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通论诗律

古代汉语通论诗律


句式是: 甲a, 乙b , 甲a, 乙b , 乙B。 甲A。 乙B。 甲A。
杜审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2)仄起平收式 |||—— ——||— 太 乙 近 天 都,连 山 到 海 隅。 ———|| |||—— 白 云 回 望 合,青 霭 入 看 无。 ||——| ——||— 分 野 中 峰 变,阴 晴 众 壑 殊 ———|| |||—— 欲 投 人 处 宿,隔 水 问 樵 夫。
古诗是指汉魏六朝 这 一 历史 时 期的 诗 。
沈德潜的《古诗源》选的 就是从汉到隋的诗歌。
陶渊明(东晋)

从齐梁时代开始, 诗歌在形式上逐 渐发生了变化。 变化的原因是由 于四声的发现而 在诗歌创作中开 始讲究平仄。
曹植(三国魏)
南朝梁沈约说:写诗应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 之中,轻重悉异,但自骚人以来,未睹此秘。张、蔡、 曹、王,曾无先觉;潘、陆、谢、颜,去之弥远。当人 们认识到四声后,便开始注意用四声的平仄创造诗歌的 音乐美。当时流行的永明体(南朝齐武帝的年号),特 点就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朓就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南京秦淮河
齐梁时写文章也注意骈 偶,而且逐渐影响到诗 的创作。这种趋势发展 的结果,在唐初就形成 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 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 来,这是一种新诗体, 所以称为近体诗。
谢灵运(东晋)
唐朝以后的诗分两种:一种叫近体诗,是讲 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一种叫古体诗,或者叫古 风,是不讲究平仄对仗的。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从 形式上划分的,而不是从时代划分的。
李白塑像
乙B 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五言第一字(七言 第三字)必须平,如果换成仄,全句便为(仄仄)仄平 仄仄平,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犯孤平(犯 孤平只对乙B句而言)。犯了孤平可以救。
杜甫塑像
— — | | — 故 园 芜 欲 平(李商隐《蝉》) 五言第一字故是仄声,因而把第三字改为平声 芜,变成仄平平仄平。 | | — —| | — 溪 柳 自 摇 沙 水 清(苏轼《新城道》) 七言第三字自是仄声,因而把第五字改为平声 沙,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楚辞·离骚》
汉代乐府专门负责收集民 歌并给它们配上乐谱,供 宫廷歌舞使用。后来就把 这些配乐的歌辞称为乐府。 《有所思》《孤儿行》 《陇西行》《沿袭乐 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 诗。这些诗虽然没有配乐, 也叫乐府诗。 李白《将进酒》《行路难》 《战城南》
近体诗的平仄要求就是平 仄相间。 如果以平平、仄仄为单位, 那么平仄相间无非两种形 式: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柳宗元(唐)
甲a:仄仄平平(仄) 甲A:仄仄(仄)平平 乙b:平平(平)仄仄 乙B:平平仄仄(平)
仄起句:甲a 、甲A 平起句:乙b 、乙B

(1)仄起仄收式 ||——| ——||— 国 破 山 河 在, 城 春 草 木 深。 ———|| |||—— 感 时 花 溅 泪, 恨 别 鸟 惊 心。 ||——| ——||— 烽 火 连 三 月, 家 书 抵 万 金。 ———|| |||—— 白 头 搔 更 短, 浑 欲 不 胜 簪。
杜甫·天末怀李白
写诗有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说 法一般来说,是正确的。但这个口诀又不完全正确。因 为在一、三、五中,有些地方的平仄是不能不论的,而 在二、四、六中,有的地方也可以不分明。
西安碑林
“一三五”处有的地方不能不论
甲A 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五言第三字(七言 第五字)必须仄,如果换成平,全句的后三个字就成了 平平平,这叫三平调。
(杜甫《咏怀古迹之四》)
七言第六字三字是平声,因而把第五字改为 仄声幸,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甲a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五言第四字(七言 第六字)的平也可以变仄,条件是对句(乙B 平平仄仄 平)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由仄变平相救。
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 — —|
— — | | —
野 火 烧 不 尽,春 风 吹 又 生。
敦煌壁画《反弹琵琶》(唐)
在用韵方面,近体诗和古体诗不同之处有两 点: 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体诗既可押平声 韵,也可押仄声韵。 近体诗必须一韵到底,且不许换用相邻的韵, 古体诗既可换韵,也可出韵。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帝子阁中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六语。**:七虞。***:十一尤。
三、近体诗的押韵
韵和韵母:
班(bān)坚(jiān)穿 (chuān)娟 (juān)四个字的韵母不相同,因为韵头 不 同,但属于同一韵部,可以押韵。
近体诗的韵要求严格,除韵腹,韵尾相同外, 声调也必须相同, 连(平声)和链(去声)在《诗经》时代也 算同韵,平、上、去三声可以通押就属同一 韵部。 连和链对近体诗来说,就不同韵,不能押韵。
陈子昂(唐)
本讲主要讲近体诗的格律。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不 同之处有四点: (1)句数; (2)押韵; (3)平仄; (4)对仗。
杜甫(唐)
二.近体诗的句数
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共 357 句,是我国最长 的叙事诗; 杜甫的《咏怀》共有一 百句; 傅玄的《杂言》只有两 句:雷隐隐感妾心,倾 耳听非车音。
入声字是独立的情况,它和平、上、去三声 的韵尾不可能相同,不可能同韵。 ān ǎn àn ɑk(ɑt、ɑp) 在《诗经》中,ān ǎn àn 同韵,与 ɑk (ɑt、ɑp)仍不同韵。 元代由于入声在北方话消失,所以元曲不存 在入声问题,入声字归入平、上、去三声中。
隋代陆法言《切韵》分中古韵 193 部。宋代陈彭年 等《广韵》又分 206 部。唐初人们把《切韵》的某些韵 合并。南宋嘉定年间,王文郁作《平水韵略》,依据押 韵的实际情况,把 206 韵合为 106 韵。因在平水(今山 西临汾)刻书,通常称为平水韵。
西安钟楼夜景
粘就是指相邻的两联中,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 必须是同一类型的。 譬如上联的对句是仄仄仄平平(甲A),下联的出句就是 仄仄平平仄(甲a)。不合乎粘的原则,叫失粘。
西安城墙夜景
近体诗的平仄既严格,又有灵活的原则,即有些地 方平仄是固定的,有些地方可平可仄。违反平仄规定叫 拗。有些地方的拗是格律许可的,有些地方的拗是格律 不许可,还有些地方拗了可以救,救了就合乎格律。
卢照邻(唐)
近体诗的句数是固定的,律诗八句,绝句四 句,只有排律不限句数。
李白墓园
近体诗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第一句 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律诗共有四联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春望 出句 对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尾联)
| 水 — 蓬 | 日 — 萧
| 遶 | 万 | 故 | 班
— 孤 | 里 — 人 | 马
— 城。 — 征。 — 情。 — 鸣。
句式是: 乙b , 甲a, 乙b , 甲a , 甲A。 乙B。 甲A。 乙B。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平起平收式 ——||— |||—— 深 居 俯 夹 城,春 去 夏 犹 清。 ||——| ——||— 天 意 怜 幽 草,人 间 重 晚 晴。 ———|| |||—— 併 添 高 阁 迥,微 注 小 窗 明。 ||——| ——||— 越 鸟 巢 干 后,归 飞 体 更 轻。
七言律诗多出两个字,只要在五言律诗句式 前加两字即可,遇平加仄,遇仄加平。如:
甲A:(平平)仄仄(仄)平平 甲a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B:(仄仄)平平仄仄(平) 乙b :(仄仄)平平(平)仄仄
近体诗的平仄可以根据对、粘规律来掌握。 对指同 一联中,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 出句是甲类,对句就是乙类,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 (甲 a),对句就是平平仄仄平(乙B)。不合乎对的原则,叫 失对。
看既是去十五翰,也是上平十四寒。
仄起仄收式的句式: 仄起平收式的句式: 甲a, 乙B。 甲A, 乙B。 乙b, 甲A。 乙b, 甲A。 甲a, 乙B。 甲a, 乙B。 乙b, 甲A。 乙b, 甲A。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平起仄收式 — — — | | | 青 山 横 北 郭,白 | | — — | — 此 地 一 为 别,孤 — — — | | | 浮 云 游 子 意,落 | | — — | — 挥 手 自 兹 去,萧
(曹丕《燕歌行》)
魏文帝曹丕

最早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是鲍照的《拟行路 难》之一、之三,之二也是句句押韵。如: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沈。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鲍照《拟行路难》之一)
古代漢語通論
诗律
教学内容
1.古体诗和近体诗; 2.近体诗的句数; 3.近体诗的押韵; 4.近体诗的平仄; 5.近体诗的对仗。
一、古体诗和近体诗;
《诗经》《楚辞》是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 《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以六言为主。
屈原故里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周南·关雎》

中唐以后,白居易掀 起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创新题,写时事,故曰 新乐府。宋代郭茂倩选 编的《乐府诗集》就是 这些民间和文人所创作 的乐府诗的汇编。
白居易(唐)
汉代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 诗。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过去有人认 为是汉武帝在柏梁台宴饮群臣时的联句,这不可 信,但是汉人作品无疑。全诗二十六句,如: 日月星辰和四时,周卫交戟禁不时。 骖驾驷马从梁来。脩饰舆马待驾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