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的成长的特点和成长的环境.《参考》doc

青少年的成长的特点和成长的环境.《参考》doc

青少年的成长的特点和成长的环境一、青少年的成长的特点青少年成长是指青少年逐渐形成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特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培养一定生活技能,进而成长为能够适应并参与社会生活、传承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变革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亦即基本社会化过程。

一般社会化理论认为,这一过程能否顺利展开与完成,与个人生理条件(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智力潜能等)和社会环境(学校、家庭、社区、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体等)有关。

1、自我意识逐渐产生。

如果说儿童的自我意识主要是借助于成人的评价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那么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已开始独立地把“自我”作为思考对象。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不再把父母教师的话视为“绝对真理”,而是遇事喜欢自己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青少年开始出现的独立性的本质特征。

但也应该看到,青少年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还是很不成熟的,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表现出幼稚性、片面性。

2、独立性和成人感日益增强。

由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性和成人感开始显露出来。

他们要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自己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问题。

这些心理要求一旦受到外界的阻碍,便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并诱发“逆反心理”的产生。

3、“闭锁心理”明显出现。

进入青春期后,身体上的突然变化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给青春期带来神秘感。

青少年虽然知道其中的奥秘,但出于自尊又碍于向别人请教,同时随着与外界交往的日益增多和内心体验不断敏锐,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轻易不肯向人吐露。

这种“闭锁心理”的出现,说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已有了质的飞跃。

但不可忽视的是,这种“闭锁”也容易造成心理“疙瘩”,若这种“疙瘩”越积越多而又得不到及时解开,会使青少年背上心理包袱,妨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4、性意识开始萌发。

随着性机能的迅速发育和逐步成熟,青少年的性意识开始萌发。

他们渴望了解性知识,渴望与异性交往,部分学生可能开始恋爱,但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性意识和性道德,所以不少青少年在这个问题上出现各种过错,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青少年的成长特点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速度明显处于不平衡状态,呈现出生理发展快与心理发展慢的倾斜。

二、环境与青少年成长人的成长离不开不幸对于其发展的影响,环境的好坏甚至变化都有可能直接造成成长的变化与异变。

青少年是家庭的寄托,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是家庭的使命,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青少年成长环境可以概括为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交际群体。

1、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1.1家庭环境方面家庭是青少年性格、人格培育、发展的第一场所。

在家庭里,青少年学到了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

国内外研究证明,青少年的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一生。

在家庭诸要素中,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父母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家庭居住环境等等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在这些家庭要素中出现问题,那么无疑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其深远的消极影响。

父母之间关系越融洽,家用设施现代化程度、父母对子女关心程度、家庭决策民主程度越高,则越有利于青少年成长。

2.2 社会社区环境方面居民关系越密切,治安状况越好,流动人口越少,则越有利于青少年成长。

社区环境主要指家庭居住的环境和条件,包括周边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治安管理、文明程度等因素。

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流动人口具有增多的趋势,犯罪率有上升的可能,人际关系有日趋疏离和淡漠的大势,所以,青少年成长的社区环境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局面。

但是,这些都是就全社会而言的,只要加强社会社区建设和管理,在某些地域或小区创造良好的、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区环境也是完全可能的。

2.3 学校环境方面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过程受学校教育教学风气、水平,及教育工作者个体专业水平、教育水平、职业道德的影响。

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教育水平、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教育的接受程度,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

虽然从量上,这种影响远远少于家长的影响,但他们的影响往往是深刻的。

由于目前中小学教师只具备专业资质,而教育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对学生心灵伤害事件屡有发生,对学生心灵的负面影响范围较广。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

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

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

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我们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方式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教学质量越好,学校名气越大,学校硬件设施越好,学生管理越严格,教师对学生关系程度越高,则越有利于青少年成长。

因此,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师资力量,加强学生管理便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2.4 交际群体方面在交际群体中,影响较大的是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

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

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表现在:(1)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

(2)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

(3)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

(4)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影响。

(5)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培养社会角色,学习行为规范的影响。

6)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的本领。

当然,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也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并造成破坏作用,促使青少年逆向成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同辈群体所承载的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存在着相悖的一面。

如结伴酗酒、抽烟、打架等,使群体的性质向消极型转化,从而其传递的文化也与社会主流文化背道而驰,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2)同辈群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但也表现出一定的自卫性和排斥性。

群体的归属感较强,这易使被排斥者产生孤立感,自尊心受损,影响到往后的情感表达,还可能导致在“报复心”驱使下的各种反社会行为。

(3)群体内部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对成员的控制是非正式性的,随意性较强。

一旦群体内规范与社会行为规范相悖时,群体内强大的无形的制约力会促使青少年屈从于群体行为规范,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4)同辈群体易导致意气用事。

凭着“朋友义气”、“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等观念,不加思考地帮助群体成员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这不仅不利于群体成员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无助于培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5)青少年易受群体核心人物的影响,但这种魅力型权威也易导致盲目性。

一旦他的言行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群体成员也会误入歧途,产生各种反社会行为。

当然,相对于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交际群体的作用要小得多。

创建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不仅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政策依据,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家庭、学校、社区、文化传媒等与青少年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因素,着眼青少年健康成长,着眼祖国的未来发展、社会的进步,相互配合,不断总结适合青少年发展需要的经验,汲取惨痛的教训,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重视孩子的教化是迄今不变的传统。

科学地认识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更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以上是关于《青少年的成长的特点和成长的环境》这个题目的,一共3300字。

下面是具体的解决方式,根据具体的考试内容可写可不写,或者根据需要列出题干,内容可适当增减国家对学校、社区已制定了较完善的法律,并提出具体的要求。

下面就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及文化传媒方面,结合青少年发展需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大力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从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出发,紧紧抓住影响青少年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坚持不懈地进行。

针对青少年不同的成长阶段,要开展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针对不同的青少年群体,道德教育应该各有侧重。

要重视道德养成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把对青少年的道德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上。

要在青少年中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之贯穿到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成为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比如适时开展少先队跨世纪雏鹰行动,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同时增强他们自学、自理、自护、自律、自强的能力;中小学团队组织广泛开展升国旗、唱国歌活动,培养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

在青少年迈入成人阶段的时候,通过成人预备期教育、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和18岁成人宣誓仪式,进一步强化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增强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对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非常重要。

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的作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规律,坚持不懈地宣传正确的道德取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灌输到青少年的头脑中,使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努力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要加强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道德热点问题的引导,特别要注意加强对社会上出现的青年现象的引导,满腔热情地肯定青年的进步,旗帜鲜明地反对与时代的要求、与公民道德建设需要相违背的倾向。

要重视互联网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网上的正面宣传和管理的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开展道德教育。

要不断推出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优秀精神食粮,加强对青少年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引导,在潜移默化之中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

要依托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对青少年开展生动形象的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