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提到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我们都会想到这样两个人:苏轼和辛弃疾。
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对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但由于两位词人的时代和社会地位不同,个人生活历不同,而且由于艺术追求的差别,两人表现出的豪放之气也就风格迥异。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使传统意义上的恋情之词柔情之词扩展为豪情之词,成为可以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而辛弃疾也突破了传统词调,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
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
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
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而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了决不投降、坚决抗金的决心。
(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抒发的共同情感。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并且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苏轼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家庭的熏陶使苏轼从小就树立大志,他读书很刻苦。
1056 年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离开四川到京城应考,一举成名。
其文章得到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称赞,称赞苏轼是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自此一举成名,开始了仕途生涯。
然而苏轼在仕途上并不如意,由于卷入党派纷争,受到排挤,他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被贬和流放当中度过的。
从英州到惠州到儋州,因此在被贬和流放的时间中,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成为苏轼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情感基调。
在他的豪放词中这样的情感随处可见。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而是具有雄才伟略,可以出将入相的人物。
23 岁时,即“壮岁锦旗拥万夫,锦谵突骑渡江初”,仅带数十骑,突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率军南归而被委任为江阴签判。
但此后,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只能寄托于诗词中。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这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
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结句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
二、苏辛词的不同之处(一)二人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苏轼“以诗为词”。
词在苏轼之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
而苏轼使词诗化,怀古、咏史、说理、谈传,甚至还可以抒发思乡爱国之情。
扩大了词的意境。
而辛弃疾“以文为词”,他在继承苏轼豪放词风的同时,使词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
他的词把豪放与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深沉的感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经传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使词在苏轼之后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作词观不同。
苏轼“以文章余事做事,溢而作词曲”,苏轼作词,散文,诗歌,每种文体都有可称道之处,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而辛弃疾不同,他全力作词,一生作词六百余首,是唐宋词人中词作数量最多的一个,词作基本包括了他一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他个人情怀的同时,又客观地反映了历史。
(三)不同时代、经历、思想和性格的影响。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叶,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经济繁荣。
他也经受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是个非常达观的文人,几度位重,又几度遭贬,但是洒脱乐观的个性依然一样,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笔力千钧,奔放旷达,雄奇开阔。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当时国破家亡,内忧外患。
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最大的愿望是为朝廷收复失地,因而词中包含他恢复中原的壮志。
但他生不逢时,南宋王朝偏安东南,懦弱求和,并未对他委以重任,这就使他的词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沉郁,有壮志难酬之感。
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一生矢志不渝反抗侵略,谋求祖国统一。
曾有许多英雄壮举,震惊南宋朝野。
尽管抗敌之心屡遭打击,但他仍壮心不已。
这首词就表现了他的报国之心和欲死疆场的决心。
(四)豪放风格的表现不同。
苏词的豪放风格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流露出来的豁达。
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做的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蒙冤入狱,一贬再贬,却能把委屈与遭遇置之度外。
而“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成为苏轼一生的写照。
辛弃疾的词中流露着鲜明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豪放风格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辛弃疾率军南归后,向朝廷提出了许多关于抗金收复中原的建议,但都不被采纳。
于是在健康任江东安抚使参议时做了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诗人登高北望,感慨万千,表现了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和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感叹。
(五)表现内心痛苦的方式不同。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在他们的词中都有所流露。
但苏词对内心痛苦的书写是含蓄的,而辛词书写痛苦和愤慨是显而易见的。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来体验人生,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忧郁和烦恼总会被词人化解和排除,最终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从中可以看出词人的乐观和开朗。
而辛弃疾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愤,辛词中流露出的悲愤和哀痛总是那么悲壮、激越、苍凉!“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魂没,弦解语恨难说”辛弃疾一生以报国为志,时时关注着民族的灾难。
社会的复杂使辛词有了更深刻的社会现实性,内容更深刻现实。
(六)语言风格不同。
苏词自然流畅清新;而辛词喜欢大量用典故,稍显晦涩。
清人沈德潜说苏轼“其笔之超逸,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换”。
辛词大量用典。
辛弃疾是具有高度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气节的英雄词人,越是关系到朝廷威信的问题,越有难言之隐,不能白描直说,只好通过许多典故来曲折的表达。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五个典故,寄托了作者对南归四十三年的沉痛理的总结,也是他用词精炼含蓄的表现。
(七)对词的影响有所不同。
苏轼对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简言之,提高了词的社会作用。
自古以来,人们对诗的社会作用十分重视,而苏轼以诗为词,从某些方面打破了这一格局,将词的社会作用提高到与诗同样的位置,将词从男女艳情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广阔的社会内涵。
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词自与诗分道之后,在风格表现方面,越来越单一。
在这时,苏轼能打破诗词界限,在词坛树起豪放一帜,又将词从音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散文手法引入词中,极大地增强了词的表现了。
从观念上改变了人们对词体的认识。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金末的元好问,以及近代的梁启超,都特别喜爱或推重他的词,这不仅出于个人的爱好,同时是当时的民族危机促使他们要从这些作品里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词作中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华民族许多的有志之士。
苏轼打破了词男女柔情、绮丽婉约的传统写作模式,“以诗为词”,写男儿性情,状雄阔之景,开拓了词境,提高了词品和词的抒情功能,创立了词的豪放一派;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以文为词”,把词作为“陶写工具”,写英雄豪情。
所以在词的发展史上,人们把苏轼、辛弃疾看作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以“苏辛”并称。
然而,同是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词风具体来说,又不尽相同。
苏轼词的豪放主要表现为面对人生挫折时表现出来的达观情怀;而辛弃疾词的豪放风则主要表现为对抗金复国的强烈执着与英雄失路的苦闷悲愤的情怀。
故而苏轼的词风给人的感觉是“旷达”,而辛弃疾的词却给人以“沉郁悲壮”之感。
一、苏轼、辛弃疾的相同点苏轼、辛弃疾的词都打破了晚唐五代和宋初文人惯用的用词委婉,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来遣兴娱乐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
特别在表现豪放风格方面,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因而词人的思想情怀在词里得到了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的呈现了出来。
试看二人的代表作: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这两首词都是二人豪放词的代表作,词中尽显词人的豪放之气。
苏轼的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