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了4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节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表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清明上河图》中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内容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三首3 1.会认37个生字,读准8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
2.能背诵、默写古诗。
抄写指定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做出解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纸的发明2 赵州桥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 综合性学习 3 1.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语文园地 2 1.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2.能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自主识字的途径及成果,认识“税、档”等7个生字。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3.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清明》,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策略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了节日习俗的特点,充分发掘了传统节日的意义,赋予传统节日更为丰富的人文情感。
1.创设情境,感知美点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该诗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在想象的世界里去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在吟诵中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领略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美、体验美、分享美,进而获得感官和精神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课文对有些字词做了解释,应放手让学生借助这些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没有注释的,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还可以结合诗句内容和课文插图来理解。
如《元日》,可以让学生结合对春节过年习俗的亲身体会来理解。
可以回顾二年级下册的课文——《传统节日》这首儿歌所介绍的中华传统节日,再结合本课三首古诗,了解不同节日的传统习俗,收集并积累描写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古诗,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丰厚的内涵。
3.入情入境,朗诵为主古诗教学应彰显朗读的作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录音模仿读等方式,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加深对诗中情感的体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促使其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做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准备资料:查找有关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三个传统节日习俗的资料;查找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并理解“屠苏”这个词语,会写“符”字。
2.读出古诗的韵律感,读出沉郁的感情。
3.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板块一设疑揭题,理解诗题1.猜字:分步出示“元”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让学生感知“元”是“头、初、首”的意思。
课件出示:“元”字的演变过程2.解疑: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3.交流:你知道家乡在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活动吗?通过“元”字的演变,理解诗题,从而引出有关春节习俗的交流,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板块二多种形式,了解诗意1.自由读古诗,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读。
(1)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结合生字表或工具书,自由朗读《元日》,把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互相正音。
强调“屠苏”“曈曈”的读音。
(3)班级内交流、评价。
教师范读。
(4)指名读。
(重点检查“爆、屠、换、符”等字的读音)(5)推荐一名同学展示读。
2.读出节奏。
(1)古诗很有节奏感。
你能尝试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古诗吗?(2)学生练习读。
(3)教师指名读,师生点评。
(课件出示古诗的朗读节奏)课件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组内打节拍齐读《元日》。
3.了解大意。
(1)圈出习俗。
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人写了哪些春节习俗,试着圈出来。
(2)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3)学生交流探究。
①理解“一岁除”。
(除:除去,逝去)②理解“屠苏”。
(了解“屠苏酒”,课件出示有关屠苏酒的资料)屠苏酒屠苏酒,是中国古代春节时饮用的一种药酒,又名岁酒。
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邪不染瘟疫,是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扬光大的。
饮用屠苏酒,要按照先幼后长的顺序,原因是小孩过年又长一岁,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又少了一年的生命,迟一点喝,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
③理解“暖”字。
喝了屠苏酒,有什么感受?是什么滋味?④认识“桃符”。
(课件出示“桃符”的图片)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贴桃符是中华儿女过春节的重要习俗,人们通过挂桃符抒发美好愿望,祈祷新年新气象。
(4)指导书写“符”两个字。
①观察“符”字的字形:古代符节,一般用竹子做成,可以在上面刻写文字等,所以是竹字头。
②观察“符”字的结构:上扁下大。
③师范写,生摹写。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通过看注释、图片理解诗文的大概意思,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抓关键字词理解古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板块三读出美好,想象画面1.创设意境,想象画面。
(1)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创设意境,引导想象。
(3)学生描述诗的画面。
2.指导朗读,体会意境。
(1)再读《元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
(2)学生圈画交流。
“暖”既指春风暖,也说明心情暖暖的;“曈曈”是指灿烂的阳光,表达了愉快的心情;“新”指新的事物替换旧的事物,心情愉快。
(3)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情。
(课件出示王安石简介)课件出示: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20岁以前,他随父南北游学,了解民生疾苦。
21岁起,当过地方官员,做了许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
在王安石49岁时,宋神宗为摆脱危机,任命他为宰相,主张变法,推行新政。
此诗是诗人初为宰相执行新政时,见到新年家家忙着过春节的景象,而联想到变法开始的新气象,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4)说说诗人写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
(5)指名读全诗。
3.练习背诵古诗。
要走进诗人的内心,就要感受诗中的情感,借助古诗中的关键字词,细细品味、揣摩背后的意蕴,与诗人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古诗。
板块四拓展延伸,读出情景1.课件出示描写春节的诗句,学生自由读。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苏轼《守岁》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陆游《除夜雪》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戴复古《除夜》2.议一议:说说这三句诗中诗人描写的是春节的哪些难忘情景。
3.课堂作业:用田字格写“符”字。
(1)学生练写。
(提醒书写姿势、字的结构布局等)(2)交流评价。
4.拓展延伸:调查了解家乡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完成一份春节画报。
▶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魂、酒、牧”3个生字,会写“欲、魂、借、酒、何、牧”6个字。
2.背诵古诗《清明》并默写。
3.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解题,了解“清明”1.谈谈清明的来源。
(1)板书古诗的题目:清明。
谁知道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吗?(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介绍。
(课件出示清明简介)课件出示: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
这一时节气温变暖,雨水增多,万物吐故纳新。
2.介绍诗人。
了解诗人杜牧。
指导书写“牧”,左边牛字旁的第三笔是提。
3.说说你们在清明节通常会做什么。
(祭祖、上坟、扫墓、踏青等)板块二初读故事,感受韵律1.自学古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借助生字表,放声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把古诗读通顺。
2.抓诗眼,悟诗情。
(1)自由读,想一想,诗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欲断魂)(2)理解“欲断魂”。
①由“魂”字可以想到哪些词?(魂魄、灵魂等)“欲断魂”是什么意思?(失魂落魄)②观察田字格中“魂”的笔画,指导书写“魂”:左窄右宽,不要忘记写最后的两笔撇折、点。
③学生描红、临帖、练写,教师评价。
④指导书写“欲”。
⑤字典中“欲”有三种解释,诗中的“欲”是哪一种意思?课件出示:A.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B.想要,希望;C.将要,快要。
⑥说说“欲断魂”的意思。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2)小组读。
(3)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教师示范读,指名读。
(5)学生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必须在诵读上下足功夫,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促理解,以读促积累,“读”占鳌头。
板块三读懂读透,感受诗情1.自主探究,解字析义。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内合作理解古诗大意。
3.班级交流。
(1)感知“纷纷”的精妙。
“纷纷”指的是什么?(细雨朦胧的样子)诗中除了“雨纷纷”,还有什么是“纷纷”的?(诗人的心情)(2)猜一猜:行人中有哪些人?(扫墓的人、回家祭祖的人、漂泊在外的人……)(3)拓展想象,体会“欲断魂”所传达出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境。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回家祭拜先祖。
但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很不好受,现在又淋了雨,此时,他的感受如何?(欲断魂)(4)齐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5)行人为什么要找酒家?(喝酒解闷、住宿、歇歇脚、驱驱寒等)(6)情境体验:学生扮演行人,教师扮演牧童,读诗中第三、四两句。
(7)指导朗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欣赏作品,升华感情。
(1)欣赏名家笔下的清明,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课件出示名家作品片段)课件出示: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
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选自丰子恺《清明》在旧时代里,上坟时绝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
清明一到,妇女儿童欢天喜地,穿得漂漂亮亮去上坟,无形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选自周作人《山头的花木》(2)交流感受:读了名家写清明的片段,你有什么感想?(3)再次朗读《清明》全诗。