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达斡尔族民族简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是全国仅有的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另外两个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
2013年达斡尔族3.28万人,占全旗总人口的9.43%,占全旗少数民族人口的47.81%。
全国达斡尔族人口共有12.4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和新疆等三个省区。
其中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达斡尔族的主要聚居区。
莫旗是全国达斡尔人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达斡尔族文明的发源地。
3、民族由来据许多学者研究表明,达斡尔人是古代契丹人的后裔。
唐宋年间,达斡尔先人在我国北方建立辽朝,后被金朝取代。
金元时代,达斡尔先民除一部分北避到黑龙江上游南北岸外,还有一部分从属于金朝,仍聚居在讨浯河(今洮儿河)流域,直至元末才北迁。
元代的达斡尔族是蒙古势力扩大以后,汇入蒙古的契丹达斡尔族,所以,他们一直将契丹达斡尔的传统保留下来。
元灭后,达斡尔先人遗留于黑龙江上、中游地方,主要在北岸。
明初,曾设奴儿干都司、海刺儿千户所以及许多卫来管理达斡尔族。
清初,达斡尔又成为扩大后的满洲的一部分,被套满族称为“伊彻满洲”,即新满洲(进来的满洲之意),直至清末、民国年间,达斡尔族在蒋介石实行的只承认五族共和的大汉族主义民族政策下,只能被称为“达斡尔蒙古”。
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关照下,达斡尔族才被承认为单一民族。
4、风俗习惯及民族特色在服装上由于达斡尔族一直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并受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过去以皮制服装为主。
后来,随着产品交易的发展,纺织物服装在达斡尔族中流行。
直到解放前后,皮制衣物仍为达斡尔族群众所钟爱、穿用。
时至今日,达斡尔族在喜庆活动和节日里都要身着西装或精心制作的艳丽的本民族服装。
在饮食构成上,以前达斡尔人因狩猎、放牧等原因肉食占较大比重,近代转为粮食为主,但在节日和宴宾待客时,有些传统的食品和吃法如“手把肉”、“坤必乐菜”等仍为绝大多数达斡尔人所偏爱。
在居住上,达斡尔族人定居已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黑龙江沿岸时就建有村寨和房屋。
达斡尔族的村屯和住房(主房)一般是座北朝南而建。
住房大小两间、三间、五间不等。
主房庭院两侧为厢房,或盖仓库、碾房,庭院四周围以木质栅栏或篱笆。
房屋为土木结构,用松木或柞桦木做屋架,以沼泽塔头挤垒外墙,里外抹泥。
屋顶铺细柳枝编织成的房盖,上泥苫草,平整、保温。
住房空间较大,正面每间两大扇窗,达斡尔族民房多开有西窗以便采光充足。
住房以西间为贵,搭垒有南、北、西火炕,长者住南炕,晚辈住北炕,来宾住西炕。
三间房或五间房的中间为厨房,二间房东间为厨房。
厨房靠北墙盘一池短火炕,用以干燥谷物。
正房西南或东西侧建有两间或三间粗木垒制的台架或仓房,木板仓底离地二尺以上,为了防水、防潮、防鼠等。
在丧葬上,达斡尔族人普遍实行土葬,除非正常死亡,葬于山坡树杈上,也有天葬的。
交通方面,达斡尔人传统的陆上交通工具是马和大轮车,出门远行者必骑马或乘坐马车,水上交通工具是独木舟和小木筏。
独木舟是用粗大的松木开槽而成的,可乘坐二人或载重二三百斤。
现在基本上都是现代交通工具。
在生产劳动上,下地干活基本上由男人承担,达斡尔人很少经商,基本上是种地、养畜,妇女平时主要承担做饭、喂鸡、猪、狗、种园子和家务活,外出打工者更是廖廖无几。
以前劳动工具主要用牛马耕地、种地、收地,现在用小型农机耕作、收割。
闲暇时间80%的人都是在娱乐中度过的,但业余文化生活是比较单调的。
(二)自然环境、地理状况1、地形、地貌、地势莫旗地处大兴安岭东麓支脉形成的浅山区,南部系松嫩平原的北缘。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并由西北向东南呈梯形逐降。
自治旗北部是山高坡陡的山地,占全旗总面积的74%;中部是浑圆逶迤的漫岗丘陵,占全旗总面积的20%;南部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占全旗总面积的6%。
全旗海拔高度在173米~688米之间,山丘坡度在13~30度之间,最大坡度35度。
这种地形、地势使莫旗农村居民的住房绝大部份都只能建在山坡上,受泥石流的危害较大。
2、气候莫旗年平均气温在-1.2~1.3℃之间,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年际变化。
气温的年内变化呈明呈的周期性,一年中以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全旗一般在19.5℃~21.4℃之间;1月份最低,一般在-25.4℃~21.6℃之间,最冷年份曾达-30.7℃。
极端最高气温达39.5℃;极端最低气温可达-45℃。
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较差为80~83℃。
全旗平均降水量在400~500毫米之间,最多年份多达789毫米,最少年份只有292.9毫米。
无霜期115天左右,属温带北部,具有明显大陆气候特点,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湿热而短促,降水量大而集中,季节变化明显。
另外,莫旗的风力较大,年平均风速为1.8~3.7米/秒,春季最大风速可达30米/秒,8级以上大风也较常见。
恶劣的气候,严寒、暴雨和强风给莫旗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对住房条件差的居民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
3、农、林、水、草等资源条件莫旗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可开发潜力大。
全旗总面积10386.68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700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26.38%。
主在是黑土地,有机质含量较高,自然肥力大,适宜种大豆、玉米、水稻等生长期较短的作物。
莫旗林地面积417869公倾占全旗总面积的40.75%,主要分布于西北部等达斡尔人聚居区。
莫旗林地主要是寒温性针叶林、典型落叶阔叶林,生长白桦、落叶松、蒙古栎等寒带树种。
莫旗牧草地面积266577公倾,占全旗总面积的26%,牧草地分布广泛,其中以天然草场占绝对优势。
莫旗水域面积23096公倾占全旗面积的2.25%,莫旗的水资源丰富,嫩江干流在旗内全长180公里,流域面积4760平方公里;诺敏河在旗内全长124公里。
另外,旗内共有大小河流56条,多发源于大兴安岭东南麓,均汇入嫩江。
莫旗的水资源占内蒙古自治区的40%,呼伦贝尔市的60%。
水量大给人们带来便利,同时洪涝灾害也给人们带来灾难。
(三)历史、文化1、达斡尔民族对祖国的贡献○12—13世纪,由达斡尔族大汗萨吉哈尔迪汗统率达斡尔族挖筑了金长城东北路1千多里(从纳文江畔至临潢之北霍林河北岸),达斡尔人称乌尔科、民族古迹文物至今讫立。
○在抗击外国入侵者,保卫祖国事业中几百年的光辉业绩。
1)1643年冬至1644年夏,在当时祖国北疆,史称“达斡尔地方”之精奇里江之西伦木迪河口,莫尔基迪奇达斡尔城砦,达斡尔人自发抗战,用弓箭面对沙俄波雅科夫侵略军之枪炮,打败了侵略者,逃回俄境。
这是达斡尔人自发抗击沙俄侵略军的首捷,也是中国对沙俄侵略者的首捷。
2)桂古达尔三城血战,1651年桂古达尔三城千余名普通的达斡尔老百姓,面对900个持火枪、三门大炮的沙俄侵略者,用弓箭顽强反抗侵略军,自发抗击,浴血奋战,保卫祖国寸土不让。
更是面对在朝廷50名持枪收税官,拒绝联手抗击沙俄侵略者,却在城外观战的情况下,一个个普普通通的达斡尔老百姓为维护祖国尊严却众志成城,抗击到底,直至全城毁灭。
这壮烈的光辉业绩,为祖国历史上竖起了爱国辉煌的楷模,光照千秋。
3)英雄的达斡尔人的雅克萨城。
雅克萨城位臵在黑龙江上中下游流域,是十分重要的隘口。
从1643年始对雅克萨城、沙俄侵略者决心要侵略,打开从贝加尔湖、从西泊里亚到东海之水路要口。
因此,从1950年起,先由沙俄哈巴洛夫有枪炮的侵略军几次进攻,达斡尔人为捍卫祖国热土、为进行自发抗战,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祖国疆土。
至1683年、1686年由朝廷派兵,达斡尔人参加,两次攻打收复了达斡尔雅克萨城,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达斡尔族人民为了捍卫家乡国土,不惜民族牺牲,前仆后继,英勇奋战,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反对沙皇俄国侵略势力的斗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4)17世纪建立齐齐哈尔城,达斡尔总管马布岱率达斡尔及几个兄弟民族的士兵及壮丁建了齐齐哈尔城,为保卫祖国北疆建功立业。
建墨日根城,瑗珲城时,又积极的出工出力。
5)到万里新疆带家携眷,永驻屯田,守卡,保卫边疆,从1763年至今,世代精诚卫国。
6)达斡尔人被征调驻兵呼兰、齐齐哈尔、墨日根、瑗珲、额苏里、呼伦贝尔等,为保卫祖国立下光辉业绩。
7)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都积极投入战争,保家卫国,用鲜血和生命奉献了忠诚,立下了丰功伟绩。
○祖国各项建设中,与全国人民携手奋进,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2、文化发展状况。
达斡尔族以达斡尔语为母语和日常生活交流用语,没有文字。
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是独立的民族语言。
1)达斡尔族的民间文学属于典型的口承文学,民间文学特有的口头性、全民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在达斡尔人的口头语言中得到充分的发育,进而衍生出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等体裁在内的各式各样的民间文学作品。
2)达斡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唱歌、跳舞是每一个达斡尔人都具备的本领。
达斡尔族传统的舞蹈统称“鲁日格勒”即“燃烧火焰”。
揭示了达斡尔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人们围着篝火生息劳动的早期狩猎生活时代。
并一直流传到今天,达斡尔族还有一种很古老的乐器叫“木库莲”,用汉语翻译就是口胡。
乐器声音微弱,音域较窄,但音色柔和,可以吹出很多种曲调,现在除了旗民族博物馆里,民间已不太可能看见这种乐器了。
3)达斡尔族是热爱体育的民族,民间历来有多种体育活动项,如曲棍球、射箭、摔跤、赛马、扳棍和颈力等。
特别是曲棍球是我国曲棍球运动的起源之地。
莫旗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莫旗曲棍球队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内外多次比赛中战功卓越,曾二十多次获全国冠军,被国家体委授予“曲棍球之乡”的光荣称号。
1980年男队曾获得亚洲杯的季军,在国际曲棍球体坛上第一次升起了庄严的五星红旗。
这些体育项目锻炼了人们的体魄、意志,培养了人们勇于进取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深受人们的欢迎。
2、达斡尔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长期以来,上级党委、政府及莫旗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民族经济发展工作,始终把支持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当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政治任务来抓。
从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促进民族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达斡尔族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莫旗3万达斡尔人口的脱贫,就标志着达斡尔族整体脱贫,对此,莫旗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乡镇和民族村屯经济发展,尤其是高度关注贫困达斡尔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了重点倾斜。
针对民族村屯群众生产、生活极为困难的实际,落实了大力发展畜牧业、草业、林果业、特色种养业和绿色食品生产等经济发展项目,组建了扶贫联合体,进行了股份制经营试点等经营体制改革,加大了科技培训和扶贫攻坚的力度。
经济文化及各项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各种灾害等原因,莫旗的达斡尔族人民特别是农村人口依然十分贫困,具体表现:1)经济生活条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大陆部分耕地老化、退化、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