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形状和结构分析解析
实验总结:
· · ·
桥塔修得高,就可以减少两边钢缆 的巨大拉力。
实验效果
(1)让学生理解了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 适应的。 (2)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感受 和欣赏了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3)为下一课用纸造桥培养兴趣和开阔视野。
自我评价
这节课是在教学反思中逐步成型的,对教法和实验
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 、创新导入:合理利用本土资用孩子们较熟悉的 创造了四个世界第一的矮寨大桥例证导入,既激趣 又新颖。
2 、创新材料:用书包代替木板,用书本作重物,用鞋带代替绳子, 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会更容易找到材料。
3、创新方法:让两个学生面对面站着,双手分别握住卷成筒状的 书的一端作“桥塔”,另两个学生拉缆绳,四个学生合作试验,既 节约场地又方便演示。 4 、改变试验主体:改变了以往只让学生当观众,欣赏老师的独 角戏的课堂教学,实验时4人一小组,让学生去经历自主探究活动 过程,把教学面向全体。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册
古丈县第一小学:张难智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的主要内容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 拱桥,第二部分研究钢索桥。在前几课已学过 拱形的力量及找拱形,所以在研究拱桥时,学 生容易理解。而对钢索桥的研究,学生是初次 接触,难以理解其建造原理。通过模拟制作试 验,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想 象力、创造力得以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发 挥,加深和拓宽前面的知识,让学生深入地感 受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为下一课用纸 造桥培养兴趣和开阔了视野。
实验器材: 书包
鞋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书本
实验装置平面图及装置说明如下
A、让两个学生面对面站着,双手分别握住卷成筒状的书的 一端作“桥塔”。 B、另两个学生取几本书放进书包,书本的多少可根据实验 需要自由更换。再将两根鞋带从书包的背带里穿过。 C、把书包作为“桥面” 吊在“桥塔”上,缆绳拉直再垂下反复 感受“钢缆” 的拉力,四个学生交换试验。
实验过程
• 模拟建造一座拉索桥(4名学生合作演示):用书 包当“桥面”,用鞋带当“钢缆”,两个学生握 住卷成筒状的书的一端作 “桥塔”,建造一座 “钢索桥”,桥面放上重物(教科书),另两名 学生分别拉动“钢缆”进行演示和体验,然后交 换角色试验。在演示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当演 示完成后回答: • (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 朝什么方向用力? • (2)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觉用得力 有什么变化?
方法进行了创新,围绕课题桥的形状和结构,改进试验 材料和装置的目的是避免科学课上学生当观众,老师唱
主角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去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
功的快乐,提高实验效果。最后希望老师们提出宝贵的建 议,谢谢!
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教材是从观察江阴大桥的特点导 入课题。导入平凡、无新颖。
江阴大桥
2、教材实验:用木板作桥面,用绳子作钢缆,试验材料虽 简单,但也需要成本,易造成浪费。 3 、教材实验:学生模拟制作时,利用椅子背做“桥塔”,学 生是放在地上进行体会的,需要场地大不说, 我们的椅子没椅 背怎么办? 4 、教材实验 :一般是教师和学生代表演示实验,造成实验主 体单一,多数学生没有得到亲身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