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险行业市场分析

保险行业市场分析

保险行业市场分析
一、总体市场分析
1.1中国保险行业的过去
纵观我国保险业过去20年的发展,客观地说,中国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原因如下: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知名的就有人寿保险、平安保险等。

第二,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大约有30多家中外保险都在北京、上海等沿海城市。

第三,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

1.2中国保险行业的现状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全国保险机构达到180家;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0.2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财产险公司总资产1.4万亿元,人身险公司总资产8.2万亿元,再保险公司总资产3514亿元,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241亿元。

截至2014年底,全国保险密度为1479元/人,保险深度为3.18%。

其中,人身险深度为2.05%,人身险密度为953元/人;财产险深度为1.13%,财产险密度为527元/人。

而着眼于2015年的上半年,各行业景气向上,其中保险业吸引力大幅提升。

从“中国市场调研在线”报告数据得出:2015年一季度,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425.4亿元,同比增长20.4%。

总资产108703.1亿元,较年初增长7%。

其中,财产险业务平稳增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979.2亿元,同比增长12.7%;寿险业务快速增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632.9亿元,同比增长22.3%。

资金运用方面,截至一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98940.2亿元,较年初增长6%;资金运用收益2135.3亿元,同比增长141.7%,平均收益率2.23%,同比上升1.11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当今中国保险业的投资渠道已然拓宽,全社会的保险意识更加得到了提高。

我国的保险业分别从经营体制改革、公司体制改革、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保险监管体制改革四方面,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改革。

但是,我国保险业仍然不够成熟,其中不乏一些小问题:例如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缺失的事件屡见不鲜,又如保险业人才现状堪忧。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数据显示:全国有将近330万的保险营销人员,其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却不到30%,因此,保险业普遍缺乏业务知识,更别提高级管理人员的数量了。

1.3中国保险行业的前景展望
总体来看,我国保险业仍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并且发展潜力很大,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风险保障意识的日益增强,为保险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显然,保险业是一个朝阳行业,未来的发展不可估量。

二、保险业的竞争要素
在我国,保险业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保险业基础不断加强,改革向纵深推进。

保险公司日益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各方面带来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以下将从波特五力模型的五个方面来分析保险业的竞争要素。

2.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供应商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保险公司自身就是保险产品的供应商,其议价能力决定了该公司相应保险产品的具体价格。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主体供应商还是以一些具有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扰的企业为主,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至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应商的重要客户。

我国几大保险公司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导致买主很难找到可与供应商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供应商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一体化,而购买者很难做到后向一体化。

由此可见,当下我国保险业自身具有强大的议价能力。

2.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决定购买者议价能力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价格敏感度和相对议价能力。

价格敏感度决定买方讨价还价的欲望有多大;相对议价能力决定买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压低价格。

对于保险业来说,种种客观因素影响着各大保险公司很在在保险费上进行竞争,各公司保险产品的价格几乎没有差别,由此决定购买者只能比较保险产品的内容和服务,导致其拥有较弱的价格敏感性。

保险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保险公司通常预先制定保险产品的服务条款,购买者无法对条款进行谈判只能全盘接受,毕竟对保险公司来说单个买主不可能成为重要客户。

如果购买者退保也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由此看来,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也是较弱的。

2.3新进入者的威胁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将成为国内外企业共同想要瓜分的拥有良好前景的市场。

当前中国保险业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正处于起步发展的初级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业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保险市场对国外保险公司的吸引力将致使外来的保险公司直接在华开展业务,与国内保险公司发生市场份额的竞争,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

国外保险公司不但拥有丰富的保险业经验,也在国际保险行业拥有一定的实力,进入中国市场后加大了国内保险业的竞争,威胁到国内各保险公司的现有地位。

2.4替代品的威胁
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

由于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广大消费者对保险的认知有限,没有深刻认识到保险拥有的保险保障、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

当消费者在手中留有闲置资金的前提下普遍会选择银行储蓄或者金融
投资,为了求得资金的安全或者获取额外的资金利润。

由此,替代品的威胁给保险业带来了来自不同行业的竞争压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险业的发展。

2.5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一部分的各企业竞争战略,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与对抗现象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我国保险业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基础基本已经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相互竞争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格局,保险业市场竞争者数目不断增加。

尽管保险业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国目前市场需求不均衡,市场容量有限,因此保险业的业内竞争程度较大。

三、环境分析
3.1政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就现阶段来说,城市社会和谐稳定,治安良好,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基础保障。

从政府来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深化了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而且国家推行了一些关于财产保险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等,体现了政府对保险行业的不断重视。

对于不同的险种,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对涉及国计民生的政策性保险业务给予适当税收优惠,鼓励人民群众和企业积极参加保险。

进一步完善促进保险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完善保险营销员从业和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

3.2经济环境: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发展进步和个人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也变得多样化,其中对自身的人身保障需求和个人财产的保障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拉动了保险需求的快速增长。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国的保险业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各类保险需求持续增长。

个人储蓄的作用与保险保障功能十分相似,因此储蓄与保险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一方面个人储蓄的增加意味着个人财富与资产的增长,从而促进人们的保险消费。

另一方面,储蓄的保障作用也减弱了人们购买保险的欲望。

保险业自身经营能力的提高是促过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内部动力,只有自身经营能力的提高,保险业的发展才是健康稳健的。

3.3社会环境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保险需求量较大,保
险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

但管理落后、员工素质低下已成为保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国又有不少保险公司特别是地方保险公司发展历史不长,员工培训经验不足,措施不当,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

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加强保险教育,应大力普及保险知识,改进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促进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健康发展,建立和规范保险专业资格认证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险教育培训体系,切实发挥监管机构、大专院校、保险社团和保险公司在教育培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与西方世界接触较早,文化相对主义强,更易于接受保险理念;同时,对于保险公司推出的新业务,人们也更愿意进行尝试。

在文化相对主义较强的地区,面对外来事物或新鲜事物潜在的风险,人们更愿意选择风险转移,所以在该地区保险更容易被接受,保险公司进行展业的机会越多。

另一方面是价值观,由于多数人认为家中老人可由家族成员赡养,形成一种家庭自保机制,对养老保险不感兴趣或者需求不大。

另外,由于对健康的重视,消费者可能会对生存保险及健康险更加感兴趣。

3.4科技环境
经济的发展也带动着科技的发展,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先进的科技影响着营销效率,客户体验等方面,先进的科技有利于硬件设备的不断完善。

网络的高速发展有利于开拓了新的营销渠道和维系与顾客的关系,顾客信息资料的获取,不但可以通过发掘新客户的重大人生事件展开,同时有助于进行老顾客关系的维护及主顾开拓,而且电话和网络已经很大程度并且有效率的进行营销活动等。

这些科技的发展都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