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时代的经济
德川幕府,作为日本幕府时代的终结,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崛起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个时期的日本经济体制,个人认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小农经济。
具体分析如下:
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
江户时代,通过不断重新丈量土地使土地的实际耕种者成为土地占有者。
产权的这种默认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激励,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由于农业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基础,所以幕府十分重视对农村的统治,先后制定了许多有关法令,例如规定禁止农民出卖土地、禁止迁移、禁止过度分家、禁止过奢侈生活、禁止自由种植农作物等,并在农村实施“五人组”连座制度。
在此条件下,日本的农业耕种面积逐渐扩大。
而农产品加工也促进了榨油业、调料业、酿酒业和食品加工业等等行业的发展。
商业和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农业产量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可交换产品。
农民需要从市场上购买种子和农业生产工具,国家贡赋制度中的三分之一缴银制也使得农民进一步和市场相联系。
虽然是重农时代,但是在农村和城镇出现了市场。
以江户为中心的关东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日用品和奢侈品的消费市场,这些商品主要靠大阪供应和集散。
因此,从18世纪开始,大阪和江户之间的海运极为繁忙。
元禄年间,江户和大阪的商人分别组成10个帮、24个批发商公会,不久又发展成为全国性商业同盟。
这些同盟决定着全国许多商品的价格。
大阪是‘天下的厨房’,京都、兵库、界、大津、长崎等也都发展成为全国性商业城市。
经营商品买卖的企业形式是货栈。
货栈都是家庭经营的生意,但是大型货栈一般都雇有一帮学徒、伙计和总管,而且货栈是交给总管来经营的。
在信贷系统方面,主要依靠钱庄来进行融资。
钱庄可以为大商户办理存款、货款、票据和兑换业务。
然而,作为统治阶级的大名们,因为过着城市生活,生活费用日益增多;而他们的收入却仍旧仅限于作为贡纳品的实物。
为了获得货币,他们不得不拿贡纳品做抵押去向商人借款。
所以,无论封建统治者怎样加重农民的负担,征来的贡纳品也会一转手就落入放高利贷的商人手中。
这样,大名们就逐渐变成债务者;而商人们则积蓄了大量的财富。
对于日益富有的商人,幕府和大名们曾想尽种种办法来加以抑制:他们一方
面常常寻找种种借口,动不动就没收商人的财产;一方面常常向大商人们借用巨款,赖债不还,使商人处于破产的境地。
但是,封建统治者们施行的这些抑制手段,在客观上却促成了大商人们相互间的联合。
他们因为感觉到生命、财产处于毫无保障的危险地位,所以便结成了称为“缔贷”的不贷款同盟。
遇有大名借款时,假如发现他以前曾经有过赖债不还的事,便通知各家采取一致行动,拒越贷与。
这样一来,终于迫使穷困的大名们在富有的大商人们面前低头了。
因此,当时有“大阪富商一怒,而天下大名惧”的说法,表述他们相互间的这种关系。
江户幕府后期,幕府为了挽救封建制度的没落,曾经施行过几次改革。
第一次是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在职时,从 1716 年(日本中御门天皇享保元年)起进行的“享保改革”;第二次是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在职时,从 1787 年起,由“老中”松平定信主持进行的“宽政改革”;第三次是十二代将军德川家庆在职时,从1841 年起,由“老中”水野忠邦主持进行的“天保改革”。
但是,由于这几次政治改革,本质上是妨碍商品经济发展、违背历史潮流的,所以虽曾收效一时,而最后却都不免归于失败。
从此,江户幕府的封建统治就一度走向衰落的道路;而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出现,由商人转化而成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却日益壮大起来了。
在幕府政治日益衰落的江户幕府后期,日本国内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这是因为日本封建社会内部自室町时代末期以来日益发展的商品货币经济,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江户幕府初期,由于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发达,使商人手中积蓄大量的资本。
到十八世纪幕府的封建束缚力量趋于衰落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便开始形成了
由此看来,明治维新似乎成为历史的必然。
可以说,幕末动荡的政治局势促成了日本农业经济的崩盘。
一些农村的富裕农民、商人高利贷者和手工工场主通过抵押或典当的方式非法占有农民的份地,转化为地主。
他们或者雇用工人自营耕作,或者把土地出租给佃农征收封建地租,同幕藩封建领主之间也存在许多矛盾,这些因素直接促成了农民阶级成为倒幕运动的一支强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