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痢疾PPT课件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痢疾PPT课件

1751年,编纂,总结历代所述。
病因
感受外邪
病因
饮食不节
夏秋之季,热郁湿蒸,湿热之邪 内侵人体,蕴于结肠而发病
气候乖戾,感受疫毒之邪
过食肥甘厚味,或生冷瓜果,滋 生寒湿、湿热,食积
食用不洁之物,痢邪从口而 入。
病机
感受湿毒,博结气血
湿热内蕴 感受疫毒 肥甘生冷 饮食不洁
湿热内蕴 疫毒熏灼 寒湿内阻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 《诸病源候论》将痢疾细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痢、 休息痢、蛊注痢等二十一种证候。
➢ 金元时注意到有传染性,有“时疫痢”之名。朱丹溪在 治则上强调通因通用。
➢ 刘河间善用辛苦寒药治痢,其“行血”、“调气”等治 则已称为日后治痢的重要原则。
➢ 明清后注重补脾肾。 ➢ 《痢疾论》又名《痢疾大全》,清代孔毓礼,成书于
分型论治
▪ 湿热痢 主症:身热腹痛,痢下赤白,舌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 加减:痢下赤多白少者; 纯血痢下纯血鲜红者; 若湿重于热,痢下白多赤少者; 兼饮食积滞者; 若气滞腹痛甚者; 痢疾初起,兼见表证;表未解里热已盛者;表已解 而痢未血,神昏烦躁惊厥,或肢冷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 白头翁汤 加减 可加药物 热毒内陷心包,肝风内动者; 若热深厥深,及时抢救。
痢下血多者; 湿热未清者;
分型论治
▪ 休息痢
▪ 治法:发作时以清肠为主,缓解时以调中为治 ▪ 方药:发作参实痢,余邪不清予连理汤和木香、槟
榔、枳实;平时服参苓白术散。 也可予乌梅丸化裁。 若噤口痢实证:用开噤散。若汤药不能进, 用玉枢丹搐鼻 噤口痢虚证:或健脾和胃,或益气养阴。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泻由水谷不分,出于中焦;痢以脂血伤败, 病在下焦。”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虚实 辨寒热 辩证结合辅助检查
辨证论治
治疗要点
痢之初起,通因通用 调气行血,勿泥苦下 正虚邪恋,兼用通补 痢久不愈,内外共治
治疗痢疾可选药物
丁香、儿茶、马鞭草、马蹄金、凤尾草、马齿苋、八 角茴香、六月雪、千里光、五味子、五倍子、木瓜、 乌梅、艾叶、石榴皮、龙葵、白芍、白芷、白头翁、 白茅根、百部、老鹳草、地榆、地耳草(田基黄)、 防风、防己、当归、鸡冠花、苏木、丹皮、连翘、何 首乌、地锦草、败酱草、杨梅、青黛、青木香、苦参、 金果榄、金银花、细辛、侧柏叶、知母、板蓝根、鱼 腥草、急性子、胡黄连、穿心莲、砂仁、夏枯草、鸭 跖草、臭梧桐、桂枝、徐长卿、预知子、秦皮、秦艽、 翻白草、辣廖、墓头回、紫河车、野菊花,桃金娘, 白矾。
积于肠道,与气血博结, 传化失常,气血瘀滞, 脂络受损
灼伤肠道,耗伤气血 - 毒盛于里,助热伤津 - 毒邪上攻请窍 - 毒邪内扰心营 - 疫毒内盛内陷 -
病机
体虚久痢,正亏邪恋
下痢收涩过早,邪敛日久,损伤脾胃 余邪不尽,正虚邪敛 脾胃损伤,痢疾易感 久痢不愈,可见脾肾亏虚、隐血亏虚诸证。
痢疾
概述
▪ 定义:
▪ 《内经》————“肠澼” 《难经》—— “大瘕泻” 《伤寒》将其与泄泻统归于“下利” 宋《济生方》以后———— 痢疾
历史沿革
➢ 《内经》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是导致本 病的重要因素。
➢ 《伤寒论》对痢疾作了初步的分类,指出了本病的病机 是有“热”,所创“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黄芩 汤”沿用至今。
病机
总结
病位在肠 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
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为痢。 湿滞疫毒是主要的病理因素,并贯穿发病始终,
而人体体质阴阳气血的盛衰又是病机转化的关键。 注意点
本病与脾胃肾关系密切 临床中以湿热多见 气滞血瘀是常见的病理因素
类证鉴别
类证鉴别
痢疾与泄泻 相同点:⑴均多发夏 ⑵病变皆在肠道 ⑶病因有相同之处 不同点:⑴临床表现不同 ⑵病机不同
分型论治
▪ 寒湿痢
▪ 主症 痢下白多赤少,头身困重,舌苔白腻 ▪ 治法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 方药 不还金正气散 ▪ 加减
分型论治
▪ 虚寒痢
▪ 主症 腹痛喜温喜按,痢下赤白清稀,四肢不温 ▪ 治法 温中补肾,收涩固脱 ▪ 方药 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 加减
分型论治
▪ 阴虚痢
▪ 主症 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 ▪ 治法 养阴清肠 ▪ 方药 驻车丸加减 ▪ 加减 若热灼伤津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