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讲述的是有关“力”的基础知识,是研究静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因此本章具有预备性和基础性。
重力是力学学习的起点,对初高中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概念,对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因此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突出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教育,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 1.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
• 2.由力的三要素确定重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重力。
•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及其确定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
•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重心的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1.重力的产生.
•2.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 3 .重心的理解及确定
•(五)教学难点:
•1.重力的概念及其运算.
•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确定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本节课来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探究、讲授、讨论、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说学法:学生在初中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为这节课的教学带来方便,因此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课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
•【设计思路】本节采用对初中知识复习与深化,从生活出发,通过课堂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逐步探索重力的概念、重力的产生、重力的三要素及重心。
对本节的设计应突出如下几个特点:
1 、基础性、预备性、学生的自主性
2 、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通过对重心这种理想化模型的研究,体现物理学研究
方法对事物的研究;
3 、互动性:依照本节课自身的特点,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
组实验。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形成师生互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新课导入]
由“下落的物体可以有从树上下落的苹果、跳高运动员、飞机投下救援物资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落向地球.我们已经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物体的下落是受到重力的作用.接着讲解知识点“重力”。
[新课教学]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让学生得出研究重力三要素的方法。
•同样一个物体受重力的大小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根据公式G=mg中的g 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之后让学生思考物体的重心是如何进行确定的,结合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
给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给出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的参考。
得出这样实验的原理。
随后给出关于重心的课堂训练,巩固重心的知识点。
[小结]
•1、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3、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4、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5、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
五、板书设计
•一、重力
• 1.重力产生的原因
• 2.重力的方向
• 3.重力的大小及其运算
•二、重心
• 1.重心的概念
• 2.重心位置的确定
六.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点多以回顾、复习为主,因此知识点的传授所花时间不多;重点部分放在与实际相结合,动手实验及思考讨论,课堂景观丰富,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带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但将所有学生制作与活动都放在课堂上,时间会有所不足。
因此必须要让学生提前准备材料,实验效果未能预料,课堂上较为被动。
因此教学中要适当照顾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