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第一单元爱情一、爱情的定义著名的爱情研究学者哈特菲尔德。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其特点如下:1、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侠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
2、爱情是个体发展到身心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
3、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一种低级情绪。
4、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
5、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所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
二、爱情与喜欢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对爱情和喜欢的形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爱情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依恋。
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或宽慰,而喜欢的对象不会有同样的作用。
2、利他。
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宽容。
最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理解、关怀、宽容和无私。
3、亲密。
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
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部分。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幸福的对象做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
据此理论,爱情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取样与评估男女双方在某一群体中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交往的受益与成本以及相互抵消后的盈余。
如果受益与盈余超过自己的期望值,那么对方就会成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二)互惠在此阶段,男女双方尽可能地交换收益。
既为对方提供收益,也从对方获益,同时力求降低成本。
如一起聊天,互赠礼品,共同讨论有兴趣的话题等,但避免进入对方的私密性领域。
在交换中,随着双方互惠增多,两个人的亲密感随之增强。
(三)承诺双方认为从对方得到的收益大于从其他异性哪里得到的收益,因此停止与其它异性的交往,双方关系相对固定,开始一对一频繁交往。
(四)制度化随着亲密感的不断增强,双方都觉得离不开对方,但又担心对方离开自己,希望通过契约的形式将双方关系制度化,如订婚、办理结婚手续等。
契约使双方的关系具有排他性,要求彼此忠诚。
四、爱情的形式(一)李(J。
Lee)等人提出的六种爱情形式,这六种爱情的形式并不互相排斥,只不过在一定时期或某种情境下,人们的爱情可能会以某种形式为主:1、浪漫式:双方初次见面即互相吸引,一见钟情。
2、好朋友式:爱情是一种深情厚谊,是长时间培养出来的。
3、游戏式:爱情是一种游戏,“有时我不得不回避我的情人们,以免他们互相发现”。
4、占有式:如果我怀疑我爱的男人跟别人在一起,我的神经就紧张。
5、实用式:找能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实际需求的人。
6、利他式:我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让我爱的人受苦。
(二)哈特费尔德提出的爱情形式1、激情爱情:激情爱是个体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的强烈的情感状态,处于激情爱的人春风沉醉,心无旁骛,不能忍受爱人的冷落和背叛。
哈特费尔德认为激情爱的实质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
根据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理论,情绪=刺激X生理唤起X认知标签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激情和浪漫会随着时间而冷却,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兴趣、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宽容和习惯等因素在维持感情中的重要性会与日俱增。
印度学者古普塔等的一项研究很有说服力,他们访问了印度西北城市斋浦尔的50对夫妻,发现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彼此爱的情感开始不断地减少;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父母之命而结合的夫妻,开始爱情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感情会慢慢增加,5年后大大超过了因爱情而结合的夫妻们。
2、伙伴爱情:伙伴爱是对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伴侣的一种深刻的卷入感,彼此理解、尊重、互相依赖、像亲人一样。
比起容易动荡的激情爱来说,伙伴爱更稳定一些。
一般来说,恋爱的初期,激情爱的成份多一些,随着彼此关系的稳定,特别是结婚以后,双方的情感会转化为伙伴爱。
五、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斯坦伯格认为,爱情是由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以及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
第二单元婚姻一、婚姻的定义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
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即婚姻是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而建立的。
夫妻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婚姻的行为决定婚姻的动机。
婚姻的动机不仅是以社会认可的方式满足夫妻双方的性需要,继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而且还包含经济方面的考虑。
婚姻的动机一般来说有三种:经济、繁衍、爱情(包括性)。
上古时代的婚姻动机:经济第一、繁衍第二、爱情第三。
中古时代的婚姻动机:繁衍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
现代社会的婚姻动机: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二、夫妻关系的类型(一)爱情型(分为两类)1、一类是由美貌和性吸引而导致的结合,这种类型隐藏着一定的风险,美貌及性魅力会逐渐减弱,假如婚姻缺乏其它基础,或不能过渡到以双方人格相容性为基础的爱情,这种婚姻往往出现危机。
2、另一类是以人格的相似性或互补性为基础的结合。
由于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像体型、魅力那样易变,所以这种结合一般能使婚姻平稳而幸福。
(二)功利型功利型的婚姻以爱情之外的出身、学历、财产、社会关系等条件为基础的结合,因此,当夫妻双方的收益与成本基本平衡时,婚姻能持续,双方感到满足。
其风险是,如夫妻双方的收益与成本不平衡,往往出现不满,导致危机。
同时,由于夫妻关系的理性色彩浓厚,难以获得爱情享受,往往双方关系紧张时,一方或者双方寻找婚外情,从而导致关系破裂。
(三)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平等合作型的夫妻双方平等地分担家务,分工型的夫妻双方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工,料理家政。
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双方均进入自己的角色,又对对方有相应的期待,彼此都认识到双方在家庭中的价值,有较强的责任感,家庭生活较为和谐、稳定。
(四)建设型建设型的夫妻双方在共同目标下勤勤恳恳地生活和工作。
他们有创家立业、教育子女等共同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密切合作,达到一个目标后,又追求新的目标。
他们在生活中勤奋、肯干,能抑制家庭过度消费,在共同努力中感受生活的意义,使婚姻维持和发展。
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精神生活不够丰富,当达到目标后,一方可能变得满足,继而懒散,以致关系出现裂痕。
(五)惰性型、懒惰型的夫妻双方会迅速地对婚姻失去热情。
他们不能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愿进行新的尝试,只希望按老样子生活,没有紧张、冲突,也没有乐趣,缺乏享受和乐趣,这种样子对婚姻有涣散的作用。
(六)失望型失望型的夫妻双方在新婚时百般地努力,力求建立美满的婚姻生活,对婚姻有很高的期待。
但他们不久就发现,婚姻生活中有种种不满,“现实不理想,理想不现实”,对方的表现也远非当初所料,因此感到失望。
(七)一体型一体型的夫妻双方在较长的共同生活中相互体贴、合作、在性格、爱好、习惯上彼此适应,融为一体。
双方均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相敬如宾,心心相印,此种类型的夫妻关系稳定、美满,不足之处是较为封闭,如一方离去,另一方寂寞难忍。
第三单元离婚离婚:就是依法解除婚姻关系。
夫妻彼此心理不协调、背离或对立,会造成双方的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往往是离婚的原因和前奏,而离婚往往是心理冲突激化的结果。
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一)需求不满1、自我价值得不到对方承认,自尊心受损2、一方或双方在性需求方面得不到满足3、一方或双方正当的感情需要,如温存和体贴的需要得不到满足4、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常满足,如因种种原因支出过多、入不敷出;或过于奢侈,正常生活没有保障;或一方或双方无经济来源等。
5、在休闲、爱好等方面,双方的需求与兴趣的差别太大。
(二)价值观念不一致价值观念不一致常常表现在言语沟通中。
而表现行为方面的价值观念的冲突更具有实质性,其后果更为严重。
只要一方不放弃自己的某些价值观念及相应行为,冲突就会存在。
如丈夫把社会看成弱肉强食的竞技场,妻子则信封天主教,认为应与人为善等。
(三)“自我”的远离“自我”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期待、自我取向等。
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经常是由两个人的自我远离引起的。
自我远离表现在:1、两个自我的基本利益相异,各趋己利。
2、夫妻的婚姻动机都是利己,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对方做贡献。
3、遇到分歧、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4、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使婚姻具有的促使双方心理健康的功能丧失。
5、双方心理调试的过程缓慢,难以进入到心理和谐的状态。
(四)夫妻的性差异夫妻在性欲及其满足方式方面的差异较大,这可能是引起夫妻冲突的深层原因。
二、离婚的原因1、低龄结婚2、未婚先孕3、恋爱时间短。
由于彼此了解不够,婚后发现双方共同点很少,也很容易离异。
4、家庭有离婚史。
父母离过婚的,子女也容易离婚。
5、婚前性经验。
因为其倾向寻求婚外性生活6、夫妻不平等。
7、性生活不和谐第四单元家庭一、家庭的定义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的。
其特点:1、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
以姻亲关系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姻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血亲(收养关系是准血亲)。
传统社会中,血亲重于姻亲;现代社会中姻亲日益重要。
2、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其成员之间有较多的面对面的交往,有直接的互动合作。
3、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
它包括性、生育、赡养、生活、事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关系。
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一)家庭的结构1、结构要素(1)家庭成员的数量(2)代际层次:在家庭代际关系中,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由代际不同产生的代沟)(3)夫妻数量: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家庭中有几对夫妻,就有几个核心。
核心越多,家庭越不稳定。
2、结构模式家庭的结构模式有:(1)核心家庭: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2)主干家庭:由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如父、母、子、媳妇合成的家庭。
(3)联合家庭:由夫妻与两对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或兄弟、姐妹结婚后不分家的家庭。
(4)其它家庭:上述三种类型外的家庭,如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核心家庭已经成为家庭的主要结构模式。
(二)家庭的功能1、经济功能:经济是家庭功能的重要基础,包括家庭的各种经济活动,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理财等。
2、性的功能。
3、生育的功能。
4、抚养与赡养功能。
5、教育功能。
6、感情交流功能:感情交流是家庭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是影响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