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4课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4课


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 人非正式会议。
时间: 2001年10月 地点: 上海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美国总统布什、 与会者: 俄罗斯总统普京等19位领导人 成果: 与会成员形成了“上海共识”。 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亚太地 意义: 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 贡献。
上海APEC会议
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断绝。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亚洲
欧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截止到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总统就职 以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支持票 50 材料一: 40 30 20 10 10 24
47 34
51
1950
1956 1960 1系发展 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 突出特点:
政治——“冷”;
经济——“热”
• 最大障碍:
历史问题
1、背景: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2、外交目标: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依据: 2、目标: 3、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 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 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 织的活动。(“历史纵横”)






1971.4
美乒乓球队访华
基辛格秘密访华 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中美关系重大突破,正常化开始 为建交提供法律基础
1971.7
1972.2
1978.12
1979.1
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1972年2月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 《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 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 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1、依据: 2、目标: 3、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 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 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成立并积极参 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上海合作组织
时间:2001年10月 地点:上海 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 与会者: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 文件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性质: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 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意义: 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 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 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 作用 。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 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 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中日经济
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最大进口来源 地。 日本还是中国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第二大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来源地(前四位分别是 东盟、日本、台湾、韩国)。
上海合作组织会徽
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首次
元首会议在上海举行。
同17国建交 50年代
基础 参加两次国际会议 恶化 60年代 改善 “一大片” 联合国合法利的恢复 关键 中美关系正常化 推动 中美关系紧张 中苏同盟破裂
一边倒
总结
“两只拳头回击”
70年代
突 破 和 转 机
建交热潮
中日邦交正常化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 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 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 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
说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 ,世 界霸主地位动摇;
材料四: 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 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 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中苏边境地区剑 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
3、《中美联合公报》 的发表是否表示中美 关系已经完全正常化?
参考: 在台湾问题上,虽然在《中美联合公报》中 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 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但是美国并没有承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美 国仍然与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美国在 台湾还驻有军队并与台湾维持着1954年签订 的《共同防御条约》。这种状态下的中美两 国关系,不能说是完全实现了正常化。
无敌国外交 80年代 调 整 “不结盟”
在黎巴嫩执行任务
中国的多边外交以联合国为中 心来展开的原因
一、联合国的宗旨、基本原则与中国和平共处外 交政策相一致
二、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负责任大 国的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
贯主持公道、伸张正义。
三、有助于稳定国际和地区形势,维护联合 国权威
1、依据: 2、目标: 3、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 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合作组织第 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年份)
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的票数 说明:美国长期实行的“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材料二: 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 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 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讲话 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1、背景: 2、恢复: 3、原因: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2)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 (3)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
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 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 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 的阴谋。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 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 “恢复”而不是用其他的“加入”之类的 提法? 1945年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国又是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 做过重要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国际法惯例, 新政权就自然取得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力。但由于 美国的阻挠,这个问题一直被搁置,直到70年代 初才得到彻底解决。因此说是合法席位被恢复。
单元结构
新 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 (基础) 中 国 70 年代外交重大发展 (突破) 外 交 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
(调整)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 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 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 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 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 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 拒绝
对多边外交的认识 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为推进 重大地区冲突的公正、合理解决,任何 单边、双边的力量都无能为力。必须采 取多边行动,才能推动国际的协商和合 作。 单边主义意味着冲突和对抗,是强 权政治表现。多边主义是多元、平等、 互利和合作,是当前处理国际关系的重 要准则。
维和任务:中国维和军人
1、背景: 2、恢复:
(1)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 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 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 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 出去 (2)197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第一次在 联合国总部大楼前升起 (3)1971年1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到达纽约, 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
说明:六十年代,中国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
原因: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 美国方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面看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2)从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中国 方面看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 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4、中日关系的改善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1)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美国谋 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 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2)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 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 高涨。 3)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4)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参考: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国家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 系,主要是由各国 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 的决定的。外 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 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国家力量
意识形态
国内外形势
……
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 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是 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 (断交、撤军、废约) 宣布: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 外交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