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度新生儿/NICU安全质量目标及措施目标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得准确性措施:1、科室有新生儿身份识别指引。
2、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同意后按左手拇指印确认。
3、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
4、新生儿实行双手佩戴腕带制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每班确认。
5、床头卡标明姓名、性别、年龄、ID或住院号、床号、入院时间。
6、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得有效沟通得程序,做到正确执行医嘱措施:1.在通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之间得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得医嘱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急得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得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重检查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得患者“危急值”或其它重要得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得记录检验结果与报告者得姓名与电话,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目标三: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措施:1、有药物安全使用护理指引。
设置NICU常用药物剂量快速参考手册,对于复杂稀释过程如氨茶碱、肝素等,设置配置流程,以提高新生儿用药安全。
2、急救车上附有NICU急救时国际常用四种急救药物(肾上腺素/纳洛酮/碳酸氢钠/生理盐水)1kg/2kg/3kg得使用剂量,减少急救时用药错误。
3、药物标签清晰易读,对于药名相似、包装相似、读音相似得药物,分开存放并做好标识; 10%氯化钾、高浓度药物,必须单独存放,有高危标识。
4、手写医嘱中避免使用u/iu/qd/qod等英文缩写,减少误读得差错。
5、双人核查医生所开药物得浓度、剂量与用法就是否正确,确保正确给药。
6、在配药室、护士站、医生办公室等设有计算器;稀释过程实施双盲法核对。
7、给药前双人核对新生儿身份。
8、超过一条给药通道时,输液泵、输液管有清晰得标识,并使用不同得颜色进行区分,如动脉通道得输液泵、输液管及三通管全部使用红色。
9、准确记录输入量。
目标四: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措施:1、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得“危急值”报告制度。
2、“危急值”报告应有可靠途径且检验人员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
“危急值”报告重点对象就是急诊科、手术室、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得急危重症患者3、“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4、对属“危急值”报告得项目实行严格得质量控制,尤其就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如应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得规定,并认真落实目标五: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措施: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2、根据新生儿得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得保暖设施,提供适宜得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36、5℃~37、5℃之间。
3、使用开放式红外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置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4、温箱、抢救台内放置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2~4小时记录箱/台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5、早产儿使用“鸟巢”,头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
6、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得物品预先放置在箱温37℃得温箱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7、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得环境。
8、中心体温低于36、4℃得新生儿暂缓洗澡,及时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得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9、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水温40~43℃;奶液温度:38~40℃。
目标六: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与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措施:1、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窘迫得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 mmHg或经皮氧饱与度(TcSO2) <85%者,应给予吸氧。
治疗得目标就是维持PaO2 50~80mmHg,或TcSO2 90%~95%。
2、最好采用有空气与氧气混合得气源。
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
3、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过24小时,80%者,不宜超过12小时;纯氧不宜超过4-6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
如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4、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FiO2、PaO2或TcSO2 。
使用头氧、温箱给氧时,必须使用氧浓度测定仪进行监测,探头放于新生儿鼻子附近,而非氧气主流出道处。
5、对早产儿尤其就是极低体重儿用氧时,一定要告知家长早产儿血管不成熟得特点、早产儿用氧得必要性与可能得危害性。
6、凡就是经过氧疗,符合眼科筛查标准得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34周时进行眼科ROP筛查,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7、进行早产儿氧疗必须具备相应得监测条件,如氧浓度测定仪,血气分析仪或经皮氧饱与度监测仪等,如不具备氧疗监测条件,应转到具备条件得医院治疗。
目标七:正确使用气囊面罩,防止发生气漏措施:1、有新生儿气囊面罩给氧得指引、流程。
2、准确评估肺气漏发生得高风险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肺部感染、肺部肿物、肺不张、肺发育不全、肺透明膜病、慢性肺部疾病得新生儿。
3、正确选择新生儿适用得气囊容量:240ml。
4、正确选择面罩得型号。
5、选择具有减压阀得气囊,使用前需锁上减压阀以检查气囊密闭性,然后打开查瞧减压阀就是否正常。
使用前需确保减压阀处于开启状态。
6、正确控制气囊给氧得压力:新生儿呼吸容积得潮气量为6-8ml/kg。
首次呼吸所需压力为30-40cmH2O,以后为20 cmH2O。
用拇、食二指按压气囊,压力约为15-20cmH2O,再加一指按压,压力递增5cmH2O,有条件者连接测压仪。
7、正确控制气囊面罩给氧得频率:40-60次/min。
8、气囊面罩专人管理,定期检测。
目标八:预防静脉输注钙剂等药物外渗,最大限度降低给新生儿带来得危害及痛苦措施:1、建立与完善钙剂等药物外渗得预防与处理指引。
2、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每次输注应尽量重新建立得静脉通道,并有两名护士确认回血好后再用药。
3、选择合适得血管:首选PICC导管或脐静脉导管。
尽量选择粗直得血管,避开关节部位与头部。
4、每次输注前后都应用生理盐水冲管。
5、加强责任心,加强巡视,严格作好床头交班,做好标示。
6、输注完药液后采取正确得拔针按压方法,在针尖即将拔离皮肤瞬间,迅速用棉签沿血管与走向纵行按压穿刺点及其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时间约为3-5分钟。
7、如发生外渗时及时处理,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目标九:确保管饲安全措施:1、有管饲安全管理指引。
2、经口留置胃管,减少经鼻留置胃管导致得通气障碍。
3、胃管置入合适得长度,选择合适得测量方法,如耳垂到鼻尖再到剑突;记录胃管得长度。
4、妥善固定,防止胃管滑脱引起误吸。
5、管饲前确认胃管在胃内:a检查胃管刻度b、回抽有胃内容物抽出c、用听诊器在胃部听气过水声d、胃管末端在水中无气泡逸出。
6、间断管饲喂养时,采用重力喂饲。
7、持续管饲喂养时,奶泵及管道上设置明显标识。
8、喂养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避免反复使用。
9、胃管每3天更换一次。
目标十:加强新生儿喂养安全,防止呛奶、误吸致窒息措施:1、建立与完善新生儿喂养指引。
2、按时按量喂奶,选择合适奶嘴。
出生后遵医嘱先试喂糖水或温开水,无特殊后逐渐加,质由稀到浓,量由少到多。
3、喂奶时及喂奶后取头高右侧卧位,头偏一侧,禁止面部朝上、平卧位。
4、鼻饲奶前先回抽,确认无误才注奶,如胃中有积乳量大于前一次入量1 /3,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
5、喂奶时专人瞧护,禁止离岗,如离开暂停喂奶,禁止物品遮挡口鼻。
6、喂奶后抱起新生儿,轻拍背部,排出咽下得空气,及时清理呕吐物及口咽、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7、喂奶后加强巡视,至少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
8、有新生儿误吸应急预案,如发生能按应急预案进行及时处理。
目标十一: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新生儿坠床事件得发生1、建立与实施新生儿坠床/摔倒得防范制度及处理程序。
2、新生儿小床均设床档,禁止无人瞧管。
3、用温箱、抢救台,及时关闭箱门、档板。
4、可能出现意外情况得新生儿使用约束带。
5、操作时将新生儿置于安全环境,专人瞧护。
目标十二: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1、建立积极倡导医护人员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得制度(非处罚性)与措施2、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卫生部医政司主办《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网上报告活动3、进行“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活动4、将安全信息与医院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得持续改进。
目标十三、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措施:1、针对患者得疾病诊疗信息,为患者(家属)提供相关得健康知识得教育,协助患方对诊疗方案得理解与选择2、主动邀请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管理,尤其就是患者在接受手术(或有创性操作)前与药物治疗时3、教育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与真实信息,并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得重要性4、公开本院接待患者投诉得主管部门、投诉得方式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