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贺纪乐-1018015616-由纪录片《京剧》看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杜)

贺纪乐-1018015616-由纪录片《京剧》看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杜)

编号:河南大学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由纪录片《京剧》看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作者姓名:贺纪乐作者学号:1018015616作者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所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导师姓名:曹毅梅导师职称:副教授从纪录片《京剧》看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融合摘要:当传统文化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中显得日益蹒跚之时,8集大型纪录片《京剧》的上映,让长久以来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各个群体感到诸多的宽慰,更让对京剧不甚了解的人群开始仔细打量这个浓缩了多种艺术美感的中华艺术瑰宝,开始沉醉在“国粹”带来的艺术熏陶之中。

继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之后,纪录片《京剧》又在各种自媒体场合里掀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如此,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的巧妙融合,让该纪录片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营造出宏观和微观交融的语境体系,不仅向海内外受众展示了传统文化遗产的过去,更赋予了它们新的活力,将它们带向了新的历史起点。

关键词:京剧纪录片现代传媒传统文化2011年元旦,央视纪录片频道正式开播。

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炮走红,传遍海内外。

以此为发端,反映传统文化题材的纪录片成为大众媒体和各种自媒体场合中的主要“议程”。

在这类题材的纪录片所营造的语境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些曾经辉煌过而今难寻踪迹的事物,还有近在身边,却来不及多看几眼的蹒跚行走的传统文化。

纵观整个社会文化现状,我们不难发现,随着近年来中国,这一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国家的文化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打量欣赏这个命运跌宕的国家的辉煌过去,并逐渐地沉醉其中,越来越多的民众也爱上了原本就属于自己的“民族风”,继书法、园林、汉字、饮食后,京剧艺术也在纪录片《京剧》的推波助澜下由边缘地位重归大众视野,成为又一张引人注目的中国文化名片。

8集大型纪录片《京剧》,是央视纪录频道经过两年的详细筹备与精心摄制,在2013年6月推出的第一部中央台重点立项的大型原创纪录片。

8集中每集分别以京剧经典传统戏剧目《定军山》、《宇宙锋》、《借东风》、《大登殿》、《生死恨》、《凤还巢》、《荒山泪》、《群英会》对应京剧两百年的曲折历程,以溯源、呐喊、传承、绽放、抗争、坤伶、江湖、新生作为每集的片名,为观众呈现出京剧200年的辉煌过往和辛酸痛楚,折射出时代、国家、个人三个层面的命运历程,也表现出京剧的承传流变、融合发展和包容创新。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通过对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的探索和人物的解读,不仅让已经埋藏在历史深处的某个小人物瞬间以饱满鲜活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更直接刺激人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京剧这一艺术形式与时代的密切互动关系,让这一充满魅力的影像传递出中华文化的独特力量。

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历代梨园名家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更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岁月更迭中共同走过的心路历程。

本文主要从三个层次分析纪录片《京剧》在自身艺术审美性和社会文化融合的某些鲜明特色:第一个层次,《京剧》的微观叙事方式与历史细节的巧妙再现;第二个层次,对传统文化的影像表达让中国人重新回顾了家国历史,重新认知自己的文化;第三个层次,本着“世界眼光、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历史纪录片《京剧》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播华夏文明中的责任和担当。

一、微观层面:以微观的叙事方式将人物个体融入到宏大的历史语境中寻求内在互动关系在这里要不得不提及“新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欧美思想界兴起的一种文艺理论和批评方法。

新历史主义思潮倾向于认为“历史”是由各种声音和各种形式的权力讲述的故事,主张把过去所谓单线大写的历史,拆解成一个个由叙述人讲述的故事。

这样的叙述,将原先大写的、单数的“历史”拆分成众多小写的、复数的“历史”。

历史由一个完整的故事变为不断更新的多种叙述方式。

从新历史主义的批评视角出发,我国历史题材纪录片催生出一些带有“影像诗学”色彩的叙事策略。

这些以见证口述、细节表现、情景再现等方式细化历史的叙事策略,交融着人与时代的关系。

大写的历史获得了感性的人文情怀,小写的历史凝聚了雄浑的时代底色。

①京剧梨园行相对于整个社会大系统来说是个狭小的圈子,而来自这个狭小空间中的个人的微观情感更是让人难以感知,但是在8集电视纪录片《京剧》中,可以看到成功将这种情感由不可触摸转化为可知可觉的微观表述。

一般来说,赋予宏大内容以戏剧性和命运感,使其成为一种个体视角关照下的微观话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经验,成为可以触摸并把握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故事,这是包括《京剧》在内的主题类纪录片普遍延续的微观化叙事策略。

1、修辞手法和特别镜头再现人物的细腻情感1.1 象征手法的运用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的思维能不拘泥于现实,进入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而精神的表达并不是现实的简单摹写,如果一幅画只是把所看见过的场景精确地描摹下来,还不能成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优秀的艺术作品还必须超越那个场景本身融入观念或意义之类的东西,于是,作品就被赋予了超越其描绘的内容的象征意义。

纪录片的画面从来不会没有任何语境意义,即使是几帧画面的闪回,也会承载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或情感思想,因此,纪录片不仅要纪录现实还要通过其符号表达更多含义,对象征性的追求是纪录片的基本要求。

在《荒山泪》一集中,二路武生赵黑灯坚持在舞台“吊毛”动作中真摔,他所搭班的“第一舞台”老板夏月珊出于同情不再要求他真摔,但他以借此谋生的理由依然按照标准动作真摔,最终在一次摔台中,昏死过去,再也没有醒来。

在只有顶光的狭小舞台上,赵黑灯一个跟头翻下来,重重地摔到舞台上,盔冒上的绒球在上下抖动,还有赵黑灯濒死前颤抖着落下的手,这些细节将伶人闯江湖的苦痛和挣扎、无奈与凄凉凝聚在股掌、绒球之上,这一慢镜头唤起的不再是人们对京剧美学欣赏的陶醉,而是对一个不起眼的小演员的同情、哀伤、扼腕的情绪。

同样是在《荒山泪》一集中,昔日霸气十足有“十全大净”之称的金少山今生最后一次的表演在台下一阵阵刺耳的倒彩声中黯然收场,后台卸妆时,这位个性十足的“霸王”把自己锁在斗室之内,独自嚎啕。

画面中脱去霸王夫子盔的金少山独处昏暗的后台,一身疲惫,一脸不甘,伏地哭号,哀转久绝,观众无不为金少山昔日的辉煌轻狂而今日悲凉暗淡这样由鼎盛到濒死的哀叹,同时也对伶人命运飘摇、世事难料心生感慨。

以象征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式在这八集当中并不少见。

比如当日本侵略者蹂躏中华土地的时候,画面中出现的是漫天飘散的日本国旗,以此来象征侵略者在中国疯狂的侵略行径;也是在日寇入侵北平的时候,在讲述杨小楼不愿南下暂避时乱而选择留住北平时,画面出现的是杨小楼逆光远去的背影,晃动的黑影暗示了他与京剧艺术舞台日益疏远,也象征着他与自己的人生舞台逐渐远离的惆怅。

1.2 运用特写镜头和空镜头,从小节昭示伶人命运中时代背景的烙印《京剧》每一集的片头都会有一个长镜头:一只沧桑的手轻轻拂过桌面上的老物件,有京胡、有檀板、有凤冠、有折扇,也有谭鑫培、梅兰芳等名伶的黑白照片。

那只沧桑的手代表着同样经历了起兴衰微的整个京剧艺术的命运,同时也是某位梨园艺人和整个京剧艺术一样深陷时代起伏的人生状态。

整个画面以黑白为基调,悲凉感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对梨园艺人终生因京剧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感慨,也是对京剧两百多年来在近代中国历史大动荡的巨变中起伏跌宕的感慨。

第七集《荒山泪》中的一组固定镜头可谓寓意深远:一个初冬的夜晚,在昏黄的路灯下飘落的雪粒略带金黄,空旷的街巷寂静非常;覆盖了一层“黄雪”的长椅孤零零地伫立着;躺在雪地里,渐渐被雪覆盖的京剧脸谱变得模糊起来,这些有着某种类似品格的意象构建起来的语境,将梨园人伶仃落寞的人生命运和饱尝人间冷暖的经历呈现得淋漓尽致,从无言无声的画面中流露出显而易见的寂寞和沧桑。

一个简单的符号,就将如此丰富的意义和情感寓于其中,其独立性已不复存在,它和其他各元素之间不是简单相加的堆砌关系,而是化学反应的关系,也就是经组合反应会形成新物质。

②《京剧》的每一集中所运用的画面都饱含着值得人们思考的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与华丽而雄浑的解说词一道承担起了重要的叙事任务。

二、社会层面:对京剧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像表达再次唤起受众对中华文化的重新审视和认知改革开放后,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作为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的终极目标,一时间“效率就是金钱”的观念成为共识。

的确,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GDP等反映国民经济增长的指标翻了几番,百姓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在庆贺经济繁荣的同时却发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未与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信息爆炸时代已经来临,裂变式、碎片化的信息充斥人们左右,人们对唾手可得的各种信息即显得兴奋,又带着措手不及的迷茫,基于猎奇和窥私的心理,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满足人们物质欲望的表层狂欢。

加之大众传播媒介不可逆转的娱乐化和消费化倾向,使传统文化或高雅文化在大众传媒中所占有的空间越来越小,在受众的视野中,其形象变得越来越渺小,甚至走向枯萎。

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似乎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

基于当下人们越来越偏离人类心性的状况,对传统文化的召唤显得更有必要。

在这样的社会心理下,一大批精心制作的解读传统文化的纪录片陆续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舌尖上的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丝路》、《牡丹》等纪录片以影像表达的方式渐渐在大众传媒空间中开拓一片本该存在的天地。

2.1京剧第一次将其“阅历”呈现在最大规模的受众面前,让受众看到了做为“国粹”的辉煌和沧桑京剧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位置,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自身凝聚的民族精神早已超越了艺术形式本身。

恰恰在京剧发端至今的两百多年中,国运的坎坷跌宕、沉浮巨变前所未有,也正是在这样的民族命运大起大落的岁月里,几代京剧人以自身命运做赌注,展现着传承与创新的昂扬姿态,创造了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辉煌艺术成就。

中国电视媒体多年来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播,如央视戏曲频道多个栏目播出了大量京剧传统剧目、《京剧音配像精粹》系列节目、每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等大型电视节目或赛事活动都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播。

然而,对过往两百年的厚重历史,则鲜有电视媒体给予精彩呈现,运用纪录片这种严肃的节目形态给予系统的影像表达更是屈指可数。

这8集《京剧》面对宏大而醇厚的文化和历史命题,将京剧这门伴随近代中国社会起伏而孕育成长的传统艺术背后的大历史、大时代、大事件、大舞台和小人物、小故事、细感情融汇在帧帧画面里,将现代传媒技术与华美的京剧艺术完美结合,进而昭示出两百年间的时代变迁、家国兴衰和个人命运,当然也表现了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形成、发展和创新。

以往人们或许认为京剧只是一门纯粹的高雅艺术,在8集《京剧》后必将改变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年人的这种认知,不仅让其陶醉于京剧艺术自身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更让其嗅到京剧自身所带有的时代气息,体会到代代梨园艺人的传奇经历和辛酸苦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