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父爱的散文六篇关于描写父爱的散文六篇【篇一】有人说:“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很“拧巴”,那种“好哥们儿”似的父子关系貌似不多。
”网上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孩子和母亲日常是这样对话的“妈,我饿了!”、“妈,我渴了!”、“妈,我回来了!”,和父亲的对话是“爸,我妈呢?”,和母子关系一词相比,父子关系几个字稍稍感觉就有点尴尬。
可能绝大多数儿子与父亲之间的关系都很“拧巴”,我和父亲也是。
父亲在我小时候就是权威似的存在,不容触犯,我又总是调皮捣蛋,到处惹事犯错,偏偏父亲极认真,所以,我被训斥是很正常的。
记得小时候的一件“挫事”,有一天看电视,小主角给爸爸凉了一杯水,下班回家的爸爸喝了水十分高兴,恰逢老师在课堂上又给我们讲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所以当看到电视这个镜头时,我十分激动,于是决定要做点什么,我就把家里几十个杯子全都倒满了水,泡好了茶,还用风扇一直吹,美滋滋的等待夸奖,但是我的下场显然很惨,没有获得和电视剧里的小孩一样的表扬,父亲扔了一句“你把这几十杯水喝完!”,当时我就傻眼了,可能那时候父亲无语的连训斥或者揍我的心都没有了。
还有一件事,也是电视剧惹的祸,几个才子在墙壁上洋洋洒洒作画赋诗看得我心花怒放,显然我又错估了自己的水平,掂起毛笔在家里的白墙上也画了幅画,当然我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直到我考上了大学,我和父亲稍稍有了话说,关系近了一点。
去学校报到的路上,看到一个律所,父亲的话突然多了起来,他向我描述法官们如何在庭审中辩法明理,检察官们如何抽丝拨茧揭露犯罪,律师们如何在法庭上高谈阔论发表意见,这是他心中的法律职业者,虽然他可能一辈子也没和他们打过交道,也没现场见过他们如何工作,只是因为我报考了法学专业,去了法学院,成为了他的骄傲,他已经把我想象成律师、法官、检察官。
报到当天,父亲首次走入这么大的校园,有点讷讷,而我却相当兴奋,很快入学手续办完了,那时候几万学生家长都挤进了学校周边所有可以住的地方,夜晚已经没法订到房间,刚好我的室友还有没来的,还剩下一个床铺但只有一张木板,那个夜里,我垫着席子,父亲躺着光板床,风扇在头上嗡嗡响,他辗转反侧,我也一夜未眠。
天亮了,大礼堂广场密密麻麻的都是人,当父亲给我讲:“我要回去了,你在学校好好的”,我突然感觉到鼻子酸酸的说:“嗯,你路上注意安全”,想要送送他,他却摆了摆手,很快湮没在人群,急急忙忙去了车站。
在校期间,每次先给母亲打电话,她都详细的给我说父亲最近的事情,嘱咐我有没有给父亲打电话,其实我一直都是两个电话连着打的,这边听完她的“唠叨”,那边就电话询问父亲的近况,虽然每次都是注意防寒防暑、注意身体之类的话,但是慢慢的也有了其他话题,通话时间也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了,每次多说几句都让我高兴不已。
因为有了学法律的儿子,父亲日常在家,看电视都不自觉的关注那些法制栏目,有时候甚至和我争论这个案子该怎么判,后来又通过了司法考试,读了研,他感觉这都不是小时候那个捣蛋的我了,在他眼里也成为别人的榜样。
我和父亲的性格很像,不喜张扬。
毕业,我考入法院,但是从报名、笔试、面试、政审直至体检我都没有和家里面说,只是和弟弟交流了下,因为我想着只有结果出来才算十拿九稳,对父母来说才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弟弟认为这么大的事情应该和家里说一下,很快父亲、母亲、爷爷的电话都来了,焦急的问我工作是不是定了下来,直到公示他们还惴惴不安。
父亲更为高兴,他的儿子要成为一名法官了。
2015年春节本来是一个幸运年,但是不幸的是快要到单位报到的时候,父亲却突然血压增高住进了院,不能动,不能语,母亲从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场面,有点惊慌失措,一直偷偷的抹眼泪。
那一段时间是最艰难的,母亲不断地和父亲说话,帮他洗漱翻身、揉腿捏脚,一个多星期过去,父亲终于能和我们说话,也能在搀扶的情况下走几步,虽然不能和以前相比,但是也足以让我和母亲高兴不已。
一天散步,父亲极力拒绝我继续留在医院,坚持要让我去单位报到,争论不过,我只得去了单位。
出院之后,他的身体一直是我们关注和担心的,由于还没有彻底恢复,只能缓慢的走动,有时候为了证明他已经彻底无恙,父亲甚至想要小跑一段,被我们劝阻之后就很点生气。
确实,病好之后父亲的脾气有点“大”,喜欢批评人和发火,母亲把他当做小孩,都顺着他不与他计较,有时候我无心和父亲拌了嘴,母亲都私下忙不迭提醒我,我也懊恼不已。
大病之后,家里也是极力反对父亲出去工作的,但是他一直闲不住,认为自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他孤身外没人照顾,我每次打电话都要嘱咐他准时测血压,不要忘了吃药,天热不要出去,在外面不要太累最好回家。
我们的交谈越来越频繁,话题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我说什么他一直应声着,我们的关系不再“拧巴”。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最让他们牵挂的就是教育、工作、婚姻,我也避不开婚姻这个话题了。
在家里,母亲说父亲接到好多咨询我情况的电话但都推了,他认为人的性格才是最重要的,他有他的标准。
得知我工作之后感情有了进展,他一直旁敲侧击的问我情况,获知性格不错,他又不干预,让我自己去选择。
结婚那几天,他要准备好多事情,忙得气喘吁吁,几乎没有休息,但笑容满面,幸福感十足,结婚给父母行礼的时候,我看到他眼角湿了。
我工作在异地,只有节假日才回家,和父亲见面更要等到春节、端午等这种传统大节日,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电话联系,只是变成我在“唠叨”的嘱咐他,父亲回答“嗯嗯”了。
成家之后,父亲认为我是大人,也很少再给我嘱咐什么,有时候认为家庭之间需要注意的事情,也不直接给我说,都通过母亲转给我。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古人真是睿智,一句话将父母对我们一生的养育之情给精确地概括了。
现在看来,造成这种“拧巴”的原因,更多的来自于小时候的调皮捣蛋和屡屡犯错被惩罚,如果非要说还有其他的原因的话,可能就是生活的重担、全家的希望部都在父亲的双肩,他都有点不善于以温和的方式面对我的各种犯错了。
在中国,父亲有着极大的责任,处于家庭的中心,却是“被反抗”的对象,被打上了刻板、严肃、无趣的标签,真是不太公平,等到我们成了父母,却才真正能理解他们。
愿天下父母安好。
【篇二】很早很早就想写一写我的父亲,可刚下笔,泪水就模糊了双眼,没想到这一写竟写了八年!纸短情长,我对父亲的思念永远也写不完!父亲虽然离开我已经八年了,但对父亲的思念一刻也不曾停止。
这思念不只局限于每一个有关拜祭父亲的节日,可以是电视剧里的一个情节,甚至是一些文字。
一想到父亲,就想起他在河里打鱼的背影,想起他在厨房为我做好吃的情景,想起他亲切地喊我小名的温馨,总感觉父亲从没离开过我。
记忆中,父亲有着一对浓密且超长的眉毛,父亲每每说他长的是长寿眉,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父亲长年劳作,身体康健,感冒发烧都很少,更不用说其他疾病了。
父亲这样说,我也是一直这样想。
然而,父亲的生命却突然而又决绝的停留在他56岁的那个秋天——农历十月初二。
父亲是突发脑淤血去世的,母亲说父亲去世前的一星期,眼睛老是红红的,就提醒让他看看医生,父亲却总是说没事,可能是眼睛有点发炎,点点眼药就好了,殊不知,这种症状是血压过高所致,如果及时看看医生,或者吃点降压药,就不会有事。
父亲的突然离世至今让我难以接受,自那时起,我才真切懂得了人的生命竟是如此脆弱,在面对无可挽回的失去时竟是如此的无望与无力!那种刻骨铭心的伤痛,是再高明的医生,再珍贵的药物,也无法医治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本分的农民。
小时候,村里人刚刚解决温饱,生活还很贫困,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农闲时节父亲常常到河里打鱼。
父亲在河里打鱼的时候,唱着歌,挥着槁,很是快乐。
父亲是打鱼高手,看看水面就能判断哪里有鱼,每次总是能打好多鱼,第二天把鱼拿到集市上卖,换回一些钱。
父亲很节俭,但是在我们身上他从不节俭,别的小孩有的,他都会尽力去满足我们。
每次父亲去卖鱼都不忘给我们几个小馋猫带点好吃的,那时候,对农村孩子来说,几根焦果,几块糖都是巨大的惊喜。
但父亲自己却从来不舍得花钱在街上吃饭,不论多晚,都会回家吃。
父亲很善良,要是鱼打的少,就不去集市卖了,分给左邻右舍一些,让他们也改善改善生活。
这样乡亲们端着碗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吃的是鱼,聊的也是鱼。
爽朗的笑声,四溢的饭香,总能传出很远很远,气氛是那么的温暖。
父亲育有我们姐妹三人。
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年代,因为没有男孩,父母亲受到了太多的白眼和非议。
但父亲却没有这样的偏见,对我们姐妹三个格外疼爱。
清楚地记得我考上高中那年,因差几分,要上高中就要比平价生多交4500元钱才能上。
在九十年代, 4500元钱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无异是一个天文数字。
得知这个消息,我很沮丧、灰心,我觉得我肯定不能再上学了。
亲戚们、邻居们也都认为供女孩子上学没用,长大嫁人后就不是自家的了,是“亏本的买卖”。
父亲不说话,一笑了之,但我感觉到了父亲的尴尬。
临近开学了,父亲把我叫到身边,说“该开学了,准备明天去学校……”。
我认为父亲是在开玩笑,不等父亲说完,我赶紧说:“我还是不上了吧,再说家里哪有那么多钱?”父亲笑着说:“4500元钱不算多,爸爸有钱,钱还用不完呢!”那一刻,我一头扎进父亲的怀里,喷涌而出的是泪水、感激,更是幸福。
后来,有了工作,结了婚,虽然离家远了,但每个月总要找个双休日回家一次,在家里住上两天。
每次我回家前,即使是大冬天,父亲也会撑上小船到河里撒几网,或者到河里翻看捕鱼的地龙,看有没有捕到鳝鱼,因为那是我最喜欢吃的。
父亲去世的那天,我回到家里,看到的是满满一缸的鳝鱼,足足有六七十条,母亲说这是父亲这个月捕鱼时挑出来的。
看着满缸游来游去的鳝鱼,我心如刀绞,泪如雨下。
父亲,我想您,很想很想……很想在你面前撒撒娇,很想再品味一次你做的鱼,很想再一边跟您轻松愉快地聊聊天,一边看着您和蔼可亲的脸和温馨的笑容。
然而,父亲永远的去了。
父亲在时,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永远长不大,为难的事,对父亲说;高兴的事,对父亲说;家长里短的事,也对父亲说。
父亲去世后突然觉得自己一夜之间长大了,既要照顾好母亲,又要关照好两个妹妹,身上的责任和肩上的担子曾经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父亲的操劳和不易。
父亲虽然走了,但父爱,就像一座山,永不倒的山,是我精神的依赖,是我坚实的靠山!【篇三】今年的父亲节恰逢母亲的生日,我们兄妹及孙儿辈给父母分别买了好几套衣服,想让父亲穿上新衣迎接节日。
父亲试穿多套新衣后,还是选择穿上昔日的军上衣,或许是父亲军人出生的缘故,父亲一穿上军装,立即显得刚毅精神,神采奕奕,虽然我们略有微词,但也不再坚持。
父亲当年随大军南下留于信阳,山东人耿直的性格和军人刚烈的风骨交融在父亲身上,铸造了父亲铮铮铁骨的硬汉特质,加之父亲一米八的个头,无疑成为标准山东大汉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