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战败的武器因素刘家鑫(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91)总第578期Sum No.5782009年第13期No.13,2009历史教学History Teaching[关键词]武器装备,美军,日军,太平洋战争,国防科学[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3-0069-0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侵华战争中长期保持了武器装备的优势,但是,与美国开战以来,日军的武器装备明显处于劣势。
日本在近4年的太平洋战场上,遭受了一连串的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武器装备应该被列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而在装备中,陆军的武器尤显重要。
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二战史研究中已不鲜见。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学人是如何解释这一问题的,日方的战争亲历者又是怎样记述那段历史的。
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原教授村山磐①先生,战争期间曾经在日军步兵第四联队中服役,亲历了日本的“南进”和缅甸战役。
战后,他根据各种资料和自身的体验,写下了《战争与步兵第四联队、其历史是荣耀还是悲剧》(《战争と步兵第四连队、荣光か悲剧か、その历史》[1])一书。
在这部著作中,村山磐先生详细介绍了其部队辗转东南亚战场的始末,说明了日军在几次重要战役上的兵力部署和战果情况。
同时,他还对比分析了日美两军的武器性能问题。
通过这部战史记录,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一下日军战败的武器装备因素。
1942年4、5月间,日美海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珊瑚海海战。
日本海军损失惨重,受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挫折。
5、6月间,日美两军决战于中途岛,日本海军丧失联合舰队主力,制海权转移到美军手中,从此太平洋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7月,日本改由陆路进攻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并试图在所罗门群岛中的瓜达尔卡纳尔岛建设机场。
自此,日美两军开始了长达半年的瓜岛争夺战。
美军愈战愈强,而日军则节节败退。
1943年2月初,日军最终撤离了瓜岛。
日本陆军投入瓜岛的总兵力是33600人,战死8200人,因营养失调、痢疾和疟疾死亡约11000人,总计19200人亡命该岛。
其中,第二师团(仙台)的登陆兵将是10318人,战死和病死7671人;村山磐所在的步兵第四联队登陆时有2458人,死亡1906人。
与此相反,美军的损失甚小,仅仅战死1598人,负伤4709人[2](pp.243~244)。
日军在瓜岛的战败,与日美两军武器装备相差悬殊有直接关系,例如,日本士兵普遍使用的武器是1907年定型的38式步枪,该枪全长128公分,枪重3.95公斤,口径6.5毫米,弹仓里一次只能装填5发子弹,撞针需要手动操作,拉一下一、瓜岛争夺战中的步兵武器的对比①村山磐:1921年生于日本宫城县,日本东北学院大学原教授,理学博士。
战前曾是仙台陆军预备士官学校第七期毕业生。
1942年(昭和17年)2月应征入伍,在日军步兵第四联队的速射炮中队服役。
以小队长身份参加“南进”和缅甸战役,日本战败时为陆军中尉,1947年(昭和22年)5月底从缅甸回国。
战后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理学院地理学系,曾留学美国、以色列和法国。
他还到苏联、朝鲜、中国东北和中蒙边境考察旅行。
受战后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和洗礼,对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有较深刻的认识,在其著作中处处都能体现出反省和批判精神。
【收稿日期】2009-05-23枪栓打1发子弹[1](p.244)。
美军士兵装备的都是自动或半自动步枪,不需要手动操作撞针。
在日本兵拉一下枪栓打1发子弹的当口,美军士兵可以连打数十发子弹。
也就是说,美军一人可以轻松地打倒数名日本兵。
美军最常见的是汤普森短管冲锋枪(Thompson),枪身长度85.73公分,枪重4.8公斤,口径11.43毫米,带有可替换式弹匣,一次可装填20~30发子弹,每分钟可打600多发子弹。
还有一种M1式卡宾枪(Carbine),该枪长度90.4公分,枪重2.5公斤,也带有可替换式弹匣,一次可装填15~30发子弹。
再有就是M1式半自动来福枪,也叫加兰德半自动步枪(Garland),其枪身长度为110.7公分,枪重4.3公斤,弹仓内一次可装填8发子弹[1](pp.244~245)。
这些美式的自动或半自动步枪,在视野狭窄的原始密林或夜间战斗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使日本兵患上了“自动步枪恐惧症”。
在侵华的战场上,日军普遍使用1922年定型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这种俗称“歪把子”的轻机枪,实战中极易出现故障,装弹药也比较费力。
后来,日本又研制出96式轻机枪。
这种轻机枪俗称叫“拐把子”,它是日本“歪把子”与捷克ZB-26式轻机枪结合产生的“混血儿”。
珍珠港事变之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区作战的部队全部换装这种新式机枪。
该枪全长105.4公分,重8.85公斤,口径6.5毫米,可使用38式步枪子弹。
因其构造简单,极少发生故障,可以快速更换枪管。
这种轻机枪可以保持足够的火力持续性。
另外,日军还有99式轻机枪,它是另一种“拐把子”,口径7.7毫米,可使用99式步枪子弹,杀伤力比96式的大[1](p.226)。
美军的轻机枪主要有两种。
其一是M1941式约翰逊轻机枪,口径7.62毫米。
这种试用产品,1941年至1944年间只生产了1000余挺,后因性能原因未被推广采用。
其二是勃朗宁M1919A6式轻机枪,它是由M1919A4式重机枪改进而成的。
该枪全长134.6公分,重14.73公斤,口径7.62毫米,可同时使用M1919A4的250发金属可散弹链,还可使用M1917重机枪的250发帆布弹带。
该枪体形硕大、外形怪异、火力凶猛,在空降兵和海军陆战队的机动作战中,体现了独特的优势和卓越性能。
其较为轻便的质量和弹链供弹的持续火力,在阵地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绝对可以压制日军步兵的疯狂进攻[2]。
另外,日军引以为自豪的“97式手雷”,需要用手拉开保险栓,将撞针磕到硬物上才能促使其点火,然后再投掷出去。
但美军使用的M2A1型手雷,用手指扣住保险环,再拽开保险栓扔出去,一落地即可爆炸。
也就是说,日本兵发现美军士兵后,把手雷撞针往硬物上磕碰使其点火扔出去的时候,美军可以瞬间随意投弹杀伤日本兵[1](p.245)。
而同一时期活跃在缅甸战场上的英军,除去使用美式汤普森冲锋枪之外,还普遍使用英式斯登短管冲锋枪(Sten)。
这种枪有三种基本样式,其性能和外形均类似于美式汤普森冲锋枪[1](pp.257~258)。
英军的维克斯重机枪(Vickers),介于美式M1917和M1919这两种重机枪之间,也是一种弹链式的机枪。
此外,英军的米尔斯手雷(M ills)与美军的M2A1型手雷,其构造和性能很相似,外形也有许多相仿之处[1](pp.259~260)。
在整个东南亚战场上,日军不但在轻兵器上输给盟军,在重武器装备上也逊色一筹。
日军炮兵经常使用96式150毫米榴弹炮、100毫米山炮、野炮和迫击炮等[1](p.237)。
而美军使用了几乎所有的炮种,包括105毫米榴弹炮、75毫米曲射炮、37毫米反坦克炮、野炮、迫击炮,还有当时最新式的武器———反坦克火箭炮(bazooka)[1](p.262),等等。
英军则惯用两种轻型迫击炮袭击日军步兵。
其一是2英寸迫击炮,射程约460米;其二是3英寸迫击炮,射程约1500米。
这两种弯曲弹道的迫击炮,携带和使用都很方便,在原始密林和阵地战等近战中发挥了不小的威力,给日军造成很大的伤亡[1](pp.258,260)。
日军上层人物们既不想了解武器的缺点,也不积极改良装备。
一直到战败投降,步兵们依然使用着旧式武器,将校们仍旧挥舞着前近代式的日本刀指挥作战。
他们经常组织敢死队,以“肉弹攻击”的自杀式袭击方式,来应付盟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
二、缅甸战场上的重武器性能对比1944年3月,日军由缅甸进攻印度的因帕尔,打算切断中印交通线,并威胁印度。
但日军孤军深入因帕尔,几乎全军覆没。
1944年夏季,中美英印联军开始从各方面向缅甸境内反攻,节节取胜。
中国远征军付出了巨大牺牲,先后攻克孟关、孟拱和密支那等军事重镇。
1944年秋后,中美英三国组成的盟军兵分三路,从缅甸西北、西部和东北向缅甸中部挺进。
1945年春,经过曼德勒、密铁拉会战,日军终于战败退守仰光。
自1945年1月开始,在伊洛瓦底江至标贝一带,日军投入大量兵力发起反坦克战。
盟军占领密铁拉之后,将坦克装甲部队与飞机相结合,构成立体作战态势,于1945年4月9日逼近日军位于伊洛瓦底江、密铁拉南至标贝的前沿阵地。
当初纳粹德国曾以立体作战的方式席卷了整个欧洲,现如今盟军利用其战法来对付日军[1](pp.277~279)。
美军出动坦克20辆、步兵约1000人、大炮20多门,进攻正面阵地右翼的日军菊兵团的山崎部队。
与此同时,在密铁拉南到标贝一线,美军以坦克30多辆和步兵约1500人,进攻日军狼兵团(第49师团)。
而此时的美军用坦克60辆、步兵1000人,业已攻破了守卫左翼的日军安兵团(第53师团)的阵地[1](p.280)。
伊洛瓦底会战,尤其是标贝坦克战后,日军损失惨重,一个师团由10000余人锐减至3000人[1](p.278),第四联队官兵(村山磐的战友们)共战死258人,负伤87人[1](p.286)。
在伊洛瓦底与标贝的会战中,美军的坦克是第一杀手锏,起到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性作用。
美军使用的是M4中型坦克(谢尔曼,Sherman),它是在M3中型坦克(格兰特,Grand)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1](p.280)。
这种坦克在美国坦克设计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装甲厚度为8公分,装有高性能的75毫米速射炮,另有3挺机枪和1门50.8毫米发烟迫击炮,乘员5名,全重30吨,时速40公里,是个狂暴的大家伙[1](p.280)。
日军使用的主力坦克,最具代表性的是97式中型坦克(Tiha)。
其装甲厚度只有2.5公分,还不到美军谢尔曼坦克的三分之一。
车上装有1门57毫米火炮和2挺7.7毫米机枪,乘员4名,全重15吨,最大时速38公里[1](p.280)。
开战初期,在马来半岛和菲律宾战场上,日军的97式中型坦克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攻无不克。
但到了盟军大反攻时期,这种坦克被美军的谢尔曼坦克逐个炸毁,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
到战争末期,日本又研制了一种最新式的1式坦克(Tihe),其装甲最厚部分也仅有5公分,装有1门47毫米火炮,乘员5名,全重17.2吨。
这种坦克曾被试验性地投放到菲律宾战场上使用,但仍然败给了美军的谢尔曼坦克[1](p.280)。
当时在欧洲战场上,美军的谢尔曼坦克不敌德国的潘特尔坦克(Pantell)和提给尔坦克(Tiegel)。
而德国的这两种新式坦克,又败给了苏联的T34/85式坦克。
也就是说,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坦克,应该是苏联的T34/85式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