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一、谈谈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意义及途径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准则,与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危害的行为。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是指引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帮助青少年认识和改正不良行为,发展起社会需要的良好行为过程与活动。

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主要包括下列方面:1、认识。

正确认识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有效地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前提。

第一,对不良行为有明确的认识。

有些行为是表现出来的,如赌博、偷窃等。

其他是不容易发现的。

如敌意、迷恋倾向、说谎等。

因此对这些不良的现象的矫治。

对社会、他人以及青少年本人的健康成长确有利。

第二、对不良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不同,犯罪行为是指根据法律定的。

不良行为是根据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准则规范来确定。

这是社会公认的最基本、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准则。

这类准则,有些是不成文的。

第三、青少年本人对其不良行为应当有效矫治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2、改正。

改正不良行为比认识不良行为更困难。

许多不良行为的社会性质是十分明显的。

改正不良行为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或“挂失”。

例如明知吸烟损害健康但是许多青少年仍然照吸不误。

3、塑造。

塑造青少年的良好行为模式,不仅是圆满完成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任务的需要,也是巩固矫治效果,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由此可见。

认识、改正和塑造,是完整矫治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矫治活动中,反之做到了认识和改正。

那只是一种较低水平的矫治,只有在认识并改正了不良行为的同时,使青少年学会和形成了良好的行为模式时。

我们才能说圆满地完成了矫治的任务。

矫正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行为,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防止他们在不良行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得而最终变成犯罪人,为国家长治久安等意义重大。

二、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原则在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矫治过程中,要注意遵循下列一般原则,这些原则,对有效地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了解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青少年不良行为往往是在不同原因的作用下产生的,准确了解这些原因,是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重要基础。

正确了解不良行为原因的重要环节,就是了解不良行为的主观动机,其意义在于:第一,有助于准确评价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

第二,有助于制定正确的矫治方案,第三,有助于不良行为的预防。

(二)奖励应多惩罚奖励和惩罚是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最常用的方法,奖励的矫治作用大于惩罚,更多地使用奖励,更少地使用惩罚,能够更有效地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

(三)矫治活动应力求一致性第一、各级党政部门、教育部门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青少年学生社会教育环境的净化,与学校教育同样重要。

第二、要制定净化社会环境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对书摊、录象、电影、歌舞厅文化公共场所的整治工作,杜绝“黄”货进入社会市场。

严打诲淫诲盗的不法分子。

第三、要积极弘扬正气,狠刹歪风,保护健康向上的事物占领教育阵地。

第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大的政治舆论氛围。

以上四点,体现了一致性的原则,只有净化社会环境,使社会各方面都积极从正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才能有效地矫治青少年不良行为,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

一致性原则还意味着在努力从事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治工作的人们之间,也要协调一致,讲究方式方法,不从事互相抵消教育效果的事情。

三、如何正确对待有逆反行为的青少年所谓逆反行为,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的言语和行动。

逆反行为是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表面上来看,它是一种对抗行为,即不服从或者有意违抗教育者的说服和命令。

要正确对待有逆反行为的青少年,首先要知道逆反行为的特点。

其特点第一,逆反行为发生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

第二,教育内容多为正确、健康、善意的。

第三,多由教育方式不当所引起的。

第四,逆反行为的程度轻重不一。

其次是知道逆反行为的类型。

青少年逆反行为的表现复杂多样,根据其产生机制分为六类:1、超限逆反行为。

2、饱和逆反行为。

3、禁果逆反行为。

4、信任逆反行为。

5、自主逆反行为。

6、评定逆反行为。

如果教育者对青少年讲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或者教育者的动机不当,也会引起青少年的青少年的情境逆反行为和归因逆反行为。

青少年的逆反行为既会造成危害,但是也会包含一些有益的心理成分,因此对青少年逆反行为的的矫治,在很大程度上要改进教育者自身的一些观念和行为特征着手,同时,要分析逆反行为的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逆反行为,采取不同的矫治措施。

首先要正确认识逆反行为产生的原因。

第二,是区别对待逆反行为,青少年逆反行为具有两重性的特征,即这种逆反行为有危害性的一面,也有影响了一些积极有益的心理品质,因此,区别对待青少年的逆反行为,通过创造性的方法利用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就能消除青少年逆反行为的危害性,发挥青少年逆反行为的积极效应。

1、对超限逆反行为的矫治,尽可能缩短教育活动时间,在教育活动之前,要做有意识的准备工作,避免超限逆反行为的产生。

2、要饱和逆反和为的矫治,其教育方式避免机械重复。

3、对于禁果逆反行为的矫治,必须从管理应用禁止行为着手,注意(1)创造性地应用“禁止行为”(2)情用禁令(3)耐心说服和讨论优于硬性禁止(4)禁止要说明理由。

4、对信任逆反行为的矫治,要注意(1)身教重于言教(2)青少年自己要区别对待。

5、对自主逆反行为的矫治,要注意(1)尊重青少年(2)态度要谦虚(3)理解青少年的意愿。

6、评定逆反行为的矫治,应注意(1)在青少年的理智特征较明显时,应当对事物做较低的介绍和评价,让青少年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推理,了解有关事物,得出自己的结论。

(2)在青少年的情绪特征比较明显时,可以对事物做比较含糊的评价,使青少年能够不受评价影响,情绪投入地体验、欣赏事物,从情绪感染中得出对事物的评价。

(3)在一般情况下,应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介绍和评价。

(4)对事物的优点、长处的介绍应当简要一些,给青少年留下自己发现、欣赏的余地,对事物的缺点、不足的介绍应当含糊、抽象一些。

(5)对青少年本人的评价,应该个别化、有针对性地进行。

此外还应注意活动效果与主观努力,避免那种忽视能力、不看努力,仅仅看活动成果,以最后成果评价青少年的做法。

四、如何对待青少年的小偷小摸行为小偷小摸行为,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地或乘人不觉而窃取少量公私财物的违法行为。

青少年的小偷小摸行为一般表现为偷窃、扒窃、顺手牵羊窃取等等,他们的组织形式往往可分为单人作案、两人以上共同作案和结伙作案三种。

探究青少年小偷小摸行为的心理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手头拮据”型。

这是青少年由于家庭困难,或者自己零用钱开销过大,以致入不敷出时进行的偷窃行为。

(2)“临时起意”型。

这是青少年在无意之中发现别人的钱物唾手可得,便顺手牵羊据为己有的行为,这类青少年事先并无偷窃念头。

(3)“嫉妒眼红”型。

这是青少年心胸狭窄,出于嫉妒而偷窃别人的东西的行为。

他们偷窃东西,并不是出于自己需要,而是为了发泄嫉妒心理。

(4)“玩笑取乐”型。

这是青少年出于恶作剧的心理进行的偷窃行为。

他们偷窃是为了开玩笑取乐;有的则是只开玩笑,并不想占为己有,但事情变得严重时,就会将拿来的东西丢弃或占为己有。

(5)“积习难改”型。

这是青少年在偷窃习惯的驱使下进行的偷窃行为。

这类青少年往往从儿童时代起就进行偷窃行为,形成了偷窃恶习。

如何对待青少年的小偷小摸行为。

首先要正确认识青少年小偷小摸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青少年小偷小摸行为产生的原因一般有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包括:(1)家庭教育缺陷。

这是指父母或长辈没有正确引导,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以及父母过分溺爱,随意满足子女的不正当要求,而导致的小偷小摸行为产生。

(2)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这是指青少年身边的不良风气影响。

这是指青少年受身边的不良风气或腐败现象影响,认为这些是潮流,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而不应是受谴责和抵制的,导致认为小偷小摸不为过。

(3)腐朽文化侵蚀。

这是指一些格调低下的文学或影视作品,通过宣扬吃喝玩乐、不劳而获等腐朽的生活方式,侵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导致一些青少年染上小偷小摸的恶习。

青少年产生小偷小摸行为的个人因素有:(1)错误的人生观。

这是由于青少年往往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及腐朽文化侵蚀,认为偷摸有理,偷到摸得是本领。

(2)不正确的物质要求。

这是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消费时期,往往物欲不被满足之时,便铤而走险,为了不劳而获作奸犯科。

(3)恶习难改。

这是部分小偷小摸行为的青少年心理特征。

这些人由于染上小偷小摸行为,不正确的人生观及物欲需求,导致其作案频繁,形成恶习,他们往往屡教屡犯,恶性循环。

对待青少年小偷小摸行为,第二方面就是要正确给予矫治。

这包括:(1)培养良好的社会性人格。

(2)防微杜渐,及时惩罚。

(3)社会控制法,包括预防控制法、赃物控制法。

(4)自我控制法。

抗拒和控制“偷欲”的方法有A)欲望暴露法B)偷欲剖析法C)偷欲危害警告法D)角色扮演法E)谴责内移法F)替代体验法。

应当教给青少年抗拒和克制“偷窃欲望”的方法,发挥他的自觉能动性,主动去抑制偷窃欲望和偷窃行为。

五、如何避免青少年的说谎行为?说谎行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青少年不良行为,青少年说谎的动机不同,引起的危害后果也有不同,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分析和矫治。

说谎行为是指诉说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的行为。

说谎有6种类型:1、防卫性说谎。

2、恶作剧说谎。

3、谋利性说谎。

4、报复性说谎。

5、幻想性说谎。

6、表现性说谎。

说谎动机不同,可以把说谎的行为分为:1、偶然性说谎。

2、习惯性说谎。

3、病理性说谎。

说谎行为的表现形式分为:言词性说谎和动作性说谎。

我们要认识说谎行为的危害性,这种危害性表现为:1、破坏个人声誉。

2、损坏个人的道德品质。

3、给社会、他人造成损害。

(一)发现青少年说谎行为后,应该遵循下列原则,进行积极干预。

首先对其讲清危害。

根据日常社会公共生活准则,说谎是不道德的行为。

第二,分析原因,辩别类型,正确对待。

(二)对说谎要分类矫治第一,对防卫性说谎的处理。

首先应准确判定青少年的性格类型。

根据性格类型确定处理对策。

了解说谎的原因,但是又要指出无论什么原因,说谎是不对的。

应该辩明是非,进行必要的正确引导,用正确的方式摆脱困境和压力,必要时进行惩罚。

第二,对恶作剧性说谎的处理。

这是一种性质比较严重的说谎行为,它反映了青少年的品德不良状况,应当用比较严厉的方法加以处理。

同时,为防止青少年无事生非,应当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安排他们进行有益的活动,不要让他们有过多的空闲时间。

第三,对报复性说谎的处理。

必须给说谎者以严厉的惩罚,要教育他们认识到,理解和宽容是极其重要的。

可以消除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而报复行为则会引起更多的纠纷和冲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