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五、民俗学定义♦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民俗的分类♦民俗界对民俗的分类具有代表性的:♦四分法: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信仰民俗)、语言民俗(游艺民俗)。

♦三分法: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人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民俗的形成、发展是集体参与的结果,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

二、民俗的传承性和传播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

这也是人类的一种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在民俗传承中获得知识与能力。

♦民俗的传播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是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的传承性与传播性相结合,形成民俗文化多元化的互相撞击与吸收,融合与发展,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在民俗传承过程中引起的自发与渐进的变化。

它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

★中国的民俗文化特色。

★中国的傩俗。

四、民俗的模式性♦民俗的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不同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

♦★中国著名四大传说五、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民俗的规范性,是民俗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不成文法或习惯法,它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以得到心理和环境的协调和平衡。

★图腾♦民俗的服务性,是指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尊老爱幼习俗;春节时贴的门神、窗花、年画。

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

♦三、维系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四、调节功能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少数民族的狂欢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民间游戏(斗鸡、斗蟋蟀、下棋)。

第四节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一、史前民俗,是指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

即原始社会的民俗。

♦二、古代民俗,指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时间的民俗。

★汉代《荆楚岁时记》,宋代《东京梦华录》♦三、近现代民俗,指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

★梁启超提出“风俗革命”的口号。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1、名词解释:“遗留物” Folklore2、思考题:(1)民俗与风俗两种称谓有什么区别?(2)为什么说民俗是属于特定群体的?(3)民俗传承的主要载体有哪些?(4)叙述民俗传播的主要方式。

(5)为何民俗的形成是群体心愿的认同?(6)叙述某一民俗象形成的具体过程。

♦阅读书目:(美国)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民俗事象的学习内容与重点♦掌握并正确评价诸如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间信仰、民间科技、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长期传承的民俗事象,能够发现这些民俗事象背后的文化积淀,并通过调查实践,学习有关田野作业的本领。

★实践活动与方法步骤♦实践活动:调查当地某一生产活动,描述具体的生产过程。

实践步骤:1、选择你熟悉的一项生产活动(或物质生产,或工艺品的生产);2、观察生产的全过程;3、集中考虑某一生产环节,对生产的程序、用具、环境等进行描述,同时提供图像文本。

第二章民俗事象一:物质民俗♦第一类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第一节农业民俗♦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

农业民俗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和传承性特点。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河南农谚“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江苏农民“岁朝看风云,以卜田事”♦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正月十九(或二十五)“填仓节”♦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农业禁忌习俗,一方面是农民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农民对农业生产实践规律的经验性认识的一种总结。

♦五、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李冰“川主之神”;“扫晴娘”;祭腊八神仪式♦六、农业生产过程习俗♦七、农业娱乐风习。

♦这种民俗文化,有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创作;有的是在丰收以后庆节时表演;有的在元宵等节日民间业余文娱活动中,或歌或舞,丰富多彩。

☆“九曲莲灯”;《采茶歌》、《数九歌》第二节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一、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

☆鄂伦春族以狩猎为业。

♦二、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反映了猎户、牧民寄托丰收和防止灾害的希望。

☆正月初五“牛日”;为牲畜招魂的习俗。

♦三、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牧民谚语“水膘,草力,都精神”。

♦四、渔业民俗♦1、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

♦渔业生产多分布在江、河、湖、海之滨。

这些地区的渔民“饭稻羹鱼”,大多依赖渔盐业为主。

♦2、渔业海上占验习俗。

☆“占风”看潮汛;“占潮”看水势。

♦3、渔业生产操作习俗。

♦4、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

☆渔民崇信龙王、水神、马祖、海神、河伯,认为他们可以使自己得福免祸。

第三节工匠民俗♦一、工匠的技艺传承。

♦在工匠生产民俗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技艺传承。

☆“百工五法”,矩、规、绳、水、悬。

☆斗拱与飞檐。

☆“文房四宝”☆俗谚“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

♦二、工匠的行业习俗♦师承制度:选徒—拜师—传艺—出师♦“行业语”:是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很难明白其中含义。

☆“南老上调”、“南老故老”♦行业禁忌。

☆“姜太公在此”♦祖师崇拜: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

☆木匠、石匠、泥瓦匠祀鲁班;画匠祀吴道子;酿酒匠祀杜康。

♦三、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1、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师徒关系的亲缘化,是这种系谱性的典型表现,与此相关的是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技术传授的封锁性。

☆“祖传秘方”、“传男不传女”、“真正老王麻子”♦3、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第四节商业与交通民俗♦一、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1、集市,是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

☆“集”、“市”、“墟”、“街子”与“场”。

♦2、行商,是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是集市贸易的补充和发展。

它可分为两大类:(一)资金雄厚,长途跋涉,进行大宗交易的商队;如丝绸之路上骆驼商队。

(二)小本经营,挑担背筐,上山下乡,走街串巷的货郎小贩。

♦3、坐商,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以大城镇的商业街最为集中。

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幌子、字号牌匾、商标、广告以及商品的包装形式等。

☆旗帘;☆“同仁堂”药店、“荣宝斋”书画文具店;☆北京的“独一处”,天津的“狗不理☆茅台酒瓶。

♦二、交通运输及其民俗特点♦1、我国传统的交通设施及运输工具☆栈道;索桥;石拱桥;轿子;马车;雪橇。

♦2、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因经济不断的发展和日趋繁荣,我国传统交通运输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在业务方面都有各自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并形成了各自的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忌等一系列行业习俗。

第二类物质生活民俗♦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最先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化,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社会心理的差异等,它所满足的已不仅是生理需要,同时也包括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等较高层次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