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20 —20 学年第学期)课号:课程名称:中国风水文化改卷教师:学号: 126120100 姓名:崔亚利得分:中国风水文化以家乡河南洛阳为例谈中国风水文化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较为神秘的组成部分。
何谓“风水”,从古至今给风水下定义者不计其数,但历史上行给风水最早下定义的为晋代的郭璞,在其名著《葬书》中有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可见风水之术也即相地之术,核心即是人们对居住或者埋葬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天时,地利,人和”为精髓的风水思想长期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
历经几千年,风水已经植根于中国社会心理结构的深处,凝结为广大民众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讲究风水宜忌已成为与人息息相关的习惯。
在风水理论中,葬地讲究生气凝聚、风吹不到,并且有水流,由晋郭璞写就的风水名著《葬书》对此的解释是:能够给人带来福音的葬地,靠的是葬地内的生气。
生气在地里流动,遇见风一吹就散了,遇见水流一拦挡,就停止不动了。
这其中的气,指的是阴阳二气。
宇宙间存在的这两种相反相成的气,时刻不停地在消长变化,当阴阳二气彼此平衡为最佳状态。
在我的家乡洛阳市北有一处风水名地——北邙山。
邙山,又名北邙,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
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多公里。
邙山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带。
北有黄河天险,南为伊洛河盆地,属秦岭崤山的余脉,地势起伏平缓,高亢空旷。
极目四周开阔明亮。
登高远眺,嵩岳、太行尽收眼底,黄河、洛河滔滔东去,古都洛阳依稀可见。
邙山地区的黄土土层深厚,粘结性好,含水率低,且坚固致密,适于营建墓茔。
由于邙山自古以来多古代帝王、望族陵墓,遂成为中原传统的墓葬风水宝地。
唐代诗人王建曾在《北邙行》诗中写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推荐黄金无置处。
”所以从东周时期开始,这里便成为人们理想的安息之地。
东汉以后,关于邙山乃至洛阳的风水如何优秀,开始大量出现在风水文献之中。
东汉王朝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11座分布在洛阳附近。
文献记载,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北邙山地区有5座陵,故城的东南洛南地区有6座陵。
洛南的6座陵分别为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和桓帝宣陵。
除了帝陵之外,陵区内还埋葬着众多的后妃和王公贵族的陪葬墓。
到了北宋道士李思聪的《堪舆杂著》中,洛阳被描述为“四山紧拱,河洛悠扬”的“大聚会”之所,而洛阳北面的邙山不仅是“中龙”主脉的聚结处,且有伊、洛、瀍、涧四水乃至黄河环抱穴地,是葬地的上上之选。
从先秦以来,北邙就是历代名人埋骨首选之处。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赠贾岛》诗中写:“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在《浩歌行》中写道:“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北邙》诗中“驱马北邙原,踟蹰重踟蹰。
千年富贵人,零落此山隅。
”也描写了这一特殊的人文景象。
风水师寻葬地的一般顺序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
其中,“觅龙”是第一要素。
古人称山势为龙,觅龙即寻找生气流动的山。
邙山属于崤山支脉,起自洛阳孟津,终至巩义河洛交汇处(下),绵延100余公里。
山虽不高,但蜿蜒而绵长,是“中龙”主脉的聚结处。
宋人李思聪在他的《堪舆总索杂著》(简称《堪舆杂著》)中说:“洛阳龙脉发自中岳嵩山,过石峡而北去,脱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支,结北邙山托于后,山虽不高但蜿蜒而长顿,起首阳山远映下首,至巩县而止于黄河之中,嵩山抽中干而起皇陵山,分出一支而至黑石山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紧拱,前峰秀峙,伊洛缠涧,汇于前龙之右界水也。
稠桑弘农,好阳诸涧,乃左界水也,流入黄河,绕于北邙之后。
洛河至巩县而与黄河合,一大聚会也。
”乃绝佳葬地之选。
所以,至今为止,北邙山依旧是人们选择墓地的热门位置。
风水文化对洛阳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生活在洛阳的人民对与流传下看来的风水文化也异常的尊重。
比如:洛阳的风水虽然好,也不能保证在这里做官的人都太平。
正如前几年在中央纪委挂了号的孙善武。
关于他倒台的原因坊间有多种说法。
有的说他是得罪了某位中央高官,也有的说是老百姓联名告状,还有的说是当年在三门峡任书记的旧账被人揭发等等,未经证实,权且存疑。
在这里,我倒是像为其倒台提供一种新说法——风水不好。
不是说洛阳的风水不好,而是洛阳市市政府的风水不好。
沿着位于洛南新区的洛阳市政府走了一圈,大楼盖得确实气派,有一种霸气,周围的环境规划得也美轮美奂,但,赫然发现,风水不好。
洛阳市政府大楼的格局是面南背北,这符合中国的传统法式。
楼前有开元湖,是人工开挖的,楼后依次为市里的其他附属机构,由南向北,一字排开。
大楼像一座展开纪念碑,由此可见当年孙善武的雄心。
楼前有水,风水上认为水聚财,开元湖湖面开阔,湖景旖旎,可谓财源滚滚。
问题出在大楼后面,大楼是当地最高建筑,身后所有的建筑都远低于它,这就形成了“后背无山”的格局。
这从风水学的角度看是非常危险的。
试想,手里抓满了钱却无靠山,怎能保证不出事呢?不光孙善武会出事,继任者也非常危险!后来有传闻说,洛阳市要将这座大楼及其附属建筑全部卖掉,到偃师去另建新区,市委市政府都要搬过去办公,屈指算来,这座新的办公大楼投入使用不过才三五年光景,急着搬走,从经济上肯定不划算,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新任领导可能已经意识到大楼风水有问题,既然不能推倒重盖,干脆一走了之。
新任长官显然是接受了前任不信风水的教训,找堪舆家看过了。
洛阳在新城的改革建设中,依旧十分讲究风水。
洛阳为天下之中,占据华夏风水宝地,洛南新区更是洛阳城市的中心,但开发多年来却一直是不温不火,而且力主开发新区的老书记身陷囹圄,难道真是风水出了问题?在洛阳博物馆建造之前,市委市政府虽然位居宝地,但是按古代风水说法或现代环境理论,却是前无朝后无靠,难怪众人称赞的老书记麻烦不断。
而在博物馆建成后,市委市政府相当于后有靠山,前面的洛阳龙门站又恰好相当于朝山,终于有了中心的稳定形势。
但洛阳新区真正要想成气候大发展,还需要左青龙右白虎的照应。
右白虎当然就是新区体育中心,已成气候;左青龙呢,应该就是目前的关林站及铁路,破败不堪,甚至还不如县城火车站,可能就像其名字一样像一个乡村小站。
不是对关林不敬,大部分人被列车员叫下车还不相信已到了洛阳,不仅影响了洛阳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左青龙如此重要的一翼竟然长期沉睡不醒,新区怎能有起色呢?因此,问题又回到了很多人建议的,尽快扩建关林站,最好改名为洛阳南站或洛阳关林站,规模和气势至少和体育中心相当,成为洛阳新区的物流和人流中心,实现青龙腾飞。
如此一来,市委市政府位居中心,前有朝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而且还是洛阳大风水的中心,洛南新区的繁荣指日可待,也就是洛阳关林站建成之时。
从这两个事例中,充分体现出了洛阳人民对于风水文化的敬畏。
对于我们的国学——风水,它就是传统文化。
但不乏有人污蔑我们的国学传统文化——风水是迷信,非要为我们的国学传统文化——风水,找一件科学的外衣披上。
这里并不存在谁信不信风水的问题,因为国学风水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起码6000年来它是一直存在着的东西。
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上下5000年光辉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国家的文化底蕴特别深厚,比如,我们的国学文化——风水。
我们中国数千年的风水观念,可不是源自晋朝的郭璞。
我们在河南濮阳发现的距今6000年的仰文化墓葬中,一具尸骨的左右两旁赫然出现了用蚌壳砌筑的、图案极为清晰的“青龙、白虎”图形。
这两个图形是古人对于天上星象在地上投影的理解,这与现在的“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概念不谋而合。
据悉,目前国内很多大学都在教授风水与建筑学的关系。
由此可知,尽快规范我们的国学传统文化——风水学,让我们的国学传统文化风水,尽早摆脱误解,造福人类,已经迫在眉睫了。
风水是发现自然、利用自然和顺应自然的一门科学的学科。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风水不是迷信,是科学。
我们对风水应予以规范,以消除部分国人对“风水”是迷信的误解。
大家如果都能按照风水师的指点来调整好家居风水,甚或按照风水师的指点来装修、装饰自己的房子,那么会让居住的人感觉到和谐、自信和开心。
以牡丹为例谈风水文化在洛阳的运用:到北宋时,牡丹栽培中心移至洛阳,洛阳牡丹名冠天下。
洛阳人特别推祟牡丹,养花、赏花成为风尚。
“洛阳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
”(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当时育种技术有很大提高,运用嫁接法固定新变异和繁殖苗木,新品种不断涌现,所以欧阳修当年曾惊呼:“四十年间花百变!”在此基础上,牡丹专著先后问世。
像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洛阳牡丹图诗》,周诗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均列举了大量的牡丹品种。
后因北宋末年战乱频繁,赋税沉重,洛阳牡丹日趋衰败。
当时,陈州(今河南淮宁)、成都也栽植了大量牡丹,皆由北方引进。
到了南宋,天彭(四川彭州市)牡丹享有盛名。
天彭牡丹始于唐代,杜甫曾有诗《天彭看牡丹阻水》。
陆游《天彭牡丹谱》云:“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
”崇宁宣和年间,州民多从洛阳购回新花,从此天彭牡丹名冠两川。
其时,江南牡丹亦有所发展,宋室南渡后洛阳花事衰抽,杭州却得到发展,出现一些新厅品种,如“重台九心淡紫牡丹”、“白花青缘牡丹”等。
元代是中国牡丹发展的低潮时期,长安、洛阳等地能见到的好品种已屈指可数,品种退化,重瓣品种难得一见。
明代,牡丹栽培中心移到了亳州(安徽省亳县)、曹州(山东菏泽),国都北京牡丹栽培也逐渐繁盛起来。
江南太湖周围,西北的兰州、临夏也有所发展。
并多延续至清代及至民国时期。
曹州与亳州皆于明代嘉靖年间引入牡丹(曹州引种牡丹可能比亳州更早),也同于万历年间达到繁盛。
只是当时亳州新种较多,名声较大,故成为明代中国牡丹栽培中心。
明谢在杭曾任东平府(山东东平)太守,他回忆路过曹州看牡丹的情景:“余过濮州、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风送鼻,盖家家畦园之中俱植之,若蔬菜然”(《五杂俎》)。
又在一秀才家赏牡丹,“园可五十亩,花遍其中,亭榭之外,几无尺寸隙地,一望云锦,五彩夺目”(《五杂俎》)。
到清初就有“曹南牡丹甲天下”之誉称。
曹州牡丹盛于明清两代,持续时间很长。
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我们要正确的看待风水文化,当今的和谐社会日新月异,投资渠道越来越多,我们的国学传统文化——风水、周易等,亦被各种伪大师们用来培训授徒,纳入了经济利益的范畴。
特别是现在出现了本不该出现的一种怪现象,这种怪现象严重地危害着社会,危害着社会上善良的人们.必须坚持科学精神,探求玄学奥秘,摒弃伪学歪理,健全哲学体系,才是我们应持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