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〇一二 年 十一 月《城市规划概论》论文 学校代码: 10128 学 号: ***********题 目:浅谈平面构成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马秋云(学号***********) 学 院:建筑学院 专 业:建筑学 班 级:2012级 指导教师:荣丽华 副 教授点线面——城市绿地系统模式试析呼和浩特城市绿地系统摘要: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载体,在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及创造小气候环境、满足游憩需要、防灾救灾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绿地系统再设计中运用大量的平面构成点线面设计元素,以呼和浩特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城市绿地规划平面构成要素。
关键字:平面构成城市绿地系统一、平面构成与城市绿地系统1.1平面构成平面构成是以轮廓塑形象,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
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的结构严谨的一种构图;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一种方法;运用重复、近似、渐变、变异、对比、集结、发射、特异、肌理等构成形式,按一定的构成的技巧和表现方法加以组织,进行形式美的创造。
平面构成作为基础理论以一个全新的造型观念,给艺术设计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它具有共性的设计语言,已为当今社会各个艺术、设计门类所应用,平面构成与其他应用设计的学科一样,都是为了完善与创造更赋予现代感的设计理论和表现形式,从而大大的拓展了设计艺术的视觉审美领域,丰富了设计的思维及表现手段。
平面构成可以直接应用到城市绿地设计中的平面布置中,而从构成基础的角度来看,它甚至还可以延伸到绿地设计的立体空间中。
在构成中点、线、面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形象。
由于点、线、面的多种不同的形态结合和作用,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象。
1.2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最著名的代表作是1935年莫斯科城主题规划的绿地系统规划,它从城市环境,人文教育,游憩活动与艺术要求等方面出发,以市郊大面积森林公园,以带状与环装的绿地带连接市区的各点状绿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这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得到大量的实践。
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尤为突出。
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洪涝灾害、能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构成的系统。
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
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将它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连接各公园,生态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
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狭义的城市绿地系统指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具有较强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廊道系统。
广义的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城市绿色和蓝色空间,即城市范围内一切人工的、半自然的以及自然的植被、水体、河湖、湿地。
城市绿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内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和突变,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观,决定了城市绿地基础。
城市绿地根据不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化等融合在绿地中,营造出不同风格的城市绿地景观,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绿地的重要功能。
二、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是点、线、面。
它是一切形态的基础,一切造型的根本。
自然界所有的物体都离不开点、线、面,所有的形态也可以归结于点、线、面。
而其构成原理是把这些基本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创造性的组合。
平面构成在城市绿地设计中的应用就是把点、线、面等概念性的基本要素具象化,置换成具体的设计要素。
我们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现代绿地景观中的公园、绿化带、生态防护绿地抽象成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城市绿地系统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独立划分为绿地(G),以及包含于其他用地类型中的绿地,如居住用地中的绿地、水域及其他用地等。
我国目前各类城市绿地按照特征进行分类可分为呈点状分布的公园绿地和附属绿地;呈线状分布的带状公园及防护绿地;呈面状分布的生产绿地和其他类型绿地等。
2.1点在绿地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点是造型领域中最小的视觉单位,点没有面积,没有形态,没有方向,只有位置。
在绿地景观中,点通常是以城市公园及小游园等“绿斑”的形式存在。
点具有相对性,公园在整个城市规划范围内,就是一个点的概念。
绿地系统设计中的点是我们从美学角度出发抽象出来的元素,严格地说绿地系统设计中的点没有大小,但可以在空间中标定位置。
例如在绿地系统中,一个公园相对于整个城市来说它就是一个点,而公园中的湖相对于公园来说,它又是一个点,而湖面则又是上升为一个面。
点所处的位置不同造成的感受也不同。
在绿地景观设计中,为了突出设计的主题或者丰富景观的内容,人为创造一些节点抽象为点。
例如路口转角处开辟一块空地供市民饭后散步休息的小游园或者中心广场等等,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尽相同。
连续的点会形成线的感觉。
点与点之间连接越紧密,延伸距离越远,形象也越是趋向于线。
点的线化应用比实线更有丰富的层次感和韵律感。
例如,绿地景观中的绿篱植株排列、行道树植株排列,在满足其绿地功能分区的同时,还具备景观的点景作用。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点的运用主要是以“多、小、匀”为特征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的公园绿地,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作用,它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有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
以呼和浩特为例,点状绿地主要有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等,城区内各大公园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有具有纪念性的乌兰夫植物园,有物种丰富的林科院植物园,有现代园林气息厚重的北郊公园,以娱乐为主的阿尔泰游乐场,还有综合性文化的青城公园,以及近年来改建及新建的满都海公园,南湖湿地公园、依山造园建成的乌素图森林公园和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具有地方特色的成吉思汗运动公园等。
各大公园在呼和浩特市呈点状分布,成为市民接触最多、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大的一类绿地。
绿地系统中的“点”还包括城市中起重要作用的生产绿地,它是专为城市绿化而设的生产科研基地,包括苗圃、花圃、草圃以及园林部门所辖的果园与各类林地。
城市生产绿地负担着城市绿化工程的苗木供应,以及草皮利花卉栽植等方面的重要任务。
一个城市的生产绿地的建设质量一定会影响城市的园林绿化水平,呼和浩特有二环以内的铁路苗圃,二苗圃,三苗圃,林学院苗圃等,与公园绿地共同形成城市中的绿地斑块。
2.2线在绿地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现代绿地系统设计中具有线形状的景观要素称为线性要素,不同形状的的线性要素具有不同的个性,如直线,强劲有力,大方;平行线,安定,柔和;斜线,充满变幻,活泼;曲线,优雅,丰富。
所以我们要注意线在视觉上的主观创造力,提高景观的设计效果。
绿地中的线的表现分为两种:一种是通道,也就是绿地景观内的道路,它的作用主要是为游园的结构导引脉络,同时也具备交通功能。
另一种是边界,包括同介质面域之间由于存在高差而形成的不同边界和不同介质面域的边界或交界线。
各种线条在造型表现中变化万千,运用不同的线性设计,可以使绿地规划产生各种风格不同的样式。
如运用直线的几何式设计,绿地景观显得强劲有力,法国凡尔赛宫广场绿地设计;运用曲线的设计,园林显得柔美、优雅的效果,我国苏州古典园林就是很好的体现,讲就的是峰回路转,曲折迂回;在绿地设计中,线的运用是大量的,而且十分重要。
线的主要形式有直线和曲线,曲线又可以分为规律性曲线和非规律性曲线,它所表达出的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用明·计成的话形容就是“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线是点移动的轨迹。
线有长度、有宽度、有方向感、有位置。
对于绿地设计,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城市绿地中的线状绿地包括带状公园和防护绿地,沿城市道路、水滨、河流等形成狭长的绿地,兼具生态,安全防护,隔离功能的绿地,是城市绿地中颇具特色的组成元素,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职能,对保护城市生态,沿线自然和社会景观,对动植物迁徙起着重要作用。
2.3面在绿地系统设计中的应用面是线移动的轨迹,具有两度空间,有明显、完整的轮廓。
绿地系统设计中的面,是为了便于我们理解和分析景观格局,从美学角度抽象出来的元素,它没有厚度,只有长度和宽度。
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态的面,在视觉上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直线形的面具有稳定、秩序感;曲线形的面是柔美、轻松、饱满的象征,就绿地规划而言,面状绿地主要是面积相对较大,对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起重要的作用的片状绿化。
2.4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设计中的点是整个绿地系统设计中的精彩所在,点、线、面使得空间变得有序,点、线、面相结合是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实例分析3.1北京市北京市域绿地系统从整体空间上分为山区、平原区和城市建设区三个层次。
其基本结构为:山脉平原相拥、三道生态屏障、平原林网交错、城市绿楔穿插,西北挡、东南敞、廊道与圈层相结合,点、线、面、环相结合,功能与生态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
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⑸有利于经济发展原则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第9条规划目标创建良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并重的“宜居城市”为目标。
到2020年,北京林木覆盖率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38%。
城市绿地率达到44~48%,绿化覆盖率达到46~50%;人均绿地面积40~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5~18平方米。
第二节绿地系统结构与布局第10条规划结构北京市域绿地系统从整体空间上分为山区、平原区和城市建设区三个层次。
其基本结构为:山脉平原相拥、三道生态屏障、平原林网交错、城市绿楔穿插,西北挡、东南敞、廊道与圈层相结合,点、线、面、环相结合,功能与生态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
建立“两轴、三环、十楔、多园”的基本结构。
即:青山相拥,三环环绕,十字绿轴,十条楔形绿地穿叉,公园绿地星罗棋布,由绿色通道串联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⑴西山风景区:由西北方向的隔离绿地、香山、八大处、妙峰山等十多处名胜古迹和山地绿化组成的点状绿地。
⑵中心城外缘郊野公园环:由沿中心城边缘的郊野公园、滨河绿带、隔离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公园等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