热降粘 利用重力作为驱动原 油的主要动力
4.火烧油层—原理
火烧油层是将含氧气体(多用空气)注入到油层,点火燃烧后, 利用燃烧反应生成的热能和气体来加热、裂解和驱动稠油。
4.火烧油层—原理
注入井 燃烧前缘 移动油 冷油区 空气或水
形成流动连通时才把吞吐作为一个独立的开发阶段;
蒸汽驱产油示意图
3.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
1) SAGD概念
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 是以蒸汽作为热源,依靠沥青及凝析 液的重力作用开采稠油。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方式是在靠 近油层底部钻一对上下平行的水平井,另一种方式是在油层底部钻一口 水平井,在其上方钻多口垂直井。蒸汽由上部的注入井注入油层,注入 的蒸汽向上及侧面移动,加热降粘的原油在重力作用下流到生产井。随 着原油的采出,蒸汽室逐渐扩大。
包括:聚合物驱、活性剂驱、碱驱和复合驱。
1、聚合物驱
驱油机理
在注入水中加入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增加水的 粘度,降低水相渗透率,减小流度比M,提高波及 系数。此外可以减小粘度指进,提高驱油效率。
药剂 聚丙烯酰胺 存在问题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黄原胶
聚合物:热降解、盐降解、剪切降解、地层吸附
2.活性剂驱
2.蒸汽驱
1)蒸汽吞吐采收率低(一般10-20%),收益少;蒸汽驱采收
率高(一般30-50%),收益多;
2)蒸汽吞吐不能增加采收率,即吞吐期间的产油量汽驱过程
中完全可采出,吞吐期过长只能降低总效益,所以注蒸汽工艺
发展到目前,一般不再像注蒸汽早期那样把吞吐生产作为一个 重要阶段,而只是把它作为汽驱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辅助措施; 所以从70年代起蒸汽驱项目和产量已超过吞吐项目和产量;只 有油藏压力过高,汽驱前需要卸压或原油粘度过大,需要预热
水驱采收率最大,溶解气驱采收率最小;
★油藏岩石及流体性质;
岩石的非均质性、流体组成、岩石润湿性、 流体与岩石间的作用关系。
(二) 油田开发和采油技术因素
★油气藏开发层系划分; ★布井方式与井网密度的选择;
主观因素
★油井工作制度的选择和地层压力的保持程度;
★完井方法;
★开采工艺技术水平和增产措施; ★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应用规模。
向油藏高压注入CO2,不断与原油接触萃取其中较重 烃组分而富化,CO2同时溶于原油中,它通过气化、 凝析过程,最终与原油形成混相的驱油法。 提高采收率机理:
(1)降低原油的粘度;
(2)使原油膨胀; (3)与原油产生低界面张力; 存在问题:气源
图12-12 原油体积膨胀 图 12-11 原油粘度降低比 系数和 CO 2溶解度的关系 值μ m/μ o和压力的关系
Pay zone
2.蒸汽驱
• 实践表明蒸汽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油开发方式 –从70年代开始,世界以及美国注蒸汽开发产量一直在不 断上升,而且在整个强化采油产量中占60%左右。 –从注蒸汽方式上看,虽然蒸汽吞吐上产快,工艺相对比 较简单,注蒸汽工艺早期大都为蒸汽吞吐开发,但由于 以下原因,其重要性逐渐被蒸汽驱所取代
蒸汽辅助 重力泄油作用
乳化作用 提高波及体积 稠油高温裂解 蒸馏、稀释及 混相驱作用
提高稠油 采收率
流体受热膨胀 弹性能量增加
岩石受热表面 亲水化,降低 残余油饱和度
高温油水流 度比减小, 油相渗透率提高
高温下溶解气 脱出,汽驱 作用加强
2.蒸汽驱
蒸汽驱是向注入井 中持续注入蒸汽,将 地下原油加热并驱向 邻近的采油井采出。
聚合物的流度控制作用:聚合物可以使水相粘度增加,
渗透率降低,扩大驱替相的波及体积;
降低化学剂的吸附损失:碱的存在可降低注入的表面活
性剂、聚合物等的吸附,提高洗油效率;
另外:复合驱还具有碱驱所具有的乳化携带、捕集、聚并、
润湿反转等机理。
二、混相驱油法
混相驱:指向油藏中注入一种能与原油在地层条件下完全 或部分混相的流体驱替原油的开发方法。 包括:注液化石油气驱油法、富气驱油法、高压干气驱油 法和二氧化碳驱油法。 驱油机理:气体与原油之间建立混相带,消除界面张力, 提高驱油效率。
蒸汽吞吐是先将 高温高压湿蒸汽注入 油层,对油井周围油 层加热降粘,焖井换 蒸汽凝结带 热后开井采油。 加热带 蒸汽带
井下补偿器 井下补偿器 井下热胀补偿器
热采封隔器 注汽封隔器 井下汽水分离器 井下汽水分离器 井下汽水分离器
油
层
热采封隔器 注汽封隔器 注汽封隔器
1.蒸汽吞吐
注蒸汽热采增产机理
加热降粘 岩石骨架 受热膨胀 压缩孔隙
三、热力采油法
热力采油是向油层注入热流体或使油层就地发生燃烧
后形成移动热流,主要依靠热能降低原油的粘度,以
增加原油的流动能力的采油方法。 热力采油法主要用于对付稠油,但也可以用于开采稀油。 热力采油工艺可分为两类: 注热流体法 油层就地燃烧法
1.蒸汽吞吐
概 念
蒸汽发生器 井口补偿器
隔热油管 隔热油管 隔热油管
其中:
Vsw EV V
S o S or ED So
采收率是注入工作剂的体积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的乘积
(一)波及系数 影响因素: 流度比、岩石的宏观非均质性、注采井网 对非均质性的适应程度等 ⒈流度比 指注入工作剂的流度与被驱原油在未波及区 的流度之比。
流度:流体的渗透率与其粘度之比。
=水油流度比:K来自驱动液流度 w K rw Sor o M 被驱动液流度 o K ro S wc w
M<1:有较规则的流动前缘, 见水波及系数可达70%左右; M>2:出现明显的粘滞指进 现象,波及系数降低。
图12-4 五点法注采单元 流度比对波及状况的影响
驱动液流度 w K rw Sor o M 被驱动液流度 o K ro S wc w
二、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
采收率可以表示为:
VswSo VswSor Vsw So Sor ER EV ED VSo V So
V-油藏总体积; Vsw-工作剂的驱替体积; 洗油效率:指在波及范围内 驱替出的原油体积与工作剂 波及系数:指工作剂驱到 Sor-残余油饱和度; So-原始含油饱和度; 的波及体积之比 的体积与油藏总体积之比 ED-洗油效率。 Ev-体积波及系数;
图12-8 注富气混相驱油过程
3.高压干气驱油法
对于地层中原油组分含重质轻组分较多时,可向油藏高 压注干气,与原油充分接触,油中的轻质组分C2-6逆行到 气体前缘,并使之富化,富化的气体在推进过程中不断 与新原油接触,进一步被富化,最后达到混相。
图12-8 高压注干气混相驱油过程
4.CO2驱油法
主观因素体现了人们对驱油过程的影响能力; 主观因素的实现取决于人们对客观因素的认识程度。
主观因素对油藏开采的作用程度在逐渐增加:
一次采油
依靠
天然能量
人工注水 注气 化学驱 混相驱 热力采油 微生物采油
二次采油
立足
物理、机械和力学 等宏观作用
三次采油 应用 (强化采油)
化学、物理、热力、生物 或联合微观驱油作用
碱耗;流度控制。
4、化学复合驱
化学复合驱是由聚合物、活性剂、碱以各种形式组合驱动。 包括:二元驱和三元驱。
降低界面张力:碱与原油中的酸性成份反应就地产生表面
驱 油 机 理
活性剂,降低相间界面张力和残余油饱和度,添加的表面活 性剂与聚合物间的协同效应产生超低界面张力,并扩大低界 面张力的碱浓度范围;
4.火烧油层—原理
高温氧化混相驱 高温氧化非混相驱 应用稠
电点火 气体点火
火 烧 驱 油
油层自燃
油油藏
低温氧化混相驱 低温氧化非混相驱
应用稀
油油藏
4.火烧油层—方式
干式正向燃烧 反向燃烧 湿式燃烧
4.火烧油层—方式
干式正向燃烧示意图
燃烧温度一般为315~650℃,蒸汽带温度逐渐降低,热
水带和生产井之间区域的温度接近于未受干扰的油藏温度。
点火燃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