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RUIZHENGMING华夏艺谭
程度上限制了艺术传播的范围。
艺术接受主体具有一定能动性,观者会自动选择感兴趣艺术并用最简洁轻松的方式欣赏艺术,这就形成了艺术接受的程式化特点。
3.深度削平。
村上隆提出“超扁平”的艺术风格,快生活的节奏导致更多的观众无暇也无心深入学习感受艺术的内涵,新媒体展现的绝大部分是艺术作品外在的表象,即使配以文字解释也并不精到,全面。
观者感受到的是通俗化,个性化,多被二次传播破坏后的艺术表象。
快速浏览的阅读习惯致使艺术接受群体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了解信息而非深层次的艺术鉴赏,例如对于村上隆的作品《太阳花》,我们欣赏它色彩造型的美感,但我们不会深究它的排列和构图。
(二)当今时代艺术消费的新特点
1.娱乐至上。
《欢乐喜剧人》《奇葩说》等娱乐类综艺节目的收视大热,明星喜剧电影的高票房证实娱乐消费的热度没有褪去,我们依然处在一个热衷于消费娱乐的社会环境。
大众更愿意、更期待、更主动地关注娱乐新闻,爆笑节目与喜剧电影,甚至为其消费,淘宝上各大视频网站会员热卖,购买其相应的周边产品或参与其中,在网络上发表个人言论,成为引导下一波消费者的向导。
艺术品消费也是呈现如此趋势,大众更加注重追求艺术品的感官享受,能给自己带来愉悦、轻松、休闲的艺术作品成为消费热门。
2.大众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接触艺术作品的机会更多,物质生活的富足使人们更关注精神层面的学习。
博物馆,美术馆的浏览量日益增高,主流艺术早已不再是针对个人的享受,而是具有满足社会各阶层审美需求的大众艺术。
这几年直播平台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大众媒体的介入,如观众通过网络直播观看画展,音乐会,人们不必再去现场抢为数不多且价格昂贵的票才能接触艺术,不必面对面才能与艺术家交流。
艺术消费的形式越来越趋于大众化。
3.制约型消费。
互联网的应用看似扩宽了人们的视野,事实上其本身也带有一定局限性。
网络虽然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使我们不必花费时间与体力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购买或欣赏艺术,感受艺术作品带来的美感,但互联网搜索状态下的艺术作品会出现片面化,信息错误化的问题,信息甄别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导致认知错误。
所以,艺术消费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的艺术消费具有相对的局限性。
三、艺术跨界对于艺术接受与艺术消费的影响
(一)艺术接受多元化的视角
艺术跨界带给观者最大的财富就是其提供了艺术欣赏着一个多元化的视角。
村上隆和草间弥生与路易威登品牌的合作,让艺术品的实用性大大增加,大众对于艺术品的购买欲望不断增强。
波普艺术倡导的流行文化样式,蒙德里安的经典红蓝白格子,更多的艺术元素变成我们的T恤、连衣裙、高跟鞋。
艺术接受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而艺术门类之间的跨界,如林怀民先生推出的《行草一》《行草二》《狂草》三部曲系列音乐舞剧,就是用身体语言表达书法之美,在肢体与音乐交织的律动中,我们体味到了书法的形式美与韵律美,因此,艺术跨界实际上使引导观者进行艺术鉴赏时从新的角度去领略艺术的魅力。
(二) 艺术消费中“量”“质”“向”的交互提升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越优越,精神生活就备受关注。
艺术跨界特别是与商业的跨界使艺术品被消费的次数增加, 如果你喜欢一幅画,你可以把家里的一切都订制为那种风格,艺术品被消费的次数和价值总量直线上升。
艺术作品元素周边的高点击率,搜索率证明艺术跨界可以使艺术品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展达到一个量的升华。
然而在量的变化中,艺术作品的质也在不断提升变化,艺术本无界,多种艺术形式的交融其实也促进了艺术作品完善创新的催化剂,在艺术各门类间相互借鉴学习,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使艺术家创作出不同以往的新作品,达到自我与作品共同的质的提升,同时,艺术跨界的表达形式,在引导人们艺术消费的方向上有着新的突破。
村上隆、鲍勃·迪伦等艺术家在艺术与其他领域的结合获得了巨大成功,艺术跨界现象使艺术接受有了向多元化的形式,开启了艺术接受的新角度,而对于艺术消费来说也为艺术消费带来了“量”,“质”,“向”三方面的变化。
如何把握时下的社会环境动态,了解受众心理,越来越成为艺术创作的难点之一。
(责任编辑:牧鑫)
参考文献:
[1]王禹.从LV的艺术合作看艺术跨界的现实意义[J].商道,2015.:43-44
[2]徐子涵.艺术的自我整合[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5.9,5(2):130-142
[3]刘智强.艺术接受的无线创造性[J].艺术百家,:112-11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