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介绍

苏轼 辛弃疾 李清照介绍

拓展材料(一)苏轼(一)苏轼生平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被小人陷害,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时年44岁,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58岁又贬惠州。

61岁谪往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太后陈氏执政,召苏还京。

1101年北返途中病逝,死于常州。

(二)苏轼思想(1)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1)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时值壮年本身比其他的士大夫文人早熟得多,刚进入仕途时意气风发,儒家的积极入世占据他思想的主导,并且早年苏轼接受儒家经典教育,他胸怀大志、坚忍不拔,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

(2)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第一次跌入谷底,但在黄州的五年中,苏轼也不是一味地消极避世,纵观他的心态从一开始的惊魂未定到对自身前程命运的担忧,对家人冷暖的惦念,可以说这五年概括为由苦闷到渴望超脱,这一时期道家思想的词作比重极大,尽管此时期释家思想的词作量寥寥,但释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从成分划分上,同为出世遁世,而且两者在苏轼的出世思想上融合一处,很难强分。

因为这一时期释道思想在苏轼词作中占主导地位。

(3) 元祐时期苏轼仕途崛起,任礼部郎中,这一阶段也是苏轼一生中仕途最为顺畅的时期,压抑已久的儒家思想再次被唤醒,摒除了私心杂念,“舍身报国”的儒家精神在苏轼身上表现得更为纯粹。

此时的苏轼已经开始逐步做到三种思想融合一体的超凡脱俗。

(4) 苏轼步入老年仕宦生涯再一次发生振动,但此时的苏轼已充分具备了处变不惊的思想素质,已经真正地做到了三教合一,思想再一次得到升华,词作也再创辉煌.。

(三)苏轼贡献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1)散文方面,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2)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苏黄”;(3)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在词的创作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4)书法方面,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5)绘画方面:苏轼擅长画墨竹,且绘画重视神似,明确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6)贬谪期间的诗文创作。

据《海外集》统计:苏轼居琼期间共写出诗一百七十四首,散文一百二十九篇,赋五篇,颂十八篇,铭四篇。

平均近乎两天写出一篇(首),其创作不仅量丰而且质优。

(7)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建苏堤;立“儋州学府”;诗文教化,对儋州地方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8)对茶颇有研究:对茶具的改造;有关“茶”的诗文创作,有很多。

(9)对美食颇有研究: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羊蝎子、东坡豆腐、东坡饼等等。

(四)关于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孙刘联军5万,曹操军20万号称80万)的著名战役。

辛弃疾(一)辛弃疾生平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人(今济南人)。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

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启用,但都不长。

辛弃疾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

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

(二)背景介绍写此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他从42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

这期间,1203年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oÙ)起用。

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

韩不听辛弃疾之劝,后来把他调离了镇江。

本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

词中人物介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用孙权典故。

(孙权,字仲谋。

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

曾在京口建都,并击败北方曹操的军队。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用刘裕典故。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

曾在京口起事,大举北伐,恢复中原并建立政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用刘义隆典故。

(刘义隆,南朝宋文帝,想以北伐建功立业但因草率而致兵败)4、“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用拓跋焘典故。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追击刘义隆到京口瓜步山,并在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当地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典故。

(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赵王想重新启用他,因听信了小人谗言,廉颇最终因年老不再被任用)李清照(一)李清照生平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著名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出身于名门世家,父亲李格官至礼部员外郎,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于状元之家,琴棋书画皆通。

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其父吏部侍郎赵挺之)为妻。

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

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亲人,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二)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