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导骚扰抗扰度CS测试

传导骚扰抗扰度CS测试

.(CS)传导骚扰抗扰度传导骚扰抗扰度1.传导骚扰抗扰度概述1.1《电磁兼容:1998 本标准主要介绍国际标准IEC61000-4-6:2006,对应国家标准GB/T17626.6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的试验方法。

试验和测量技术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目的和应用场合1.2该电磁场会频率范围内射频发射机产生的电磁场。

本标准所涉及的主要骚扰源是来自9kHz~80MHz作用于电气、电子设备的电源线、通信线和接口电缆等连接线路上,这些连接引线的长度则可能与干扰频率的几个波长相当,因此,这些引线就变成被动天线,接受外界电磁场的感应,引线电缆就可以通过传导方式耦合外界干扰到设备内部(最终以射频电压和电流所形成的近场电磁骚扰到设备内部)对设备产生干扰。

从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所以,本标准的目的主要是建立一个评估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性能的公共参考,为有关产品的专业技术委员会或用户和制造商提供一个基本参考。

传导骚扰抗扰度常见术语2人工手2.1 模拟正常工作条件下,手持式电气设备和地之间的人体阻抗的电网络辅助设备2.2 为受试设备正常运行提供所需信号的设备和检验受试设备性能的设备。

注入钳2.3 u 电流钳由被注入信号的电缆构成的二次绕组实现的电流变换器。

电磁钳u由电容和电感耦合相组合的注入装置。

共模阻抗2.4在某一端口上共模电压和共模电流之比。

耦合系数2.5在耦合装置的受试设备端口所获得的开路电压(电动势)与信号发生器输出端上的开路电压的比值耦合网络2.6以规定的阻抗从一电路到另一电路传输能量的电路。

去耦网络2.7 防止施加给受试设备的测量信号影响不被测量的其他装置、设备或系统的电路。

电压驻波比2.8沿线最大电压和邻近最小电压幅度之比。

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等级39kHz~150kHz频率范围内,对来自射频发射机的电磁场所引起的感应骚扰不要求测量。

在u频率范围内,对来自射频发射机的电磁场所引起的感应骚扰的抗扰度试验应在150kHz~80MHz u根据设备和电缆最终安装时所处电磁环境按下面表格选择相应的试验等级。

150kHz~80MHz 频率范围试验等级150kHz~80MHz频率范围电压(有效值)试验等级VU0,,dBμVU0;..1112031302103140X特定是一个开放等级)X1的距离上的典型电平和低功率发射接收1km无线电电台/电视台位于大于? 1类:低电平辐射环境。

机的典型电平。

)。

典1W 2类:中等电磁辐射环境。

用在设备邻近的低功率便携式发射接收机(典型额定值小于? 型的商业环境。

)。

≥2W1m的手提式发射接收机(? 3类:严酷电磁发射环境。

用于相对靠近设备,但距离小于用在靠近设备的高功率广播发射机和可能靠近工、科、医设备。

典型的工业环境。

是由协商或产品规范和产品标准规定的开放等级。

类:×? ×,并且没有传导电缆(如电源线、信号线或地线)的设备,标准规定不需要进0.4m u 对总尺寸小于行此项试验。

比如采用电池供电的设备,当他与大地或其他任何设备没有连接,并且不在充电时使用,则不需要做此项实验,但设备在充电期间也要使用,则必须做此项实验。

,但实际测试的频率范围可根据受试设备的情况分析后标准中规定频率范围为150kHz~80MHz u230MHz。

确定,当受试设备尺寸比较小时,试验频率最大可以扩展到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设备4信号发生器4.1的频段范围,具备幅度和调制功能,能手动或自动扫描,扫描点的驻留时能覆盖9kHz~230MHza-步长可以编程控制。

间以及测试的频率的正弦波,调制频率为1kHz±10% b 具备幅度调制功能(内调制或外调制),调制度80%±5% 50Ω c 信号发生器输出阻抗为15dB 信号发生器任何杂散谱线应至少比载波电平低 d输出电平足够高,能覆盖试验电平 e6dB固定衰减器4.2 a 减小从功率放大器到网络的失配b 具有足够额定功率耦合和去耦装置4.3 将干扰信号很好地耦合到与受试设备相连的各种类型的电缆上; a防止施加给受试设备的射频干扰电压影响不被测试的其他装置、设备或系统的其他电路。

b提供稳定的信号源阻抗。

c钳注入装置4.4钳注入方式特别适合于对多芯电缆的试验。

钳注入方式中,耦合和去耦合功能是分开的,钳注入仅仅提供耦合,去耦功能是建立在辅助设备上的,也就是说辅助设备是耦合去耦合装置的一部分。

其中钳注入装置包括:电流钳 a电磁钳 b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方法55.1试验方法及其选择;..试验方 A(内容分发网络)CD如电可以应用于大多数类型的电缆CD进行射频传导干扰抗扰度测试CD 标准推荐首先选CDCD进行测试试验所用到线平衡线屏蔽线音频线和同轴线等根据不同电缆选择合适主要有系CD型A系系系2 pins50 pins2 pins 50 pin适用端口类端的屏蔽线数据150±20150kHz-26MHz EU60/26MHz-80MH45150共模阻4580MHz-230MH15060/频率范150kHz- 230MHz号发信的扰50BNC试直(即使屏蔽电阻直接注入到同轴电缆的屏蔽层100源关连接方注直接注未接地或仅仅只有一个接地点u电阻直接注入到同轴电缆的屏蔽层上(即使屏蔽层未接地或仅将试验信号发生器的干扰信号通100只有一个接地点电磁它与受试设备的电缆之间是通过感性和容性耦合将射频能量耦合其结构较复杂电磁钳外形如下时当频率高1.5MH以上频率时对试验结果有良好的再现性10MH受试设备的电缆上电磁耦钳电磁耦钳比常规的电流钳有较好的方向性,并且在辅助设备信号参考点与参考接地板之间不再要求有专的阻抗,因此使用更方便。

电流钳电流钳外形如下,利用被测设备的电缆组成二次侧,与电流钳一起建立一感性耦合,将射频能量注入试验时应将电缆放在电流钳的中心位置。

为了使电流钳和电缆之间的电容耦合最小,到受试设备的电缆上。

另外由于电流注入探头没有方向性,在试验中辅助设备将与EUT一起承受干扰。

;.试验方法选择规则 B.5.2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布置以及测试;. .典型的试验布置如下: A.高的绝缘支架上。

对于台式设备,参考接地板也可以放在u 受试设备应放在参考地平面上面0.1m的高度上,并且被测设备距试验桌上。

所有与被测设备连接的电缆应放置于地参考平面上方至少30mm 任何金属物体至少0.5m以上。

当需要用如果设备被设计为安装在一个面板、支架和机柜上,那么它应该在这种配置下进行测试。

u一种方式支撑测试样品时,这种支撑应由非金属、非导电材料构成。

之间,并与到0.3m u 在需要使用耦合和去耦装置的地方,它们与被测设备之间的距离应在0.1m 参考接地板相连。

耦合和去耦装置与被测设备之间的连接电缆应尽可能短,不允许捆扎或盘成圈。

与参考接地板相连接。

u 对于被测设备其他的接地端子也应通过耦合和去耦网络CDN-M1(包括任何所使用的耦合去耦网络的内部被测设备与辅助设备之间电缆的总长度u 对于所有的测试,电缆)不应超过被测设备制造商所规定的最大长度。

并与参考接地板u 如果被测设备有键盘或手提式附件,那么模拟手应放在该键盘或者缠绕在附件上,相连接。

应根据产品委员会的规范,连接受试设备工作所要求的辅助设备,例如,通讯设备、调制解调器、u打印机、传感器等,以及为保证任何数据传输和功能评价所必需的辅助设备,这些设备均应通过耦合和去耦装置连接到受试设备上。

B. 试验步骤1. 被测设备应在预期的运行和气候条件下进行测试。

记录测试时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

试验系统的校准,每次试验前应对试验系统进行校准,避免产生测试误差,确保系统满足必须的 2.共模阻抗。

依次将试验信号发生器连接到所选用的耦合装置上(耦合和去耦网络、电磁钳、电流注入探头)。

3. 正弦波,用1kHz80MHz 4. 根据要求设置试验电平的等级,扫频范围是从150kHz到或230MHz。

在每个调制干扰信号电平。

频率递增扫频时,步进尺寸不应超过先前频率值的调幅,调制度为80%1%。

敏感频率,幅度调制载波的驻留时间应不低于被测设备运行和响应的必要时间,但是最低不应低于0.5s 的频率(例如,时钟频率)应单独进行分析。

C. 不同注入方法的特点;..u采用耦合去耦合网或复杂电源系统(多≥16) 1.全部电源连接推荐使用耦合和去耦网络。

而对于高功率(电或各种并联电源电压)可选择其它注入法--- CDN- M用于仅有单线供电的电源端口--- CDN- M用于有两线供电的电源端口用于有单相带地线的供电电源端口--- CDN- M用于有三相供电的电源端口--- CDN- MCDN-TCDN-T4作为耦合和去耦网络 2.对非屏蔽的平衡线可CDN-T 线)的电缆个对称对--- CDN-T用于线)的电缆--- CDN-T用于个对称对个对称对线)的电缆用于--- CDN-T作为耦合和去耦网络 3. 对非屏蔽的不平衡线可CDN-A ---CDN-AF用于两线的电缆采用耦合去耦合网络典型的布置图如下:;..平面布置图采用耦合去耦合网络注入的程序:0.1m处。

(1)如果辅助设备位于地参考平面之上,那么它要放在高于地参考平面负载的耦合和去耦网络连接在50Ω(2)一个耦合和去耦网络应接在要被测试的端口上,而一个接有150 另一个端口。

去耦网络应安装在所有其它连接电缆的端口。

在这种方法中,只有一个端接)选择合适的耦合和去耦网络。

(3 (4)如果被测设备只有一个端口,这个端口连接到耦合和去耦网络上用作注入用途。

u 直接注入法电阻被注入到同轴电缆的屏蔽层上(即使屏蔽层未接地或仅将试验信号发生器产生的干扰电压通过100Ω仅只有一个接地点)。

在辅助设备和注入点之间,并尽可能靠近注入点插入一个去耦电路。

为了提高去耦和稳定电路,应将直接注入装置输入端口的地与参考地平面连接。

典型的试验配置图如下:直接注入的程序:高度的绝缘支撑上。

)受试设备应放置在距地参考平面(a0.1m)在被测电缆上,去耦网络应位于注入点和辅助设备之间,尽可能靠近注入点。

第二个端口应用b (中的优先次序选择。

在所150Ω的负载端接(耦合和去耦网络用50Ω负载端接)。

这个端口应按照7.2 有其它与被测设备连接的电缆上应安装去耦网络(当端口开路,耦合和去耦网络可以认为是去耦网络)。

至(5)注入点应位于参考地平面上方,从被测设备的几何投影到注入点之间的距离为0.1m0.3m (电阻直接注入到电缆屏蔽层上。

6)测试信号应通过100Ω钳注入法u对非屏蔽多芯电缆,用钳注入法更合适。

使用钳注入前,必须对电流钳或电磁钳进行校准。

试验配置图如下:;..针对被测设备呈现不同的共模阻抗,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注入方法)当满足共模阻抗要求时的钳注入的程当使用前注入法时,每一个用于钳注入的辅助设备应尽可能的代表功能性安装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