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应成为一种习惯在今天的中国,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物资生活的日益丰富,能坐下来安心读点书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少。
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读书的人数正在逐年减少。
去年,中国只有51.7%的国民读书,这一比例比5年前下降了8.7%。
这种精神文化状态着实令人担忧,那么,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读书学习的状况又如何呢。
一、现代青年读书学习的现状不少有识之士警告,“书虫”将成为未来中国一个新的“濒危物种”。
现在的青年读书学习的思想观念已在悄然发生变化。
下面,我们来看看青年一代的学习现状。
(一)青年人读书学习意识淡化。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文化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精神文明生活。
特别是年轻一代慢慢成为传统文化的“断层代”。
年轻一代享受着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多数人开始满足于对物资生活的追求,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却越来越忽视。
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6-30周岁识字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分钟,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21分钟,人均上网时长为每天58分钟。
与上年相比,平均每天接触报纸、图书的时间有所下降,上网时间在成倍增长。
另外一方面,青年人学习目的陷入误区。
调查五年来中国青年读书的功利性目的走强,知识性目的减弱,追求消遣性和娱乐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有这样一则实例,一位代表中国出国访问的中学生自称喜欢历史,竟然说不上康有为是谁,而聊起欧美明星却如数家珍,就像住在她家隔壁。
这件事令人震撼,年轻人是推动中国文明向前进的继承者,而他们的知识含量、结构却开始变化了。
(二)社会缺少读书学习的文化氛围。
有这样一则趣闻:在日本地铁里,5个人就有5个人读书看报;在台湾,5个人就有3个人读书看报;在香港,5个人中有2个人读书看报;而在中国的地铁里,5个人中往往有2个人在讲话,另外3个人在听他们讲话(或者这3个人在玩手机)。
这说明了什么,结果不言而喻。
我国这几年重经济,重发展,我们社会进入了一个重金主义时代,现在社会上津津乐道的是经济因素,往往没有什么文化因素。
我们从中国国民的阅读率就可以看出端倪,据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人人均每年阅读图书仅为4.25本,远低于韩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国,仅为日本1/9”,应该说我们和其他国家相比,现状是排在后面的。
比如以色列平均每个国民一年要读65本书,俄罗斯每人每年是55本,日本每人每年是40本,韩国每人每年是11本。
像美国还是在克林顿时代的时候,克林顿就提出了每个人每年读50本的读书计划,和其他的国家相比,我们中国每年人均读4.25本书真的是相形见绌了,如此低的阅读率实在是与中国文化大国的称号不相称。
(三)娱乐方式“多元化”使年轻人迷失。
随着电视、手机、互联网、电子游戏等娱乐手段的增加,对于很多人来说,阅读自然不再是他们生活之中的闲暇方式。
一些专家分析,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已改变了年轻一代的生活习惯。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电脑网络作为先进的信息媒介,在提供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娱乐消遣资源,除了视听优势外还增加了其操作性,年轻一代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了成功感,好奇心的到极大的满足,使许多青年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也使许多青年因染上“网瘾”而学业荒废。
相反,人们看电视、用手机、玩电脑的时间却比5年前增加了2个小时以上。
二、读书学习的重要意义世界著名大文豪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能使人获得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增长能力。
青年是一个人一生中知识积累和人生观养成的黄金时期,又有着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读书学习应是青年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读书学习是精神文化发展的需要。
一个民族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离不开读书,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更离不开读书。
读书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涵养民族气质,影响一国走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我们突破空间的束缚,思接千古,视通四海,让思想纵横捭阖,使自己更加睿智。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至今耳熟能详。
“人不读书,其犹夜行”,阅读伴随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培养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也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
读书的作用虽不立竿见影,但却能滴水穿石,它让我们在文化上、心理上具有更强大的力量。
(二)读书学习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由于我国目前教育条件的限制,我军士兵的文化素质并不高。
每年虽然有地方大学生毕业参军,但只是极少的一部分。
据资料统计,目前,我军士兵中,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不到十分之一,高中文化水平的约占一半,其余为中专以下文化,而美军战士大学文化水平占近九成。
这样的文化层次,严重地制约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速度。
对比一下中美军事实力,由于人才缺乏,技术落后,我军装备质量和数量都远不如美军。
在军事专业领域,计算机、雷达维修、机械工程、机电一体化、天气动力学、电气技术、电子工程、电子对抗等专业性人才缺乏,直接导致我军自主研发能力不够,从装备上看,我军总体实力大概在美军80年代水平。
如果对中美有效战斗军力对比一下,综合来看,中美陆军为1:2,空军为1:5,海军为1:10。
(三)读书学习是个人成长发展的需要。
读书是一个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书,特别是读好书,人们可以凝炼思想、净化灵魂,可以明辨是非、感悟人生。
古今中外,凡大有作为的人,都是善于读书学习的。
清代学者萧抡说:“一日不读书,心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更是“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他们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就是因为把读书学习当作了一种基本的生活需要,如同天天吃饭一样,成为一种基本生活习惯。
对他们来说,读书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享受快乐的过程,能给自己带来不尽的愉悦。
高位截瘫的张海迪没有进过一天学校,但是她以十分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
她最喜欢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还有《古丽亚的道路》、《我的大学》、《真正的人》等催人奋进的书。
她在两年内读完了当地图书馆于她有用的全部藏书,涉猎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名著,她还翻译了16万字的英语小说和其他资料。
张海迪用她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知识能使人掌握人生的真谛,鼓起生活的勇气,摒弃思想杂质,升华精神境界。
正如张海迪所说的那样:“大脑需要营养,除了在生理上需要血液的供应,在精神上还需要广博的知识去营养。
”三、如何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一文中说:“一个人要想获得读书趣味,必须养成读书习惯。
”梁启超所说的“读书趣味”,是指享受书籍所带来的精神洗礼,并使之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也就是一种习惯。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习惯和兴趣,只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才能尝到读书的趣味。
一个人的读书习惯在青年时代形成,所以,青年时期是养成读书习惯的黄金时期。
(一)计划读书。
一位著名文学家说过“人的脑子本来象一间空空的阁楼,应该有计划地把一些家俱装进去”。
同样,如果读书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就象远航的轮船没有罗盘而失去前进的方向。
今天,人类的知识成几何级数飞速增长,书海浩瀚无际,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有所成,就必须确定读书目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循序渐进的学习下去。
读书无一定的计划,想起什么就读什么,拿起什么就看什么,这些读书的方法都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有选择的基础上,做出年,月,周,日阅读计划,养成按计划读书的习惯。
在计划读书的基础上,还要大胆地“跳”“跨”。
如若你捕捉到了最新的信息,就要毫不犹豫地“跳”“跨”你的阅读计划,把最新的信息排在最前头进行学习研究。
(二)广泛涉猎。
俗话说破万卷思酣笔畅,读得多、读的广,视野自然开阔。
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者。
鲁讯先生主张“博采众家,取其所长”。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博便无以致精,博学方能足智,足智才能多谋。
当然,读得多还要精读其中的一部分,适于青年人博采众长的书籍分类主要有:1、引人向上、催人进取的思想性。
例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锋》等。
2、结构严谨、文笔精雕的艺术性。
如:高尔基的《海燕》、我国古代的诗、词、曲等。
3、富于生活、广闻博采的趣味性。
如《战士小百科》、《军事杂志》等报刊书籍。
4、科学可信、方便生活的实用性。
如:《电脑知识》、《摄影技术》、《家用电器维修技术》等军地两用人才丛书。
(三)勤于思考。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是说学习不寻思其义,就容易受到欺蒙。
所谓学问,就是要学要问。
问人先问己,问己才能迫使你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提出问题想办法去解决。
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实际检验,也是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开始。
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就能更加激发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使知识逐渐丰富起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头脑,遇到困难,就要思考着去解决而不能绕着走,也不能不假思索就求助于别人,这样才会理解深刻、记得牢固,甚至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哥德说过,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
大数学家高斯更是一语破的:“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作出同样的发现。
”伽利略是怎样打开近代科学的大门的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不轻易放过一个思考的机会。
他十七岁进入比萨大学学习,那是天主教的天下,要做礼拜。
可是就连在教堂里做礼拜这样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刻,怎么也禁止不了伽利略的思考。
当别人在虔诚地祷告时,他却全神贯注地看着教堂里吊灯的摆动,根据摆动的原则,发明了伽利略摆,为制造钟表打下了理论基础。
(四)贵在坚持。
“看读写作一日不可偏废”。
这是曾国藩说的,意思就是你读书,写东西一天也不能偏废。
每天都要坚持,哪怕你只有一点时间,只要有时间就学去!所以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坚持是一种精神,是对人生和事业的态度,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本色;坚持,是一种意志,是精卫填海的执著,是“积以悠久,自然日新”的笃信。
古今中外有所建树的人,无一不是在坚持中实践人生,探寻宇宙奥秘,书写人间华彩,创造彪炳史册的人。
然而,“坚持”两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非易事。
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都存在着“能否坚持读书学习”这个问题。
我们不难看到学习中虎头蛇尾、浅尝辄止、知难而退、半途而废之人。
这些都缘于缺少“坚持”的精神。
毛泽东曾精辟地论断:“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战国荀况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们的理论行动都告诉人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经过艰难辛苦的曲折的探索过程,不经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不通过“千百回”的学习与钻研,无法真正获得知识。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