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14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日期:2014年3月29日上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历史上,城与市是产生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两种事物。
这两个事物既曾结合在一起,融为一物(城市);也曾互相独立,或为无市之城,或为无城之市。
‚城‛与‚市‛是反映不同事物的两个概念。
②城与市关系演变的过程与形态,是社会关系演变过程与形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其中的交换关系演变的集中表现。
在氏族社会的早期和中期,既无城,更无市。
到了后期,在距今7000年前后,修城之初,城墙内没有商品交换活动,没有市场。
当社会组织由氏族变为家族,开始有了产品交换、商品交易和相关场所——市。
此事发生在距今5000年前后。
当国王在市的四周修筑墙垣,将商业和商人的活动限定在这个称之为‚市‛的小区域内活动时,这标志着市场交换关系的产生。
奴隶主生产方式促使商品货币关系迅速发展。
庄主经济使早已存在的、无城的乡村市场兴盛。
地主制与商品经济相伴而行,城里的市场活动跨过市垣,扩散到全城,市垣被市场淹没了,丧失了它原有的功能,市垣和被它围起的那种‚市‛成了历史遗迹。
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突破这个被称为‚市‛的围墙,扩大到全城各个角落,在空间上城与市同大时,这标志着市场交换关系进入了中级发展阶段,即商品经济阶段。
随着企业制与雇佣制的兴起,城里市场活动的范围又跨越城墙,扩散到全社会,那种原初的‚城‛也成了历史遗迹。
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地区扩大到城墙之外,在空间上市比城大,甚至可以有市无城时,这标志市场交换关系进入高级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
大体说来,无城无市和有城无市是原始自然经济的标志;城中有特定的‚市‛(区)是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物;城区即市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③城与市的兴起,以及城与市关系的变化,是交换方式发展的结果。
随着交换的发展,城中之市从无到有,市在城中作用从小到大,其地位从低到高,所占的空间,先是在一个被市垣围起来的范围之内,继则跳出市垣跑遍全城,又跳过城墙跑到城外,把城包围起来。
市从蜷缩在城的边缘到位于城的中心,由城的附属物变成城的主体。
在城与市关系的演变过程中,厚厚的市垣没能挡住市场自我扩散的力量,高高的城墙也没能挡住市场自我扩散的力量。
市的自我扩散力量是人建筑的坚固市垣和高矗城墙挡不住的,也是人制定的政策和制度挡不住的。
市场依靠自身的力量开辟前进的道路,直至成为调配资源的基础。
如果把历史比喻像一条长河,那么市场就是河中之水,它自然地流淌着,冲垮一切障碍,水到渠成。
中国的市场经济,既不是从外国学来的,也不是某个人设计出来的,它是几千年来市场力量自我发展的结果。
中国的市场经济植根于中国历史之中。
(选自赵德馨《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有删节)1.联系上下文,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起作用逐渐扩大,最终在整个“城”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B.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处地位逐渐升高,最终在整个“城”的发展中居于支配的地位。
C.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占空间逐渐拓展,最终超越整个“城”的范围而扩散到全社会。
D.随着交换方式的发展,“市”所具力量逐渐增强,最终超越整个“城”的实力而对其产生威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紧紧围绕“城”与“市”的概念,较为细致地分析了“城”与“市”产生时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了二者之间既分且合的独特联系。
B.第②段首先明确“城与市关系的演变”是社会关系中交换关系演变的集中表现,之后依次剖析了城与市关系在各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情况,以论证观点。
C.第③段着重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动力和规律,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和外来文化及政策因素无关,而是根植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之中。
D.文章前一部分着重阐述城与市关系演变的过程、形态及规律,后一部分着重阐述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全文意在明确城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历史上,“城”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氏族社会后期,而“市”作为产品交换和商品交易的场所,出现在距今5 000年前后。
B.奴隶主生产方式和庄主经济都得益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迅速发展,他们都曾经以各自的方式塑造过“城”与“市”的形态。
C.当商业和商人的活动突破“市”的固有范围,市在空间上与城同大时,城市合一,表明市场交换关系进入商品经济阶段。
D.从有城无市到有市无城,可以看出,“城”与“市”关系演变的历史,就是一部市场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开拓前行的历史。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肥乡之屯子堡,遵中丞于清端公令,建有义学,田百亩。
学师郝子文灿以所入倡乡众,杨计亮、李荣玉等协力经营,益广斋舍,许侍郎三礼题曰:‚漳南书院‛。
问学者日众,郝子遂谦不任事,别寻师者十有五年。
于康熙三十三年,郝子不远数百里,抵荒斋,延元主院事,元辞。
去已又过,陈说百端,作十日留,元固辞。
明年,又以币聘予,再辞。
又明年,遣院中苗生尚信至,进聘仪,掖起复跪者十日。
予不得已,告先祠行。
距堡北十余里,漳水涨,堡人檥①舟入,乃知其地苦水久矣。
郝子率弟子拜迎,止其舍。
卜吉,郝子及乡父老、子弟咸集,从予行释奠礼②于孔子主前。
谕之曰:‚而地无文士乎?而遂致予!盖将以成人之道自勖也;予不敏,敢以成人之道告。
‛乃出予《习斋教条》。
读讲讫,揖退。
时左斋建其一,余未定。
乃进郝子曰:‚请建正庭四楹,曰‘习讲堂’。
习讲堂之东北隅为仓库、厨灶,西北隅积柴炭,后为厕。
院前门东一斗室日‘更衣亭’,凡客至,通傧、拂洗、更衣,一茶乃入。
西为‘步马射圃’,上构小亭。
此矩模大略也。
吾子谓何?‛郝子拜手曰:‚善。
但此百世计,独无处灿地乎?‛予曰:‚念之矣。
须院事竣,院前壑,启土必更深广,引水植莲,中建亭,窗棂四达,吾子居之。
讲习暇,元偕诸子或履桥,或孥舟入,弦歌笑语,作山水乐,复何憾乎?‛郝子大笑。
刻日兴工,堡人好义云集,许许之声,遐尔宵闻。
习讲堂成,高二丈有奇,架木覆苫,以肆望汪洋,莫购砖瓦也。
四阅月,颇咀学习乐味。
而漳水五泛,初横二十里,继至七十里,赤泥封稻穗,屋倾侧不敢居,堡男妇各树席铺。
予叹曰:‚天也!‛乃告归。
父老弟子饯别泣送,予亦洒泪。
郝子拜手宣于众曰:‚是院也,定为颜子书院。
颜子生为漳南书院师,殁为先师。
灿以祖产赠宅一所,田五十亩,合院原田共百五十亩,生为颜子产,殁为颜子遗产。
‛复立图券为质。
曰:‚田少获,即延先生还。
‛又请记其事。
别后屡札来促,问其水灾,岁益甚,而予老且病,亦未审遂否矣。
然其兴学敦师,不可没也。
康熙四十年三月六日博陵颜氏元识。
(选自颜元《漳南书院记》,有删节)[注]①檥(yǐ)撑船靠岸。
②释奠礼:陈设酒食祭奠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延元主院事延:邀请B.须院事竣须:必须C.复立图券为质质:信物D.然其兴学敦师敦:尊崇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问学者日众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乃知其地苦水久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C.而地无文士乎遂而鸡豚D.郝子拜手宣于众日青出于蓝而青于蓝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肥乡屯子堡本有义学,郝文灿拿出自己的收入,与他人合作,兴办教育,渐渐扩大了校舍规模;因求学的人日渐增多,他另访名师主持书院事务。
B.郝文灿曾经三次到颜元家中,请他主持漳南书院的事务,但是都被拒绝;后来他派了苗尚信来,献上聘礼,跪求十日,才使颜元感动并答应了请求。
C.颜元来漳南书院之后,制订了详细的校园建设计划;又因为郝文灿有隐居的想法,所以准备在流水莲花之中新建一座亭榭,用来让他颐养天年。
D.颜元在漳南书院期间,由于漳水持续泛滥成灾,被迫返乡;郝文灿在与其相别时,宣布将“漳南书院”更名为“颜子书院”,并将永以颜元为师。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去已又过,陈说百端,作十日留,元固辞。
(3分)译文;(2)刻日兴工,堡人好义云集,许许之声,遐迩宵闻。
(3分)译文:(3)别后屡札来促,问其水灾,岁益甚,而予老且病,亦未审遂否矣。
(4分)译文: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8~9题。
咏岩桂朱熹露浥黄金蕊,风生碧玉枝。
千林向摇落,此树独华滋。
木末①难同调,篱边②不并时。
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
岩桂曾几粟玉黏枝细,青云剪叶齐。
团团岩下桂,表表木中犀。
江树风萧瑟,园花气惨凄。
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
[注]①木末,指荷花。
②篱边,指菊花。
8.两诗中的“岩桂”有何共同特点?简要概括。
(4分)9.试简要赏析第一首诗中“攀援”“叹息”两个细节描写的作用。
(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甲:然秦以区区之地,①,②,百有余年矣;③,崤函为宫;④,身死人手,⑤,何也?⑥。
(贾谊《过秦论》)乙:①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②,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③,飞羽觞而醉月。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④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⑤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⑥雁过也,正伤心,。
(李清照《声声慢》)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转角照相馆[香港]东瑞晨风刮着,落叶在地面上滚动着,发出沙沙沙的声响。
这一区都是五十年以上的唐楼。
前面一条大马路,行人稀少,大半天不见一个人影。
大约在中段,有一条横街,密集并排着一列都是五六层高的唐楼。
唐楼窗外,架满横七竖八的晾衣长竹竿。
横街偶然有一两只流浪狗走过,对空乱吠几声,之后,就静得犹如死寂的墓地。
照相馆就在大马路和横街交界处的转弯。
木门很残破,除了馆主上班。
每天发出悉悉索索锁匙钻锁孔、然后‚咿呀"的一声的开门声,到了一天将尽再次重复之外,不再有任何其它声音了。
最令人魂销的是傍晚时分,太阳的余辉照在照相馆外面的橱窗,反射出残黄的余辉,与橱窗内泛黄的、四角卷起的旧照片相得益彰,构成一种天然的怀旧色彩,也慢慢地退出人们的视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