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判断推理解题技巧逻辑判断是国考试每年必考的题型之一,主要考查的是应试人员对文字材料的理解、演绎和归纳。
解答时必须严格依据题干所给条件进行推理,不能附加任何说明。
逻辑判断可以分为两类: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其中必然性推理在考试中主要体现为命题推理和智力推理两类题目。
现国考以可能性推理作为考试重点,但是必然性推理也是每年的必考题型,下面对必然性推理中智力推理的考情和一些解题技巧进行分析。
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智力分析每年出现1-2题不等。
智力分析题形式、题材都变化较多,没有统一模式,但常见的有以下五种题型:真假型、排序性、匹配性、数学型、其他型。
一、真假型真假型题目的特点为题干给出几句话或者几句描述,但未指出其真假情况,要求根据所给条件进行推理。
【例题】(2012·国家)张老师将文房四宝装在一个有四层抽屉的柜子里,让学生猜笔、墨、纸、砚分别在哪一层。
按照笔、墨、纸、砚的顺序,小李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一、二、三、四层,小王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二层,小赵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四、第三、第一和第二层,而小杨猜测四宝依次装在第四、第二、第三和第一层。
张老师说,小赵一个都没猜对,小李和小王各猜对了一个,而小杨猜对了两个。
由此可以推测:A. 第一层抽屉里装的是墨B. 第二层抽屉里装的是纸C. 第三层抽屉里装的不是笔D. 第四层抽屉里装的不是砚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画图表如下:由上表,显然几人的猜测有一致之处,再由张老师说的话继续完善表格进行推理。
由“小赵全部猜错”,可知其他几个人猜测的跟小赵一样的也全部错误,即下图阴影部分都是错的。
又由于小杨和小李对于墨和纸的猜测相同(如上图圆圈圈示),且小李只对1个,而小杨只对2个,因此对于两人墨和纸的猜测只能对一个,故小杨对砚的猜测是正确的,即“砚在第一层”一定为真。
因此答案选D。
点拨:对于真假型题目,通常可以从确定条件、一致条件和唯一条件这几个点出发,或者当所给条件相似时,从最不一样的条件入手,此外,在考场上一时没有思路时,可直接选择假设法或代入法。
二、排序型排序型题目的特点是给出多个条件,但只涉及一类元素,这些元素在时间先后、位置顺序或者数量、程度等方面有一定关系。
【例题】(2011·国家)北京市为缓解交通压力实行机动车辆限行政策,每辆机动车周一到周五都要限行一天,周末不限行。
某公司有A、B、C、D、E五辆车,保证每天至少有四辆车可以上路行驶。
已知:E车周四限行,B车昨天限行,从今天算起,A、C两车连续四天都能上路行驶,E车明天可以上路。
由此可知,下列推测一定正确的是:A.今天是周六 B.今天是周四C.A车周三限行 D.C车周五限行解析:分析推理题。
首先由“保证每天至少有四辆车可以上路行驶”可知,每天至多有一辆车限行,又E车周四限行,可画图如下:一二三四五六日×× E ××由于B车昨天限行,且周六、日不限行,所以今天不能是周五、周日和周一;由于E 车明天可以上路,所以今天不能是周三。
假设今天是周二,由“A、C两车连续四天都能上路行驶”可知,A、C两车只能在周一限行,不符合,排除;假设今天是周六,由“A、C两车连续四天都能上路行驶”可知,A、C两车只能在周三和周五限行,又B车昨天限行,B车也在周五限行,不符合,排除;假设今天是周四,则B车周三限行,由“A、C两车连续四天都能上路行驶”可知,A,C两车分别在周一周二限行,则D车周五限行,满足题干所有条件。
故答案选B。
点拨:排序型题目的解题关键是找出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从确定的元素出发,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推出余下元素的信息,有的步骤可以选择假设法和代入法。
三、匹配型匹配型题目的特点是给出多个条件,且涉及两类或两类以上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匹配型题目可以看做复杂的排序型题目,所以解法也与排序型相似。
【例题】(2009·国家)甲、乙和丙,一位是山东人,一位是河南人,一位是湖北人。
现在只知道:丙比湖北人年龄大,甲和河南人不同岁,河南人比乙年龄小。
由此可以推知:A.甲不是湖北人 B.河南人比甲年龄小C.河南人比山东人年龄大 D.湖北人年龄最小解析:分析推理题目,题干有两个条件涉及河南人,可以把河南人作为突破口。
由题干可知,河南人不是甲,也不是乙,则只能是丙;河南人比乙年龄小,即丙比乙年龄小,而丙比湖北人年龄大,则湖北人只能是甲,且年龄最小,因此山东人是乙。
由此可得:乙(山东人)>丙(河南人)>甲(湖北人)。
故答案选D。
点拨:匹配型题目的解题关键是找出元素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结合不同类型的关系由确定的推出不确定的,常用图表形式表示元素间关系,有些步骤运用排除法比较方便。
四、数学型数学型题目的特点是通常会出现数字、倍数关系、大小关系等于数学知识相关的条件,但相互间关系都比较简单。
【例题】(2009·国家)有三个骰子,其中红色骰子上2、4、9点各两面;绿色骰子上3、5、7点各两面;蓝色骰子上1、6、8点各两面。
两个人玩掷骰子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两人先各选一个骰子,然后同时掷,谁的点数大谁获胜。
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先选骰子的人获胜的概率比后选骰子的人高B.选红色骰子的人比选绿色骰子的人获胜概率高C.没有任何一种骰子的获胜概率能同时比其他两个高D.获胜概率的高低与选哪种颜色的骰子没有关系解析:选项都涉及了骰子获胜的概率,获胜概率高的即骰子数字大的次数多,所以直接比较骰子的数字大小即可。
红骰子与绿骰子比:2比3、5、7都小,9比3、5、7都大,4比3大但比5、7小,即4次大、5次小;蓝骰子与红骰子比:1比2、4、9都小,6、8都比2、4大但比9小,即4次大、5次小;绿骰子与蓝骰子比:3、5都比1大但比6、8小,7比1、6大但比8小,即4次大、5次小。
由于三种骰子没有哪一种比另外两种数字大的次数多,也即没有哪种获胜概率同时比其他两种高,因此选C。
技巧点拨:数学型题目的解题关键是将数学方法与逻辑思维相结合,通常这类型题目不需要过多的计算,关键是抓住已知条件和所求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五、其他型其他型题目的特点是给出多个确定条件,且均不属于以上几种类型。
【例题】七名候选人中有女性三人:张丽、孙美和朱萍,男性四名:赵海、王波、李田和胡庆。
现要从七名候选人中选出三人组成某委员会,且符合以下规则:张美和王波不能同时入选,胡庆不能与女性候选人同时入选。
问如果赵海和李田不入选,那么该委员会的组成有几种可能?A.一种B.两种C.三种D.四种解析:根据赵海和李田不入选,只剩三名女性和王波、胡庆两名男性,则肯定有女性入选。
由“胡庆不能与女性候选人同时入选”可知,胡庆不入选。
还有三名女性和王波。
由“张美和王波不能同时入选”,假设王波入选,则孙美不入选,张丽、朱萍入选;假设王波不入选,则三名女性同时入选。
所以有两种组成:①三名女性;②张丽、朱萍和王波。
因此答案为B。
技巧点拨:其他型题目的解题关键同样是从确定条件出发,然后依次推理得出答案。
解题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列表法、假设法等解题方法。
可能性推理论证可能性推理是国家公务员逻辑判断部分的重点考查题型。
可能性推理的题干一般是一个论证。
要判断一个论证是否有效,可以从概念、语言、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等几个方面来查看。
下面讲解下论证方式的有效性分析。
在论证中,论证方式是联系论点与论据的纽带。
只有合乎逻辑的论证方式,才能保证从论据的真实性推出论点的真实性。
因此,论证方式的规则只有一条,即论据和论点之间应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这类错误主要表现有:一、违反推理规则要使论据和论点之间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保证从论据合乎逻辑地推出论点,必须遵守有关的推理规则。
凡违反推理规则而进行的论证,必然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示例】科学家是有真才实学的;李四光有真才实学;所以李四光是科学家。
这就是一个错误的三段论推理,这个论证犯了“中项两次不周延”的错误。
二、无关推论凡在论证过程中,用与论点毫无联系的论据去推论论点,就叫“无关推论”。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论据是真实的,仍然推不出论点。
这类错误一旦发生,经常会出现论证中没有出现的新的概念,比较容易区分。
【示例】调查表明,在当今85-90岁的人中,极少数人是左撇子。
社会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在80年前如果小孩用左手吃饭或写字就要挨打,所以被迫用右手。
因此,80年前的父母都不爱自己的小孩。
这个论证中的论据说明的是为什么当今85-90岁的人极少数是左撇子,但得出的结论却是父母爱不爱自己的孩子,说的完全是两件不相关的事情,论据明显对结论是不支持的,就属于无关推论。
三、以偏概全以有限定条件的原则为论据,错误地推论出一个超越这一限定条件的结论,把在一定条件下的真实判断当作无条件的真实判断,或以片面的论据推出全面的结论,这就是“以偏概全”的错误。
【示例】政府对基本商品征收的一种税是:对出售的每一罐食用油征收两分钱。
税务记录显示,尽管人口数量保持稳定且税法之行有力,但是由于一些家庭开始在加税后开始生产自己的食用油,因此食用油的税收额会显著下降。
上面这个论证由“一些家庭开始在加税后开始生产自己的食用油”得出“食用油的税收额会显著下降”,明显是不成立的,因为“一些家庭”并不能说明整体的情况,“一些”的程度也会影响结论的得出,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四、论据不充分在论证过程中,有时提供的论据虽说不是与论点不相干,但却不足以推出论点,即仍不能从论据合乎逻辑地证明论点,这样的错误称为“论据不充分”。
【示例】赞成死刑的人通常给出两条理由:一是对死的畏惧将会阻止其他人犯同样可怕的罪行;二是死刑比其替代形式——终身监禁更省钱。
但是,可靠的研究表明:从经济角度看,终身监禁比死刑更可取。
人们认为死刑省钱并不符合事实。
因此,应该废除死刑。
该论证只反驳了题干中赞成死刑的人提出的两个理由中的一个,即从经济角度看,终身监禁比死刑更可取,指出人们认为死刑省钱并不符合事实,但对于另外一个理由——可以阻止其他人犯罪并没有进行反驳,因此不能直接得到应该废除死刑的结论,犯了“论据不充分”的错误。
五、以人为据在论证过程中,不是以事实和已经证明的科学原理为依据,而是以与论题有关的人的权威、地位、品德、人格等作为论证这一判断真假的依据,这就是“以人为据”。
具体表现为“诉诸权威”、“诉诸无知”等。
(一)诉诸权威在论证中,中.公教育专家发现,考生经常会碰到以权威或专家的意见作为论据来论证其观点的情况,这时就要谨慎地对待,因为权威的意见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因此不要迷信权威而犯“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
【示例一】地心说是不能怀疑的,因为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
在这个例子中,对于地心说不容怀疑这个论题,紧紧依靠亚里士多德的言论来证明其为真,就是典型的“诉诸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