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和东欧的传播与发展
18.1 考点归纳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1883~1903)
1.19世纪末俄国经济政治状况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9世纪末俄国经济政治状况
19世纪末的俄国具有一般帝国主义的特点,但经济政治上落后,还保存着农奴制残余,特别是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仍原封不动地保留着。
俄国封建专制制度已不是纯粹封建性的,它实际上代表俄国垄断资本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力图用它来解决革命问题的是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劳动解放社。
1883年,普列汉诺夫成立劳动解放社(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
19世纪90年代,俄国各地出现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组织。
在1903年的俄国出现了代表两种不同路线的派别——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
2.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1)人物简介
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和理论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始人和领袖,第二国际领导人之一。
1883年创立劳动解放社,树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2)主要著作
普列汉诺夫的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1883年)、《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
年)、《唯物主义史论丛》(1893年)、《论一元历史观的发展》(1895年)、《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1898年)。
(3)哲学思想
①肯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独立地位。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
③深入阐发唯物辩证法。
④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
⑤辩证地论述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⑥创造性地提出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公式”。
⑦科学地论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人物评价
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俄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伟大先驱,影响深远。
但是他知识来源于历史和书本,缺乏实际调查或现实材料,导致研究缺乏时代性,从而在哲学研究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现实问题研究不够。
3.列宁在理论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1)人物简介
列宁(1870~1924),从少年开始倾向革命,在求学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传播、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批判各种错误观点的过程中,介绍、捍卫、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2)哲学思想
①捍卫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反对民粹主义的唯心史观。
②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无产阶级阶级性,批判合法马克思主义的客观主义。
③阐明革命理论的重要作用,批判经济主义对自发性的崇拜。
二、第一次俄国革命前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1903~1914)
1.第一次俄国革命和认识论问题
(1)第一次俄国革命
1905年,俄国爆发了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因准备不足,带有一定的自发性,革命力量不强等原因,被沙皇政府发动的“六三政变”挫败,革命转入低潮。
革命的失败引发了革命队伍中的思想混乱,出现马赫主义。
(2)认识论问题成为争论热点的原因
①西欧哲学的研究重点从休谟、康德逐渐向认识论转移。
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在当时没有解决,第二国际企图以新康德主义来填补。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为西欧的唯心主义思潮提供“依据”。
④采取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是决定革命成败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决定革命失败后能否正确退却和再度高涨的重要问题之一。
2.普列汉诺夫对马赫主义的批判
(1)波格丹诺夫为代表对马赫主义的批判
普列汉诺夫写《战斗唯物主义——答波格丹诺夫先生》予以回击。
普列汉诺夫对波格丹诺夫的批判对澄清当时党内的混乱思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①说明波格丹诺哲学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观点是对立的;
②批驳了波格丹诺夫对普列汉诺夫的批判;
③揭露了波格丹诺夫的理论来源是马赫的哲学,并分析了马赫的感觉复合论的实质;
④分析和批判了波格丹诺夫的许多哲学观点,揭穿了经验一元论是马赫主义翻版的事实。
(2)对“造神说”的批判
针对“造神说”,普列汉诺夫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卢那察尔斯基的宗教思想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造神说”其实是费尔巴哈的“无神的宗教”。
同时,他还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宗教现象进行正面的论述。
(3)评价
普列汉诺夫在理论上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大力宣传和捍卫辩证唯物主义,批判马赫主义和造神派,对打退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澄清党内的思想混乱作出了贡献。
3.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创造性地宣传和发展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提出哲学党性原则的学说。
(2)提出实践观点和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一步系统化。
(3)剖析“物理学危机”,阐明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之间的联系。
(4)在反对召回主义和取消主义的斗争中进一步论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意义。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发展(1914~1917)
1.大战的爆发与第二国际的破产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由于经济上、政治上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逐渐形成了两个势不两立的帝国主义集团——协约国集团
(英、法、俄)和同盟国集团(德、奥、意)。
1914年7月,两大集团爆发了战争。
(2)第二国际的破产
战争爆发后,各国党都自食其言,转而支持本国政府,造成第二国际破产。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面发展
(1)提出建立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原则和体系雏形
①立足辩证唯物主义,发挥黑格尔辩证法思想,提出建立唯物辩证法体系雏形的设想。
②建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原则的思想集中在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的论断。
③提出辩证法的核心或实质是矛盾,并把它看成建构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根本原则之一。
④提出若干对建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整体设想。
⑤论述一系列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2)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的认识论体系
①《哲学笔记》是《唯批》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发展了《唯批》的认识辩证法思想,在《哲学笔记》中进一步发挥了实践观点。
②进一步论证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③《哲学笔记》充分论述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提出了分析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的理论
①认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②认为阶级利益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源。
(4)从哲学上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和诡辩论
列宁揭示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诡辩论的根本对立是对待对立统一规律的态度。
3.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研究帝国主义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推上一个新的阶段。
(1)提出帝国主义理论
论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
①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②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③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列宁发现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因而认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
这是在新时代对传统观点的创造性突破,而后成为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
(3)提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的理论
列宁系统论述国家的起源和本质、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国家制度的变化和发展、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消亡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等一系列问题。
①国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不与人类社会相始终。
②社会主义国家,即无产阶级专政,不是一般意义的国家。
建立国家原因是借助暴力统治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再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4)评价
列宁关于国家与革命的理论更具体、更系统地勾勒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