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及提升对策摘要:上海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服务贸易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如何进一步发展上海服务贸易已成为一项紧迫的工作。
本文从上海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入手,从各要素对上海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进行研究,进而对提升上海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对策
一、上海市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是指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
反映一市出口的整体竞争力,即出口市场占有率=城市出口总额/世界出口总额。
近几年,上海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占有率呈现出逐年缓慢增长的趋势。
但这一比例仍未超过1%。
说明其整体服务出口规模还比较小。
2009年,上海服务贸易出口占有率及国际市场占有率远远小于香港,可见上海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ntb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是指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
上海市服务业总体的ntb指数在2000年至2009年的10年间,基本可近似看作维持在0左右,是符合该指标的内涵要求的。
但是在这10年中该指数始终为负数,说明上海的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偏弱。
ntb指数均为正的只有旅游业和其他商业服务,说明旅游业一直是上海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同时也是上海服务贸易创汇的第一大部门,但其竞争力指数主要年份都大于10%,说明优势还十分有限。
作为上海服务贸易第二大部门运输业的ntb指数近年来一直为负值,虽然负值有所减少,但是减少的比例非常小。
应该说,服务运输与货物贸易的关系最为紧密,上海运输服务业在货物贸易连年顺差的情况下表现出极大的劣势,反映出上海运输业的国际竞争力正接受严峻的考验。
金融、保险服务及版税和许可证费用等行业,ntb 指数一路出现下滑趋势,且负值接近-1,说明上海在这些领域有相当大的劣势,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
如若不及时应对,上海承诺开放这些领域的期限一到,相关部门将会在国际竞争中陷入被动。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以国家在产业或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用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
该产业或产品占贸易的份额之比显示出来。
上海服务贸易rca从2000年到2009年的数据基本在0.7-0.8
的区间内波动。
在这10年内,rca指数最低点是2000年的0.68,rca指数最高点为2005年的0.8。
根据rca指数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测度划分标准可知,若rca指数小于0.8,说明该国或地区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弱。
上海这8年的rca指数从未超出0.8,指数最高一年也仅是达到临界值,说明了上海市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弱,近年来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改变上海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弱
势地位。
二、各要素对上海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分析
(一)生产要素
上海基本要素禀赋较好。
首先,上海的地理环境优越,拥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其次,上海的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海派文化”,区别于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
同时拥有众多的文化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这些都为上海发展旅游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次,上海劳动力资源总量很大。
就高级要素而言,相比基本要素,上海较缺乏高级要素,而高级要素才是影响上海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上海高级要素的缺失,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不利。
若与纽约、东京、伦敦、香港等国际大城市相比较,上海服务领域的人力资本十分稀缺,涉外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法规等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不足,资本的相对充裕无法和上述城市的资本存量、流量相比。
(二)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是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又一个决定性因素。
一个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与该国的国内需求条件有关。
上海服务需求潜力巨大。
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上海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诉求也相应提高了。
家庭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中,对包括旅游休闲服务、信息、教育、房地产、金融等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
同时,随着上海国际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对上海服务贸易
的国际需求也将变大。
(三)服务业与关联产业
一个国家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和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这里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一和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支持。
最近几年来,上海不断调整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已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都市型工业三大块共同支撑和促进上海工业发展的局面。
第二层次为,服务业内部各部门的相互协调与支持。
根据上海现实,在上海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基本形成了相互协调支持局面。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旅游业,旅游业本身不是能够独立分割的一个服务部门。
旅游业必定是和其他服务部门结合在一起发展的,例如,运输、金融保险、邮政通信等部门。
因此,要协调好这些部门间的活动,使之更有效率,增强部门间的联动效应,杜绝恶性竞争。
(四)企业状况与竞争理念
企业是市场经营的主体。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核心的竞争力则是该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以及竞争理念。
波特认为,国际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是企业战略。
一个企业最不容易被复制的就是该企业的战略。
在竞争环境方面,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上海服务业对内开放程度低,服务业的垄断经营现象严重,真正的市场主体未能形成,缺乏合理的市场竞争,企业竞争程度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以及企业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政府的作用
政府是通过对上述四个因素的影响来对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产生影响的。
首先,在影响生产要素方面,政府对教育、研究、开发的投入和指导上,上海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与世界平均水平也有很大差距。
其次,在制定实施竞争规则的完善与监督上,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重干预轻引导的倾向,使得服务业基本属于体制性垄断行业,抑制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内部竞争。
最后,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将是上海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遇。
三、提高上海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努力提高高级要素的供给能力,构筑服务贸易竞争优势从长远来看,上海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服务人员素质,构建起高层次服务业人才高地,以保持和发展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首先是上海本地的人才培养。
政府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要进一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专业课教育应该与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相挂钩,需要适时地调整课堂教育内容。
第二针对人才引进机制。
上海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
这包括如何引进以及如何留住这些专业人才,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来实施人才激励机制,调动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留住人才。
上海要通过培养相关高级要素,使服务贸易结构升级,使优势部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渡到知识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提升整个服务业的比较优势,从而使其逐步向竞争优势转化。
(二)逐步增加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本地居民的收入是对需求要素影响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提高居民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居民的收入提高,对服务产品的品种和质量的需求就增加了,居民也就更有能力与意愿去消费更先进更优质的服务了。
因此,服务消费的结构得到了升级,服务消费的比重扩大了,从而能够给上海的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市场环境。
(三)加快与服务贸易相关产业的发展
上海目前的服务贸易产业可分为两类:支柱产业和扶植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目前已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创汇额,相对于其他产业已有一定竞争能力的服务业。
主要是旅游、运输、金融保险业。
政府要通过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措施,积极鼓励这些行业迅速发展和壮大。
扶植产业是指目前规模不大,或至少服务贸易创汇额不大,难以参与国际竞争,但产业发展对上海地位重要,因此需要加以扶植的一些服务业,主要是邮电、广告商展、专业服务(如会计、法律、咨询)。
对这些行业,政府主要是通过鼓励企业参股、兼并,和在人才、信息、资金方面给予帮助等措施,扶植这些行业成熟。
(四)尽力改善上海市服务业市场竞争格局
要改变上海服务业现有竞争格局,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就必须降低准入门槛,让各种资本,如民营和外资等都进入该市场,使得市场更具有规范性,逐步消除无序和恶性竞争。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上海先行逐步开放了金融等服务部门,使得大量外资涌入,
这些都给市场开放、监管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思考。
只有改变现在的格局,上海整体的服务业水平才能更好更快的提升。
(五)加强政府在服务贸易中的作用,完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监管及配套机制,尤其是新兴行业的立法工作。
并注意与国际接轨,与《服务贸易总协定》有关内容协调一致。
建立组织机构完善、办事人员链节、执法标准和程序明确统一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管理机制,设立专业的执法机构对垄断和限制性竞争行为及其它违法行业进行专门调查和处理,从而保证服务贸易监管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徐复.中国对外贸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磊,凌学岭,徐晓岭.上海与香港服务贸易比较[j].新西部,2007,(16).
[3]许秋菊,顾宝炎.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新阶段——世博的契机[j].商场现代化,2006,(1).
[4]张如庆.国内学者关于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