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与成长

环境与成长

四、环境与成长(一)名言1.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

——萧伯纳2.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

——蒙田3.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4. 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

——《吕氏春秋》(二)经典素材1.“走出去”(适应时代的要求)“走出去!”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众多商家渴盼“走出去”的心情也更加迫切。

在2001年的世界华商大会上,很多参会的中国内地企业家向记者表达了“走出去”的强烈意愿。

山东省金王集团董事长温永林说,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在中国内地召开,使我们有机会在家门口认识了一大批在国外卓有成就的华商,向他们当面讨教,这为我们企业的下一步走出去战略打下了基础。

上海南极人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祥也表示,他参会的惟一目的就是希望与从事服装行业的海外华商直接交流,谋求合作。

实际上,以家电企业为首的中国内地企业早就开始了“走出去”的历程。

迄今为止,格力在巴西建立了年产20万台的空调厂;小天鹅在俄罗斯建立了洗衣机厂;海尔在美国建立了年产50万台的冰箱厂;春兰、海信在巴西建立了空调厂;澳柯玛也准备在越南、埃及、巴西建立自己的冷柜厂……面对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中国内地企业怎样才能有效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使自己的企业真正成为全球化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呢?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全球化战略,走出去,使“小泥鳅”变成“过江龙”呢?这是本次华商大会上国内很多企业家关心的共同话题。

不同的人在这次会议上寻到的答案各不相同。

2.孙惠平的故事(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孙惠平是天津第一纺织机械厂的下岗女工,6年前因肠穿孔和胆病做了两次大手术。

面对企业的困难,看着那堆报销不了的医药单子,她坐卧不安。

她曾尝试过好几份工作,但都因身体不适或环境局限而失败。

后来,她到一个公办幼儿园打工,照看一个弱智班,但毕竟是打工族,受制约较多,最后,还是离开了那里。

但是有3个家长仍把孩子送到她家,此举使她树立了信心,她决定在家里开办弱智幼儿学前班。

6年来,她教育培养了近百名弱智儿童。

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智商,从刚入学的20左右提高到70左右,有90%的弱智儿童被各区的启智学校录取。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但是,总有我们能够做好的事情,能够适应的事情。

3.树木为何不能无限长高(压力与适应)世界上的树木,包括高 132米的桉树、115米的红杉,为何不能无限长高呢?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树木是适应环境的佼佼者。

试想,如果树木无限地长高,那就要招来风折雷劈等横祸,还会造成阳光、氧、水、养料供给不足,并受到温度等限制。

自身支撑能力也是大问题。

拿支撑树身重量的树干来说,假设一棵树长度和直径都增加一百倍,其体积增加100万倍,重量也会增加同样的倍数,而树干的抗压力是跟截面积成正比的,即只能增加1万倍,因此,每立方厘米的截面积上要受到100倍的负载。

显然,如果树干的几何形状始终跟原来的相似,树干就要被自身的重量压垮。

因此,树木在适应外界环境的进化过程中,它的高度受到了限制。

当然侧枝的生长也抑制了顶枝的生长。

这就是树木为什么不能无限长高的原因。

4.产业的生态环境(选择最适合的环境)在自然界中,每种生物的成长与之生存的环境总是息息相关的,南极企鹅、北极熊、非洲豹……相当多的动物都只能在特定的区域生存。

而且,一旦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这些生物必须随之进化,否则将遭淘汰,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如候鸟迁徙,就是在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

其实,在产业界,我们也能发现,产业的成长与产业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例如:计算机信息、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往往聚集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周围,而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则往往聚集在生产制造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

在汽车行业利润高涨的时候,各地纷纷将汽车产业作为本地的主导产业。

而当钢铁生意不错的时候,许多地方又开始大兴钢铁业。

其实,对许多地方来说,发展特色产品深加工业可能更适合本地的产业环境,可这样的产业却往往被视而不见。

而有些地区,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后,满足于原有的发展模式,不去抓住机遇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的空间因而不断萎缩。

5.动植物适应环境(适应环境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1844年,邦尼艾做了一个实验,将生长在同一个地方的菊芋一部分放在平原上生长,一部分放在海拔2400米的植物园里,经过数代后,在植物园里的菊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变得更适应高原气候了。

生物适应自然环境,具有普遍性。

生物只有适应其所处的环境,才能够在这个环境中很好地生存下来。

各种植物花的形态、构造都有利于其后代的繁衍。

虫媒花的构造、颜色、花蜜、香气等特征极易吸引昆虫为之传粉受精;风媒花花粉粒小而轻且数量大,这些特征与风的传粉相协调;蒲公英的种子上生有毛茸茸的白色纤维,适于被风吹走;苍耳和鬼针草等植物的种子依靠动物来传播,种子、果实上有刺,很容易附着在动物身上;凤仙花种子成熟后,被风一吹,立即裂开,里面的种子便被弹射出来。

在动物方面,保护色、警戒色及拟态等现象都是动物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

蝴蝶身上斑点的颜色和形状与猫头鹰的眼睛十分相似,当它突然展开翅下的斑点时,可即刻恐吓并赶走捕食者;竹节虫,整天不动,犹如枯枝败叶,如震动枝条,竹节虫便跌落在地,仍然僵直不动,活像一段枯枝;蛇、鸟等动物在地震前都自行逃走;蝙蝠的翼手适于飞翔;鲸、海豹、企鹅的某些器官适于划水,等等。

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各种生物,无论是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行为习惯,无一例外。

6.老鹰喂食的故事(不适应即被淘汰)老鹰是所有鸟类中最强壮的种族,根据动物学家所做的研究,这可能与老鹰的喂食习惯有关。

老鹰一次会生下四五只小鹰。

但是由于它们的巢穴很高,所以它们猎捕回来的食物一次只能喂食一只小鹰。

而且老鹰的喂食方式并不是依平等的原则,而是谁抢得凶就给谁吃,在这种情况下,那些瘦弱的小鹰吃不到食物都死了,只有最凶狠的存活下来,代代相传,老鹰一族也就愈来愈强壮。

企鹅能适应严寒而生存于南极;骆驼能适应干旱而成为“沙漠之舟”;人类有了适应自然的能力,才得以繁衍至今。

7.曲高和寡宋玉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

有一天,楚襄王问宋玉:“现在不少人对你有意见,你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宋玉转弯抹角地回答说:“有位歌唱家在我们都城的广场上演唱,唱《下里》、《巴人》这些通俗歌曲时,有几千听众跟着唱起来;当他唱起《阳河》时,跟着他唱的也有几百人,而当他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歌曲时,能跟着唱的只有几十人;等他唱起那些悠扬婉转、曲调十分困难的歌曲时,能跟着唱的只有几个人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曲调越是高深,能跟着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要随着周围的环境来发挥自己的专长,这样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得到大家的呼应。

8. 应用与创新不朽的“不适者”适者生存,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社会的进步却是由无数“不适者”推动的。

公元前4世纪,奴隶社会处于没落期,贵族们却毫无警觉,继续寻欢作乐。

而“不适者”商鞅不与这社会妥协,艰难地推行着变法。

当无数人沉醉于男尊女卑的社会伦理中,贾宝玉第一次道出了“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子是水做的骨肉”;当20世纪50年代,全国上下齐唱“人多力量大”导致人口激增的时候,学者马寅初就提出了我国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在黑暗的令人窒息的中世纪,是“不适者”布鲁诺、伽利略等自然科学家为之带来了一丝丝微弱的亮光……而他们在当时都是一些“异类”,备受世人的争议。

在这些人之中,很少有人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同。

反之,有的人被杀头,有的人被关进监狱,有的人被送进了疯人院,有的人甚至被推上火刑柱……而促进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恰恰就是这些“不适者”。

商鞅死后,秦国不断壮大,最终统一其余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而今,布鲁诺、伽利略的思想熠熠生辉……9.人的使命:适应并改造环境人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立足。

但是作为人,不仅应该适应环境,而且要改造环境。

人之所以成为人,也正由于人在具有适应环境能力的基础上具有了改造环境的能力。

人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创造了工具,扩大了能力,使荒原变作良田,野草变作庄稼,野兽变作家畜,修筑了道路,建起了房舍,自然界在人的作用下更加适合人的生存与活动,同样,如果没有人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人类社会就不会有变迁,人类文明就不会前进,人类出现时是什么社会制度,现在还仍然是什么社会制度。

当年多少革命英烈抛头颅、洒热血,为的不就是改变落后黑暗的社会制度吗?没有他们的斗争和努力,怎会有历史的进步、社会的改变?现在,社会生活中有不少人一味强调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而淡忘甚至只字不提人对社会环境的改造。

社会风气不好,他也只好学坏,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官场流弊甚深,他也便欺上瞒下,勾心斗角……结果,社会风气越来越坏,官场流弊日益加深,这些适应者也便不断适应,更加适应,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而人的良知也在一点点燃尽,人类文明在一点点黯淡。

适应环境,并改造环境,使环境向着更美好、更文明、更理性的方向变化,这是人之所以称其为人的标志,也是人与生俱来的义不容辞的使命!10.成长也需要激励(一位姑娘的批评改变了格林尼亚)法国的维克多·格林尼亚出身于有钱人家,自幼生活奢侈,不务正业,人称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二流子”。

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格林尼亚意外地受到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的羞辱。

姑娘对格林尼亚说:“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了视线!”骄横的格林尼亚生平第一次遇到别人对他的蔑视和冷遇,他怒不可遏。

可是这令人无地自容的耻辱并没有使格林尼亚失去理智,他像一个昏睡的人被猛击一掌后突然清醒过来一样,开始对自己的过去产生了悔恨之情,他留下一封家信,悄悄地离开家乡。

信中写道:“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绩来的。

”此后,他潜心于学问,在导师巴比埃的指导下研究金属镁所引起的有机合成反应,创立了格林尼亚反应。

这一成就,使他于190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1.文学与成长(一本书挽救了一个小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每天都要秘书给他读来自各地的信件。

一天,有一封特别的信引起了他的兴趣:“敬爱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您好!我是一个小偷,在火车上偷了一只皮箱,打开一看,见有一本书,书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随手翻翻,没想到竟放不下手,以至一口气读完了。

我深深被小说主人公所感动,决心向保尔。

柯察金学习,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把有限的生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临终时,绝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终身……”秘书读到这里,奥斯特洛夫斯基高兴得笑了起来。

(三)范文引路环境与成才《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