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的教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只是个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

其实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

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

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三个维度水乳交融,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这三个维度的划分只不过是对目标描述上的划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能割裂开来,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但又绝不可把三者混为一谈,它们是一个事物的几个侧面,这正如语言文字的性质是多维的一样。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表达与情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离开了情意,表达也就没有意义了;而离开了表达,情意是无法讲出来的,是无法达到交流的目的的。

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目标,显性目标是隐性目标的基础,是为隐性目标服务的。

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离不开过程和方法的实施,过程和方法又恰是二者之间的联系纽带。

设想一堂课仅有显性目标,那学生遭遇的只能是一堆“死”的符号型的结论,势必造成单纯的知识传递,造成死记硬背和封闭僵化,使教学缺乏“人气”,缺乏生命活力;如果一堂课仅有隐性目标,那就好比天上美丽的彩虹,可望而不可即;过程和方法恰似二者之间的桥梁,使得美丽的彩虹触手可得。

知识与能力,对于“知识与技能”我们并不陌生,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双基”教学,就是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与过去教学大纲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没有多大差别。

其实在过去的教学中
也客观存在。

它更多的是从学生的角度着眼,提出了基本的发展要求,它能反映学科的特点,是另外两个维度的重要支柱,它是基础,是条件,也更应该是核心,是工具。

关于另外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纵观全局,适度把握,做到胸中有数,在全面了解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情况下,适时完成。

第二个维度是过程与方法。

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有“过程与方法”的问题,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方法,学生就采取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是机械记忆,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与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那么从新课程的理念上来看,过程与方法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角度着眼,教师不但应该关注自己的教法,还应关注学生的学法;不仅关注方法,还应关注过程。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方法更为重要。

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研究教法,而新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了学法的研究和指导。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好的学法是实现终极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执教多年的语文教师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换取的是学生们的厌倦和无奈,到头来自己的付出与学生们的收获不成正比。

甚至会不停的报怨:我讲得很明白呀!分析得也很透彻呀!学生们也全都懂了!为什么学生的收效甚微?寻求症结,还是老师们注重自身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

忽略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忽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根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课堂教学应是自主的实践活动,要突出学生主体活动,它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必由之路。

常言道:“学会”赶不上“会学”,“会学”的关键还是一个“法”,法从哪里来?这正是教师的关键所在,教师的“教”即适时的教给学生“方法”。

关于学会方法,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过:“向学生传授方法很重要。

这是因为教师无论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都是有限的;而教师把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知识将是无限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向学生‘奉送真理’,而应引导学生‘发现真理’。

这种发现真理的能力只有经过求知的训练才能获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方法,揭示规律,比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第三单元,通过教《济南的冬天》、《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观察描写的一般方法:①选典型;②按顺序;③多角度;④多方式;⑤抓特征;⑥用修辞等。

学生在进行综合性实践时,再以这些方法作理论指导,在大自然中,亲自进行观察和实践。

最后达到实践有方法来指导,写作有理论作依据,得心应手,一挥而就。

第三个维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是客观存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伴随一定的情态和态度,或充满兴趣,或感觉乏味:或积极参与,或消极接受。

这都是情感和态度问题。

价值观也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定的价值倾向,如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内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个维度中的终极目标,它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习实践的熏陶、渗透来潜移默化地实现。

其中热爱和兴趣至关重要,情感实际上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兴趣是成功的关键。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于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

设想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具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人,即使知识、技能稍欠缺些,也会激励他奋斗,钻研知识,学习技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

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使人逐步建立起对世界及周边事物的科学认识,培养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孕育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可依此对课文内容进行大幅度取舍。

这里涉及到不同的“教材观”问题,即“教教材”与“用教材”。

新课程的教材观应该是“用教材”,其实质是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教材本身,而是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

制定教学计划,使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及学年目标,形成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每位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环节。

当然,新课程淡化了原来的知识体系。

淡化并非取消,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必备的语文知识。

我们的教学应该是有选择的取其精华,按照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逐步积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每个阶段的知识和能力,在各篇课文中渐次、合理有序的进行整合。

通过整合,使各环节的教学线索清晰,指导有序,学起来容易。

总之,三维的课程目标是客观存在的,而过去我们往往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目标,而对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重视。

好的教学目标应是三个维度的完美结合,既有知识、技能的增长,又有适度恰当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生成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