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悸PPT

心悸PPT


证候特征
主症:自觉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 主症:自觉发作性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 自主,可以是一过性、亦可阵发性、或呈持续性; 自主,可以是一过性、亦可阵发性、或呈持续性; 可以一日数次、或数日一次发作。 心中悸动, 可以一日数次、或数日一次发作。(心中悸动, 或快或慢,或快慢不一, 或快或慢,或快慢不一,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或 持续性特征。 持续性特征。) 兼症:胸闷气短、神疲(be tired;feel weary)乏 兼症:胸闷气短、神疲 乏 力(inertia)、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或出现 、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 晕厥(Syncope)。 晕厥 。 脉象特征: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或结、 脉象特征: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或结、代、 促、涩脉等。 涩脉等。
病因病机
1、体虚劳倦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 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劳累及运动时出现心悸者大多为心脏器质性变化,一 般包括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或者贫血等;相反活动时或者 剧烈活动后心悸症状减轻或消失者多为功能性改变。 可见于急性或慢性失血患者,如吐血、便血、咯血、 妇女月经过多等都可引起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致心悸。
历史渊源 《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 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曰:“怔 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 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 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
历史渊源
《医林改错·心慌》重视瘀 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 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 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 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 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 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 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 部分神经官能症等, 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具有心悸临床表现 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 的,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 辨病处理。 辨病处理。
脉象简述
一息五至,节律规整为平脉。 一息五至,节律规整为平脉。 脉率——数脉类:按“递增 至”为序有“数、疾、 数脉类: 递增1至 为序有“ 脉率 数脉类 浮合” 缓脉类 缓脉类: 递减1至 极、脱、浮合”脉/缓脉类:按“递减 至”为序有 奇精” “缓、迟、损、败、奇精”脉。 脉律——促:速而时止,止无定数(阳盛则促)/结: 脉律 促 速而时止,止无定数(阳盛则促) 结 缓而时止,止无定数(阴盛则结) 代 缓而时止, 缓而时止,止无定数(阴盛则结)/代:缓而时止,止 有定数(代则气衰)。另外还有乍疏乍数, )。另外还有乍疏乍数 有定数(代则气衰)。另外还有乍疏乍数,忽强忽弱 之脉象变化。 之脉象变化。 脉缓而虚大无力为元气不足;沉迟为阳虚内寒; 脉缓而虚大无力为元气不足;沉迟为阳虚内寒;细弱 而为气血俱虚;结为虚甚或痰瘀阻滞;代为脏气衰微; 而为气血俱虚;结为虚甚或痰瘀阻滞;代为脏气衰微; 细而迟,往来难,或脉来中止,参伍不调) 涩(细而迟,往来难,或脉来中止,参伍不调)为夹 散脉病重危急;脉数而滑为痰火内盛。 瘀;散脉病重危急;脉数而滑为痰火内盛。
历史渊源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 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 复感外邪等;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最 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 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 舍 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 乍


palpitation
目的要求
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了解心悸病因, 了解心悸病因,掌握心悸病机 掌握心悸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熟悉心悸辩证要点 掌握各证型辩证论治 熟悉心悸轻重危急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一、概述
定义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于气血阴阳亏虚,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于气血阴阳亏虚, 惊悸 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 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 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 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 常伴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 证。常伴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 或数,或节律不齐。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 或数,或节律不齐。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 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 惊悸; 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 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 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 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 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 怔忡。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者,为怔忡。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3、感受外邪
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 心血运行受阻→心悸 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及瓣膜发生病 变或是出现心脏房室大小改变或是心脏功能受 损者。
病因病机
3、感受外邪 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 或温疫、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心悸 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宁→心悸 可见于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内膜炎、梅毒 性心脏病等。 可因于寒冷刺激而发病,大多属于缺血性心血 管疾患,常伴有心胸憋闷疼痛等症;外受寒凉导致 发热后出现者,又多与心肌炎症、心功能不全等有 关。来自病因病机☆ 二、病因病机☆
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 心悸的形成,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 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 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杂病 源流犀烛·怔忡源流 怔忡源流》 怔忡、 源流犀烛 怔忡源流》说:“怔忡、心血不足病也 ……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怏怏动摇 心血消亡, 心血消亡 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 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 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 或由阴血内耗,或由水饮停于心下, 或由阴血内耗,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 ……,或事故烦冗,用心太劳 ,或事故烦冗,用心太劳……或因气郁不宣而 或因气郁不宣而 致心动……,以上皆怔忡所致之由也。” 致心动 ,以上皆怔忡所致之由也。
体虚劳倦 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 饮食不当 药物影响
气血阴阳亏乏, 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 心虚胆怯, 心虚胆怯,忤犯心神 痹证日久,复感外邪 痹证日久, 醇酒厚味, 醇酒厚味,化火生痰 抗心律失常药
心神失养 心神动摇 痹阻心脉 痰火扰心 心律失常
心 悸
发病:可急,可缓。各种年龄阶层、性别、 发病:可急,可缓。各种年龄阶层、性别、季节等与 发病无特殊相关性。 发病无特殊相关性。 病位: 病位:心。心为君主之官,因此发病与脾、肾、肺、 心为君主之官,因此发病与脾、 肝等四脏功能失调均有关。 肝等四脏功能失调均有关。 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邪扰心神,心神 邪扰心神, 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 邪扰心神 不宁。 不宁。 病性:分虚实。虚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 病性:分虚实。虚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实者 为痰火扰心、水饮凌心、瘀血阻脉等(气滞、血瘀、痰浊、 为痰火扰心、水饮凌心、瘀血阻脉等(气滞、血瘀、痰浊、 水饮)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虚实之间相互影响, 水饮)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虚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夹 杂出现,所以为本虚标实之虚实夹杂证。 杂出现,所以为本虚标实之虚实夹杂证。
病因病机
4、药食不当 嗜食肥甘厚味、煎炸炙博→蕴热化火生痰→痰火上扰心 神→心悸 浓茶、浓咖啡、大量吸烟可导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 , 而出现心悸。饱餐加重心脏负担,也是冠心病常见诱因 之一。 药物过量、毒性较剧→耗伤心气,损伤心阴→心悸 中药:附子、乌头、洋金花、麻黄、雄黄、蟾酥。 西药:洋地黄、奎尼丁、阿托品、肾上腺素、锑剂,补 液过快、过多。
历史渊源
《金匮要略》和《伤寒论》首次提出心悸的病 名,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 及“惊悸” 等;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 邪等;脉象表现为结、代、促脉等;提出了基本治 则,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结脉: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代脉:缓而时止,止有定数; 促脉:速而时止,止无定数。
病因病机
2、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 不能自主→心悸 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化火生痰,痰火扰心 →心神不宁→心悸 大怒伤肝,怒则气逆;或大恐伤肾,恐则精却→ 阴虚下火,火逆于上→动撼心神→心悸 常见于各种原因心脏疾患、甲亢、贫血、神 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 。
病因病机
历史渊源 《济生方》不仅对惊悸有所载述,还提出 了怔忡的病名,“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 也”。 《济生方·怔忡论治》指出,怔忡发病的原 因,在于“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 忡”; 另外“冒风寒暑湿,闭塞诸经”,“五饮停 蓄, 湮塞中脘”,亦能令人怔忡。
历史渊源 《丹溪心法》提出了“责之虚与痰”的理 论,认为血虚与痰火是怔忡致病的根本原因。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门》指出:“怔忡者 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 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
病变趋势与病机转化: 病变趋势与病机转化: 初起以心气虚为常见, 由气影响血, 初起以心气虚为常见 , 由气影响血 , 出现心气 不足, 心血不足, 心脾两虚, 心虚胆怯, 气阴 不足 , 心血不足 , 心脾两虚 , 心虚胆怯 , 两虚等证。 两虚等证。 后期阳气也虚, 出现心阳不振, 脾肾阳虚之证, 后期阳气也虚 , 出现心阳不振 , 脾肾阳虚之证 , 因阳虚水停为饮,水饮凌心。 因阳虚水停为饮,水饮凌心。 由于火盛或痰热,可以耗伤阴液, 由于火盛或痰热,可以耗伤阴液,也有素体阴血 亏虚者,此多为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等。 亏虚者,此多为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等。 病情进展,可以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 病情进展,可以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出现阴 阳俱损之候。 阳俱损之候。 阴寒盘踞,可以心阳暴脱,出现厥脱危候。 阴寒盘踞,可以心阳暴脱,出现厥脱危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