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课件58痢疾

中医内科学课件58痢疾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5、休息痢 •症状:久痢,下痢时作时止,缠绵难愈,腹 胀食少,• 怠嗜卧,每因饮食不当,或起居 倦 不慎,• 受外邪,或过度劳累,或思虑郁息 或 而诱发,• 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粘冻 发 ,里急后重,舌质淡苔腻,脉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方药:连理汤
中医内科学
2012-8-28
(三)• 验室粪便检查可见红、白细胞 实 、脓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 长,必要时可作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 别诊断。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鉴别诊断
痢疾 泄泻
• 相同皆为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发病,都 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 • 病机: 痢疾 肠有壅滞之邪与凝滞之气血 相绞而成滞下之证, 泄泻 脾胃运化失常, 清浊不分,传导失职升降失调 • 临床表现: 痢疾 下利赤白脓血,里急后 重,下利不爽。 泄泻 大便溏薄,或如清 水泻下爽利,完谷不化,甚或滑脱不禁。
阳盛--湿热壅滞 湿热痢 ↓ 湿热传入营血→疫毒痢 脾胃虚寒--虚寒痢
正气内虚
日久不愈 抗邪力弱
2012-8-28
正虚邪恋--休息痢
中医内科学
诊断
• • • • • (一)病史 1、饮食不洁史; 2、有与痢疾病人接触史。 (二)典型的临床表现: 腹痛、• 泻、大便里急后重,排赤白脓 泄 血便。• 孩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 小 面色青灰,• 吸浅表,神昏惊厥,要高 呼 度考虑为疫毒痢。
易思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概述
• (一)• 义: 定 • 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 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 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 要临床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病。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二)源流
《内经》称本病为“肠噼”。素问.大阴阳明论说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 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 为肠噼”。 《难经》谓之大瘕泄。难经五十七难说:“大瘕泄 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 《金匮要略》• 之为• 热利下重”• “下利便脓血 称 “ 与 ”,在治疗上提供了白头翁汤、桃花汤等有效方剂 。 东晋葛洪以“痢”• 本病,区别于一般泄泻,为后 称 世医家所接受。 •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2、辨邪正盛衰 下 • 痢但见脓血不见粪质者病重,兼有粪质者较轻; • 痢次数逐渐减少,• 反见腹胀如鼓,呕吐少食,• 下 而 烦躁口渴,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为邪毒内炽上 攻之象。 • 痢,噤口不食,到口即吐,勺水难饮,精神萎顿 下 ,或见呃逆者,为胃气将败。 • 痢不止,• 血阵阵下,神萎倦卧,手足厥冷,• 下 脓 身 冷自汗,气急息微,脉微欲绝,为阳气将脱。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病因病机
• (一)病因 • 1、外感暑、湿、热之邪;疫毒之气。 • 2、误食不洁食物;或过食肥甘厚味, 生冷瓜果,损伤脾胃。 •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二)病理
暑.湿.热.邪 外感 疫毒之气 不洁食物 饮食 肥甘厚味 生冷瓜果 • 交阻 肠道 阳虚--寒湿积滞 邪滞于肠 气血壅滞 寒湿痢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预防与调摄
• 痢疾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搞好水、 粪的管理,饮食管理,消灭苍蝇,预防 病从口入,对控制痢疾的传播和流行, 有十分重要意义。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2012-8-28 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内科学
3、寒湿痢 •症状:• 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 腹 ,• 为纯白冻,里急后重,脘胀腹满,头身 或 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4、虚寒痢 •症状:• 痢不愈,痢下赤白稀薄,无腥臭,• 久 或为白冻,腹部绵绵作痛,喜按喜温,口淡 不渴,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沉细弱。若 病情进展,• 伴有脱肛下坠,腰酸怕冷,•四 可 肢逆冷,滑脱不禁。 治法: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方药:轻症:附子理中汤 重症: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1、辨痢色 • • 下白色,• 为粘冻,或涕液状者,一般属寒,属病在 痢 或 气分,病较浅。 • 痢下赤色,• 纯血鲜红者,一般属热、 属火、属血, 或 病较深。 • 痢下赤白相兼者,• 般属热者多,为气 血俱受邪,深 一 浅皆及。 • 赤白相兼如鱼脑(脓血状)• 属热,而赤少白多者可属 者 寒。 • 痢下紫黑色,为瘀血;痢下深黄,秽臭为热;痢下浅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淡而不甚臭为寒。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6、噤口痢: 症状:• 痢不能进食或呕不能食,其证有虚有实 下 ,• 往虚实夹杂。实证:下痢兼有呕逆胸闷,• 往 纳 呆口秽,舌苔黄腻,脉滑数。虚证:• 痢兼有呕 下 恶不食,食入即吐,肌肉 消瘦,口淡不渴,舌淡 ,脉细弱。 治法:实证:泄热和胃苦辛通降 虚证:健脾和胃 方药:实证:开噤散加减 虚证:六君子汤加减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2、疫毒痢 •症状:• 病急骤,高热、呕吐,继而大便频 起 频,• 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显 痢 著,• 红绛,苔黄燥,脉滑数。严重者四肢 舌 厥冷,• 志昏蒙,或神昏不清,瞳仁大 小不 神 等,• 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 舌 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中医内科学
2012-8-28
(二)治疗原则
•痢疾为患,无论虚实,肠中总有滞,而 气血失于流畅,• 去滞、调气、和血为 故 治疗痢疾的基本原则。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三)分证论治
• 1、湿热痢 • 症状:• 痛阵阵,痛而拒按,痢下赤白 腹 脓血,• 臭,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 腥 便短少,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肠化湿导滞,调气行血。 • 方药:芍药汤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三)范围
现代医学的细菌性痢疾,• 米巴痢疾属于 阿 本病范畴。• 些结肠病变如非特异性溃疡 一 性结肠炎、• 敏性结肠炎等,出现本证主 过 症时也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2012-8-28
中医内科学
证候特征
• 痢疾为外感传染疾病,典型痢疾是以腹 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等为 主症。危重者常在泻痢未出现之前,即 有高热、神疲、面灰、肢冷以致昏迷抽 搐。部分可呈慢性迁延状态,病程可长 达数年反复不愈。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称本病为"滞下",立“热 痢”• “冷痢”、“疳温痢”、“小儿痢”四论 、 ,立方一百零二首。 宋 • 严用和《严氏济生方》• 式启用“痢疾”• 病 正 之 名称。“今之所谓痢疾者,古之所谓滞下是也” ,沿用至今。 元 • 朱丹溪• 丹溪心法.痢篇》• 出:“时疫作痢 《 指 • ,• 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并论述痢疾的病为 一 “湿热为本”• 治疗方面提出:• 壮实病宜下, 。 “ 虚弱老久病宜升之”。并首先提出“噤口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