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数学课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有效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
探究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源泉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得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综合素质,培养能力
的有效手段。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恰当的方法,通过多种教
学形式,将有助于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会推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为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和自主探究创造有利的条件,下面谈此见解。
1.创设情境,进入角色
教学中,要让师生的思维一致,通过创设一些符合生生兴趣的情景来调动参与积极性。
如:
教学“角的认识”时,对角的概念描述非常抽象。
教学时变为:盛夏,酷暑炎热,人们习惯在
树下休息,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
瞧,老师来了。
师:①摆臂作走路姿势,并出示图:手臂
与身体成一个角。
②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
这时话题一转,进入新课,师::“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产生一个数学概念。
”这时激起学生兴趣,会想:摆臂、荡秋千
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此时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便进入角色。
师接着让生生互动讨论
实践:动手摸摸书本、三角板、直尺等各种物体感受角的形状得出:角有顶点、边长,角的
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等,在此基础上,再让生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角,从而进一步理解角的
概念。
真正让生生进入了角色,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动手实践展开思维空间
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学生思维空间,在尽量大的空间范围去思考问题,发挥潜在的智能,表
现自己的才能。
如:教学“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对25×16,多数学生想到把其中的一个
数拆成两个数要简便:生1:25×16=5×(5×16);生2:25×16=(25×4)×4;生3:25×16=
(25×2)×8;生4:25×16=(5×4)×(5×4),其中师生对生4的新发现,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他也
从中尝到了创造的乐趣和喜悦。
点评:今后学生会更加专心地钻研问题,花大力气进行创新。
3.鼓励质疑问难,实现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中,要讲究教学民主,倡导课堂讨论,诱发问题意识,培养并开发创造潜能,鼓励
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会观察、勤于分析,善于思考,做到:①能独立思考不提示;②能
独立操作不替代;③能独立解决不示范。
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出示13-5=?后,没有按教材例题提供的算法直接讲解或讨论怎样算,而是引导自主探究想出新算法。
点评:这样设计,给学生自主探究留出较多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排除思
维定势,让学生爱探究。
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机会,鼓励敢
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异,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寻找与众不
同的解题途径,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
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在寻求多向思维
方法的过程中,经历创新学习的过程,从而增强思维的创造性。
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时,当学生都能做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师再创设
情境,看誰不用此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或者生生提出:在学习梯形
面积公式的推导时,为什么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看誰答得最好。
这
再次把生生引入思考、自主探究、创新的情境之中,学生会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
4.巧设数学实践活动,学会创新
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与安排探究性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在实践中自主探究、自我发现的时间
和空间,激励主动探究自己未知领域。
如:教学“圆柱、圆锥的体积”之后,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动脑筋、求体积。
具体办法:①量取有关数据,计算用橡皮泥捏成的不同规格长方体的
体积;②请学生在2分钟内把量量、算算中用过的橡皮泥捏成一个小动物,并且小组之间交
换一下。
如果以立方厘米为单位,各小组估计拿到的小动物的体积;③要求不破坏小动物的
形状,用测量的方法求出这些小动物的体积。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需要的材
料尽可能地提供帮助;④引导学生对比估计、实验、实际三组数据,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⑤能求一枚小螺丝钉的体积吗?能求出一袋沙子的体积吗?能求出不规则土豆的体积吗?点评:通过这次活动,学生认识到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就一定会找到
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而学会创新。
5.抓特殊性方法来完成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中,指导运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抓住共性的同时,重点完成对特殊性探究。
如:教学“菱形、矩形、正方形”时,重点引导进行异性方面探究,找出特性,即: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组对角、四边相等、面积为对角线乘积一半;矩形:对角线相等、
四个角是直角、邻边之积是面积;正方形是菱形、矩形的特殊。
通过比较、总结,完成学习
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都可利用引导自
主探究完成。
6.巧用多媒体能优化课堂教学
巧用多媒体能优化课堂教学。
如: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材虽然提供实验的方法,
但实验过程复杂,难以具体操作,把一个圆割拼成一个长方形,近似度较差,引起许多学生
对推导出的公式持怀疑态度,由于感知材料不充分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影响空间
观念的形成,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层次地把圆依次等分成若干份,拼成所学过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
成直线的过程动态呈现,为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提供了充分的感知材料。
而感知越具体,表
象形成就越清晰深刻,越有利于促进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进行转化,从而建立概念,培养能力,能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同时能营造良好的学习
氛围,调节学生的情绪,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点评: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归纳,比较,整理所学知识,使零散,片断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理解掌握与延伸拓展,从而增大课堂容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7.多元评价,树立自信,激发情感
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目的在于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正如颜元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
究圆柱的特征。
生1: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
师赞扬他观察能力强。
生2:通过与同
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
生3:想出一
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师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
生4:用手比划着
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师激动得握住他
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生5:概括圆柱的
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休得通红,师立即说:虽然你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
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所以没有所谓潜能生的存在,每位学生都有闪光
的地方。
这需要教师满怀爱心,用多维的眼光来审视孩子,用爱的评价来唤醒学生的爱,激
励学习热情,帮助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总之,“知识的传授者”到“探究知识的引导者”是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重要转变,教师要充
分体会“引”与“导”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引导”,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潜能,让学
习数学变成一种乐趣,在乐趣中寻找好的方式、方法,这样数学教学工作必定会收到较好的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