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工程的发展史
班级:——姓名:——学号:——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人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都对用水的水质和水量有相应的要求。
人们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由天然水体取水,经适当处理候,供人们生活和生产使用,然后排回天然水体。
本文将对城市水工程的发展史做一个简单的概述,并展望下未来水工程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城市水工程;发展史;前景
一、城市水工程的发展史
在我城市排水工程建设历史悠久,秦代已有用以排除城市雨水的管渠。
历代帝王的京都大多建造了较为完整的排水系统。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城市排水设施很差,各大城市都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仅有局部雨污水合流制管道。
管材为陶土管、陶瓷管、石棉水泥管和砖、石拱沟,材质差、管径小,污水就近排入水体,排泄能力很低。
污水处理设施仅上海、南京两市有4座城市排水处理厂,其日处理能力共计4万m3.实际上能勉强坚持正常运行的只有上海西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1.6万m3,仅占全市污水量的5%左右,90%以上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我国城市排水属于城市建设部门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归属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1952年成立建筑工程部;1953年建工部设城市建设局;1955年国务院设立城市建设总局;1956年成立城市建设部;1958年设立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1979年又成立国家城市建设总局;1982年撤消国家城市建设总局,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88年国家环保局划出,改称建设部。
历次机构变更中,城市排水分别隶属于城市建设局、市政工程局、城市建设司。
50年代初期全国十几个大城市建成的城市排水管渠仅有3000km.许多大中城市的排水工程主要以治理雨污水。
完善排水系统为重点,如北京龙须沟、上海肇家浜、南京秦淮河,武汉黄孝河、天津市海河改造及污水改造工程等治理工程。
在旧中国,没有专门的城市排水设计、科研机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排水事业的发展,1954年成立建筑工程部给水排水设计院,随后又设立了东北(长春)、华北(天津)、西北(兰州)、西南(成都)、中南(武汉)5个部属设计院,另有北京、上海、天津市等市政设计院。
70~80年代雨水排水工程中,除北京市修建的北护城河整治工程外,较大的工程还有、上海市南区污水干线排灌工程等。
期间,各城市修建的排水工程数量不断增加,工程规模不断加大,上海市合流污水治理工程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解放后,我国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最早始于50年代初。
50年代建有太原西郊、西安邓家村、兰州七里河等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多为一级机械处理工艺,处理规模小,总处理能力约36.3万m3/d.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排水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八五”期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化,以及各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大,加快了城市排水事业的发展。
截止1995年,我国城市市政排水系统和社会自建排水系统的污水年排放量为352.72亿m3,排水管道长度为110062 km,按服务面积计算,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为64.8%,城市污水年处理量81.602亿m3,污水处理率19.61%.城市市政排水系统年受纳污水210.03亿m3,其中生活污水90.62亿m3,约占受纳污水量43.2%.城市污水处理厂169座,(其中二级生化处理厂116座)年处理污水17.49亿m3,处理率8.69%,污水及雨水排渍泵站3411座。
1995年与1990年相比城市排水设施有较大增长,排水管道增加54373 km,平均每年增长10874 km:城市污水处理厂增加89座,(其中含北京高碑店、天津东郊、石家庄桥西、广州大坦河、无锡芦村、济南等日处理能力10~50万m3的污水处理厂)平均每年建污水处理厂17座。
“八五”期间共处理污水1867.26亿m3,平均每年处理污水373.45亿m3.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缓解水体污染,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改善投资环境起了积极作用。
“八五”期间为加强排水行业管理,更好地促进和推进城市排水事业发展,制定了相应政策法规及标准。
1991年制定了《城市排水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规定城市排水的发展要“以国家当前产业政策为导向,加快城市公共排水设施建设的速度,逐步建立起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城市排水体系”,“城市排水应统一规划,纳入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建设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及排污水单位应执行“节水、减污、净化、再用”的技术政策,同时对发展序列、保障政策和实施措施等也做了明确规定。
为推动产业政策实施颁发了《关于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的若干规定》对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有关问题做了规定。
“九五”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最后时期。
2010年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排水设施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城市乃至全国的环境质量。
在《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中,城市排水的任务和目标是:在进一步完善市区排水管网同时,大力发展污水处理设施。
全国城市建成区平均排水设施普及率达到70%,其中特区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不低于80%;增加排水能力,基本消除内涝渍水情况。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25%,其中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不低于40%.2010年城市排水的发展趋势是:强化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在更大的范围内,结合流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排水系统。
污水处理设施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流程,到2010年城市规划控制区要普及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率不低于40%.
截止1998年,全社会污水年排放量为356亿m3,排水管道长度为125943 km,城市污水年处理量105.33亿m3,污水处理率29.65%.城市市政排水系统年受纳污水212.24亿m3,城市污水处理厂187座,其中二级生化处理143座,年处理污水34.33亿m3,污水处理率16.18%.
二、城市水工程的前景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水危机形势严峻,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量的l/4,加上时空分布不均,使水资源短缺造成的损害不亚于洪涝灾害。
我国目前水环境污染也
很严重,河段有47%,湖泊有75%,城市水源有90%受到污染,每年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3%。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水危机推动着水工业的形成和发展,水工业正迎来大发展的时代。
而且,我国正在进人高新技术时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正在不断被引人水工业,高新技术也正推动水工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以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为代表的水危机,不仅限于我国,而且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世界上许多权威性国际组织近年来不断发出警告,如国际人口研究组织1997年发表研究报告认为“在未来50年里,全世界至少有1/4的人日将面临水资源短缺”,联合国水资源大会指出,“水不久将成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
国际国内水危机的加深必将促进水工业的发展,可以预计,水工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工业,前途是远大的。
到2030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80%,大城市不低于90%,中等城市不低于80%,小城市不低于70%。
三、结束语:
作为严重缺水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会越来越大,水资源短缺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城市水工程学科,作为水工业的主干学科,必须要发展以适应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以便更有效地解决水工业中出现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
毋庸置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水工程学科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不断努力,让水资源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相信在协调政策、强化管理、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后,能较好地解决“在保持经济较高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我国城市水污染控制以及城市水环境将有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