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爱情、婚姻、家庭与性

第五章 爱情、婚姻、家庭与性

第五章爱情、婚姻、家庭与性第一节性与伴侣“性”为何物?“性指的是以达到高潮为中心环节和本质标志,以生殖器反应为最终表现形式的人类身心过程。

在大多数情况下,性这个概念主要是指生物过程,并区别于其它生物过程。

”李银河说过,在西方有不同的性价值观,概括起来主要是两种:反性的价值观和褒性的价值观。

其中的反性的来自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褒性的源于西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对比现在的中国社会,褒性的人数会越来越多,认为“性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中最紧密的、最亲热的方式”。

性的活动本身具有建立或保持了人际关系的意义。

在近年来出现的种种性学新名词里,可常常见到的,可能就是“伴侣”和“性伴侣”这两个词。

《美国人的性生活》一书的作者们是这样定义这两个词的:“伴侣”说的是与之结成比较长期的(一个月以上)性关系的那个人。

伴侣既包括正式的配偶,也包括在一个月以上的同居关系中的对方,而那些一夜风流式的性关系里的对方,美国作者们并不认为是伴侣。

“性伴侣”则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

它既包括所有类型的“伴侣”,也包括一切与之性交过的人。

也就是说,只要当事人跟某人性交过,那么不管次数是多少、双方的关系持续了多长时间,那个某人就都是当事人的性伴侣。

因此美国作者们只有在谈到婚姻关系或者同居关系时,才使用“伴侣”这个词;只有在谈到所有的性行为时,或者在专门谈到既没有结婚也没有同居的性关系时,才使用“性伴侣”这个词。

当然,对这种划分标准还存在着一些争议。

而且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语言里,也没有“性伴侣”这样的说法。

但是在目前的中国,性社会学研究者不得不使用伴侣和性伴侣这样两个词。

这是因为我们确实需要有这样一个词,来泛指一切性关系中的对方。

而且应该既不带褒义也不带贬义,而是个中性词汇。

第二节恋爱-寻找合适的对象及避开不适合的对象什么是爱情?词典中对爱情的定义则是: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狭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是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

性机能的发育成熟导致青年人性意识的发展,两性间开始出现一些关注和情感上的吸引,有彼此接近的需求和倾向,趋向于了解对方,认识和接触异性的心理状态。

在性显示和被异性吸引的同时有可能发起性试探和性进攻。

性试探较为隐晦、含蓄,是求爱的前奏。

如有意接近对方,找借口与对方讲话,主动帮助对方做事或求助对方;性进攻则是明确的,表现为以口头或书信方式向对方求爱的主动行为。

这一阶段对异性的亲近行为,其对象往往是广泛而不专一,处于幼稚期,情感反应强烈,易冲动而失控。

当把性吸引、性试探缩小并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时,已进入恋爱期;此时希望与选定的对象单独相处,而不热衷于集体活动,有离群的心理倾向。

早在19世纪,法国作家司汤达就在《恋爱论》中分析了恋爱的过程,提出了恋爱七阶段论:第一阶段为印象形成阶段。

本来毫无关系的男女,偶尔在某一天,某个机会里,彼此产生好印象,这便是恋爱的开始;第二阶段为接近的愿望。

对他(她)有好感,希望能多与他(她)接近;第三个阶段是出现希望。

对爱情的希望逐渐萌芽,虽然对对方的感情还无法肯定,但可以从对方的脸色、表情和动作中看出;第四阶段为恋爱的自觉。

经过了上述三个阶段,当事人会真正感觉到自己坠入爱河,想尽一切办法试图与对方接近;第五个阶段为结晶作用。

在恋爱中的人常常会将对方的一切完美化、理想化;第六个阶段为发生疑惑。

感情的冲动渐趋平缓,脑子冷静下来后,对自身和对方的感情发生疑问;第七阶段为第二度结晶作用。

从重重的怀疑与不确定中,再度肯定爱的价值。

经过一番内心交战之后,结晶作用再度生效,当事人深深地感觉到爱的真实。

罗伯特·克鲁克斯和鲍尔(罗伯特·克鲁克斯等,2003 年)则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了恋爱关系的发展。

他们把恋爱关系的发展过程分成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包容(inclusion),这是一个人遇到另外一个人时所采取的第一步,只是产生关系的邀请。

包容有多种形式,如目光接触、微笑、友好地打招呼。

第二是回应,我们对包容的回应方式可能会决定关系开始与否:无视对方的包容会阻止关系的发展,友好的回应会促进关系的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照顾,照顾意味着对另一个人幸福的真正关心。

照顾驱使我们考虑另一个人的愿望和兴趣,它使我们产生一种取悦那个人与献身那个人幸福的渴望。

第四个阶段是信任,信任对关系的持续发展和满意的继续是非常关键的,它有助于产生一种信仰:每个伴侣都将一致地以促进关系发展和稳定的方式行动。

第五个阶段是友爱,它唤起一种想要在身体上接近另外一个人的愿望,常常表达为触摸、拉手、紧靠着坐在一起、拥抱和抚爱。

第六个阶段是戏谑,这是关系发展到每个人表现出对他人的快乐和愉悦的阶段。

第七个阶段是生殖器接触。

在以前的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性情感和性表达,但在这个阶段一个人已经决定通过生殖器的性来表达感情。

与其他研究者最大的差别是,克鲁克斯等人在划分恋爱过程时,不再局限于感情,纳入了性活动。

第三节约会约会(Dating),是预约会面的一种,原指预先约定时间地点会面的活动。

本来约会是指一般人士的预约会面,现在通常指谈恋爱。

恋爱约会是人类求偶活动其中一环,藉相处交谈而了解对方,找出配合度,用作考验及选择出一位作为配偶,过程中亦同时培养并巩固爱情。

单身者一般要经历多次约会,方会成功选择或被选择成配偶。

婚后伴侣间的约会用作以促进双方感情、促进了解,因为人是不断成长和改变的。

婚后若与其他人约会,则属于精神外遇,常会受到道德谴责。

但要注意的是普通朋友或有业务往来的人单独会面一般不会称为约会。

约会的活动内容因人而异,通常是在空闲时(下班后、周末及假期)进行双方均有兴趣的活动,例如逛街、看电影、吃喝玩乐、郊游等,藉相处及交谈而了解对方。

通过约会,双方可进行由浅入深的了解,包括工作、性格、态度、爱好、人格、价值观、家庭背景、恋爱经历、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宗教观念、对爱情的态度等。

如果两人互相喜欢配合度又高,下一步就视乎情况而选择订婚或结婚。

也有人只愿同居不愿结婚,原因可能是不信任婚姻制度及注册法律,或认为没有必要结婚。

第四节第一次性经验性行为是是人类各种行为中最普遍、最正常存在的的自然现象。

它目的明确,是自然的过程。

性行为包括拥抱、接吻、爱抚、性交等。

人类性行为人人皆有,是繁衍后代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性生理成熟年龄提前、性文化传播媒介的冲击、家庭结构的变化、对于婚前性行为的认可等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初次性行为的低龄化已经悄然出现。

对于正处于一生中最活跃时期的青少年来说,他们都乐于去认识、去尝试、去冒险;然而性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可能蕴涵着危险。

青少年对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和服务的需求如果不能从正规的渠道得到满足,就会受到不科学的、不健康的信息误导,从而导致意外妊娠、性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性行为应该是以的双方充分沟通、相互体贴,心情轻松,精神愉快为前提的。

在第一次性经验之前,双方要有基本的性知识,了解男女生殖器官的部位。

全身清洁而外形美是促进性欲的措施,更要注意性器官的卫生,双方都要清洗外生殖器,性生活完毕后女性要解小便一次可以减少尿路感染。

性刺激时一定要动作轻柔,感到舒适为度,不要触及尿道口及肛门,月经期一定不能进行性生活。

对面对首次性行为,男女的心情略有差别,男性往往表现为兴奋、渴望、好奇、稍有紧张;女性则常常较紧张、恐惧、羞涩及顾虑。

男性要有所克制,切勿过早接触性器官,有步骤地采用温柔抚爱的方式去消除女性的胆怯和顾虑,激发其性欲。

男方性欲往往是本能的反映,性的想象和视觉刺激都是性欲的兴奋剂,爱人的体态、亲昵的表情都可引起性冲动。

女性对性想象也很敏感,尤其是触觉、听觉特别敏感,女性易被甜蜜的语言、热情的拥抱、接吻或爱抚所激发。

男女双方要互相爱抚,争取同步进入性兴奋期。

女方应主动解除紧张心理。

第五节走进婚姻的殿堂什么是婚姻?婚姻传统上是男女两性依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所建立起来的夫妇关系,它是组成家庭的基础和根据,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当然现在的同性婚姻则打破了这种男女界线)。

关于婚姻,很多人有他们各自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婚姻是相爱的人互相之间的一个承诺,一个决定一起携手走完人生的承诺,实现承诺需要责任,需要努力,需要宽容,需要爱;有人说,婚姻是一种交换,结婚的二人按各自的需求达成协议,各取所需(心理、生理或是物质等)。

事实上,婚姻最早的兴起最主要的原因,一是从经济供养方面考虑,比较经济,便于发展管理,二是从繁衍角度来看,为了族群的发展延续,与爱情倒是没多大关系的。

但随着文明的进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冲击,在理想化的婚姻中,爱情应该是占有很大地位的,因爱而结婚已经是很多人心中的梦想。

历史的人类的两性关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类性交范围的逐渐缩小,就出现了婚姻制度。

婚姻(实质上是男女的性关系)之所以成为一种制度,就是说明了男女的性关系要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

婚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两性关系的一个历史性的巨大进步。

从婚姻缔结的途径来看,人类的婚姻可分为掠夺婚、买卖婚、媒约婚、自由婚等;从性交关系的范围来看,人类的婚姻发展过程分别经历了群婚制、族内婚、族外婚、对偶制、一夫一妻制。

一定的婚姻家庭形态不仅反映了一定社会的历史进程,而且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标志。

只有一定社会风俗或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夫妻关系,才是婚姻。

其本质并不是单纯的男女两性的自然结合,而是两性关系的社会组织形态。

婚姻家庭应该具有如下特点:(1)自然性,婚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自然的本能性所为;(2)社会性,婚姻家庭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依存于一定社会结构,具有一定社会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婚姻是综合调节两性社会关系和性关系的唯一有效形式;(3)阶级性,婚姻家庭的社会性决定了它必然带有阶级性,是它在阶级社会里所不可避免的特殊属性;(4)相对独立性,婚姻家庭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同经济基础总是保持一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

第六节和谐美满的夫妻关系步入婚姻殿堂的人们,都希望能够与配偶保持和谐美满的夫妻关系。

而决定婚姻状况的,仍然首先是当事人自己。

第一,他(她)必须认定目前婚姻是自己不可或缺的人生价值。

第二,他(她)必须肯于和善于为此首先付出。

第三,他(她)必须拥有促使对方适当互动的能力。

否则,这个人很可能不仅是难于与目前的配偶过好婚姻生活,而且根本就不适于跟任何人结婚。

夫妻关系的协调,可以从共同生活内容方面划分为:感情交流的、性生活的、处理家务的、教养子女的等数十种因素;也可以从双方个自的角度来考察:个性、习惯、期望、能力、忠诚等数十个方面来考量。

中国正处于急剧转型期,对于婚姻领域在转型中的不适应,双方应努力调试:1、适应婚内两性地位与角色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