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濯源“思维可视化”教学——课改到底怎么改教育需要热忱,但更需要理性!——刘濯源理性解析“减负到底减什么”,“课改到底怎么改”?题记:为什么“课改”是光明方向却处处不招待见?为什么“减负”是大大好事却始终倍受质疑?是“课改”错了,还是“减负”不对?当然都不是,问题不出在“方向”上而是出在“方法”上!换句话说,经是好经,就是让歪嘴和尚给念歪了。
为什么念歪?我认为根子还是在我们的文化惯性和思维方式上……一件大事要做成,方向当然最重要,如果方向错了,便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渐行渐远……越努力问题越大!然而方向对了并不代表着一定成功,只有方向没有方法也是行不通的:方法对了,事半功倍,干事的人越干越有成就感、越干越有信心,越干越投入,跟进效仿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这事就成了;方法不对,事倍功半,干事的人越干越痛苦,越干越沮丧,越干越倦怠,想跟进的人便知难而退,全都吓跑了,这事准成不了!因此,在方向明确后,寻找、研究、设计行之有效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不假思索地“蛮干”和急功近利地“快干”都是要范错误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常范这样的错误。
因为我们是宣扬“愚公移山”、“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和“头悬梁,锥刺股”的民族,我们崇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学精神,我们相信“凡事无捷径,只须下苦功”的规条,我们宁愿把“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这半句话教给孩子,也不敢坦诚地告诉孩子其实后面还有半句是“然而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恰恰是最重要的。
”……于是我们特别热衷于理念的鼓吹而极度轻视具体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于是我们要做的事总是浮在云端,飘飘然,晕乎乎,很难脚踏实地!教育不但是大事,而且是复杂的大事,所以要解决好教育问题就更要虚心静气,坐下来细细梳理,找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绝不能笼笼统统,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地搞,否则就成了瞎折腾!为什么推行“课改”这么难?因为有“方向”缺“方法”,不改不行,改了更不行,因为是乱改,不科学,不系统,没成效,结果“课改”变成了作秀、应景、添乱!试想这样的“课改”怎么会得到一线教师的真心支持呢?为什么落实“减负”也这么难?同样是因为有“方向”缺“方法”!连到底什么是“负”还没搞清楚,就“一刀切”,强行减负:不准补课、不准考试、不准留作业、不准学生在校时间超过七小时……结果呢?明着不补暗着补,学校不补课外补,补课象做贼,不但学生的课业负担丝毫没减,反而家长的经济负担及学生的心理负担都加重了!那么,这到底是哪门子“减负”?倒更象是增负!难怪家长们都抱怨说“减负、减负、越减越负!”那么,减负到底减什么?课改到底怎么改呢?要彻底理清这些问题,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必须首先要有一种理性的态度。
什么是理性的态度?不煽风点火,不泼冷水,不捣浆糊,也不和稀泥,而是遵重客观事实,遵重教育规律,抽丝剥茧,寻根探源,找到问题本质,然后提出科学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来,这才是理性的态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以“理性”的态度来回答三个最现实、最受关注、最无法回避的问题:一、追求分数有错吗?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家长的命根,老师的命根,校长的命根!没有好成绩,学生没好学校上,家长没面子挣,老师没红包拿,校长没位子坐,连局长的前程也受影响啊!因此,老师和校长们经常说“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没有成绩就连今天也过不了!”那么追求分数对不对?我知道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教育专家都会说不对,但我不这样认为!考试分数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成正相关的,做学生的要考个好成绩天经地义,无可厚非,难道非要成绩差才对吗?更何况要学生、要家长、要老师和校长们统统放弃分数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既然做不到的事,骂它何用?二、考试能不能取消?有些人认为今天的多数教育问题都源于中高考制度,似乎一旦取消了中高考,所有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于是积极鼓吹“取消中高考”的观点。
然而理性地想一想,中高考真能取消吗?当然不能,社会现实不允许!有必要取消吗?当然也没必要,中高考制度是有问题,但并非主要问题和深层矛盾,只需改进,不必取消,如果把矛头都指向考试制度,那么便是舍本逐末,不务正业;或者是受人蛊惑,人云亦云;也或者是别有用心,故意捣乱,混淆视听!三、素质与应试是对立的吗?自从提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以来,就有很多人就把它和“应试教育”对立起来,甚至在根本没搞清什么是“素质教育”的情况下,就开口“素质教育”,闭口“素质教育”,以此来证明自己教育理念之先进。
我当然也批判现行的“应试教育”,但我不反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因为“应试能力”本身就是一种素质,而且是一个人的核心素质!请想一想,应试能力的本质是什么?是学习力啊!难道学习力(其核心是思维能力)不重要吗?也许有人会说“应试教育”拼的就是死记硬背,根本不能体现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说法,依据我对中高考试题系统的、深入的研究,一个只会死记硬背的同学,即便把所有内容都背下来,也考不上重点。
因为中考试题中至少有50%是考学生思维能力的,高考试题中则有80%是考学生思维能力的,也就是说只有思维能力发展好的同学才能考出好成绩。
那么这种应试能力算不算素质?难道这个不算,而只有琴棋书画、唱歌跳舞才算素质吗?诚然,素质教育是多元的,不能把眼睛仅仅盯在考试成绩上,但也绝不能非此即彼,一提素质教育就拿考试当靶子,当借口,当挡箭牌!如果我们能理性地认识以上三个问题,那么关于“减负到底减什么?”和“课改到底怎么改呢?”这两个问题就真的可以迎刃而解了!四、减负到底减什么?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再也不能把“关注点”指向考试和分数了!所以减负绝不是减考试,也更不能是减分数!那么减的到底是什么呢?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要真正搞清楚到底学生的“负”是从哪里来的?请注意,千万不要再提“考试”了,因为前面我们已经明晰了,这是一个无效的“关注点”。
那么是减作业,减课时,强制不补课吗?表面上看是,但本质上不是!深入地想一想,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何繁重?学校不补课,为什么学生还要花钱到校外补课机构去补呢?因为要考试,要竞争,要分数——所以学生们学得再累也不得不学,家长们花钱花得再多也不得不花啊!这么一来,“病根”似乎又回到考试制度上来了,可是我们前面已经分析了考试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了,于是我们的教育就进入了一个令人百般纠结的两难境地:一边是年年都要面对的中高考,一边是日日都要讲的减负,就如同一边踩刹车,一边踩油门!难道这个问题真的无解吗?非也,我们不要在学习时抱怨考试,在考试时抱怨减负,这样必然会使我们掉进“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逻辑陷阱,无法破解。
我们要做的是挖掘问题的本质,积极寻找突破口!以上这个“两难”的窘境其实是由我们长期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所造成的,这个关键问题就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深层原因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既不是“考试”也不是“应试”,你考我应,理所当然,真正的问题恰恰出在我们已经很少关注的教学过程——看上去是赤裸裸的“应试教育”,但实际上根本不擅长应试!何以见得?事实为证:一种只让少数学生考好,大多数学生掉队,使学生学业水平严重两极化的教学能称得上“擅长应试”吗?一种把学习这么有趣的事变得味同嚼蜡,痛苦不堪,使70%的学生都厌学的教学能称得上“擅长应试”吗?当然称不上,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讲,今日横行中国,席卷华夏的“应试教育”恰恰是最不会应试的!知识灌输、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现行的“应试教育”似乎都离不开这“三大法宝”。
然而这“三大法宝”并不是让学生变聪明的,而是让学生变笨,变厌学的!有效学习的内核是有效思考,然而知识灌输、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靠得是“机械重复”,比谁重复的遍数多,比谁的题量大,都不是在引导学生做有效思考,所以这种教学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它造成的两种最严重的负面效应就是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比“机械重复”更令人生厌的了,因为这是人脑的天然机制。
富士康的工人为什么会发生“十三连跳”?因为工厂流水线上的“机械重复”让人真烦啊!江西九江的三名小学生为何手拉手跳楼?是家庭作业的“机械重复”让人真烦啊!株洲的一名小学生为了不上学竟然将数根铁丝生生吞下,为什么?是传统课堂上的“机械重复”真让人烦啊!到这里我们终于理清楚了:真正把学生折磨得痛苦不堪的并不是考试和作业,而是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是这一过程给学生带来的负面的心理体验!因此减负真正要减的就是学生的这种心理感受,而不是强制学生少学!一个会学习、爱学习的学生每天学12个小时未必累,一个不会学习,讨厌学习的学生上一堂课也累,也烦,也会痛苦不堪!爱因斯坦曾这样解释相对论:“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1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1分钟;但如果让他坐在热火炉上1分钟,却会觉得似乎过了不止1个小时。
传统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把教和学的过程搞得象在火炉上烤,而且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烤,学生们能不痛苦,能不厌学吗?要帮学生减掉学习过程中的痛苦体验,只有一个可行的途径,那就是要从“教法”和“学法”的改进入手,把“知识灌输型教学”转变为“能力提升型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启动思考,运用思考,享受思考,以知识为载体来锻炼思维能力,这样不但能考出好成绩,还能育出好能力!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推行真正行之有效的课改。
五、课改到底怎么改?什么是行之有效的课改?我的回答是系统性课改——从理念到形式,从形式到方法,从方法到内容的系统性课改,任何表层的、片面的、零散的课改都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也不具备广泛推行的价值!十余年来,众多满怀教育使命感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对课改进行了大量的,积极的探索,也有一些理念、模式、范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但客观地讲,包括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课改样板在内,大多数课改理念及实践都没解决表层化、片面化、零散化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缺乏客观、全面、深入的系统性思考及结合学科教学的有效设计。
下面让我们结合几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课改理念、模式、范式,从不同的课改层面入手,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盘点和分析:第一层面:教育理念传播在这个层面,主要表现为“人本教育”思想的兴起及传播。
所谓“人本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要尊重学生的天性(人格、情感体验、认知发展规律),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增进交流,从而发展出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例如魏书生老师的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管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观、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都可以说是在这一层面的革新,也对中国教育产生了较大的、积极的影响。
但由于缺乏深入的、系统的、结合学科教学的研究与设计,这些理念虽好,但往往是飘在空中,难以落地,很多学校热情高涨地学魏书生,但最后只能望着魏老师的背影,一声叹息了:“哎,魏老师是神,我们只是人,魏书生的教育理念是好,但只有魏老师能落实,我们的老师根本做不到啊!”是啊,从理念到方法,从方法到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仅凭一场报告、几本书或几天培训就能走好这段路,难啊!第二层面:课堂形式革新在这个层面,影响范围最广的当属山东“杜郎口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由“教中心”转为“学中心”,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课堂形式,通过预习、展示、反馈来完成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